博物館旅游持續升溫,展館與觀眾如何雙向奔赴?
海南博物館的守望與突圍

游客參觀海南疍家博物館。 本報記者 王程龍 攝
游客與省博物館原創IP形象“南溟子”合影。 本報記者 張茂 攝
游客在海南省博物館參觀。 本報記者 張茂 攝
深讀漫說 掃一掃看H5長圖 海南寶藏博物館速覽
15年前,2008年11月15日,海南省博物館開館,結束了長期以來“有館無舍”的歷史。
15年后的今天,海南博物館群逐漸擴大,全省共備案博物館43個,其中國有博物館19個,行業和非國有博物館24個。
15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長到足以讓博物館成為一代人的青春回憶,但又短到不足以完成一場文旅融合的深度布局。
當前,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長,“跟著博物館去旅行”成為一種新風尚。全國各地不少博物館持續提升魅力、主動走近公眾,以各種形式出圈。在這股東風中,海南如何挖掘特色優勢,講好屬於自己的博物館文旅融合故事?
A 從“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
博物館旅游的火熱有跡可循
博物館可以說是一地的文化符號,在很多人心中是文化的殿堂、文物的寶庫。這樣的屬性,決定了博物館作為文化窗口的重要使命。
早在2006年,已有專家學者對“博物館旅游”的定義做了解釋,即以博物館及其衍生物為吸引物,吸引游客以觀光、休閑、修學、研究等為目的的各種旅游活動的總稱。
第一天1.2萬人次,第二天1.5萬人次,第三天超過1.3萬人次——這是2008年11月17日,海南省博物館開館前3天的喜報。這樣的參觀量,放在今天來看,都是了不起的成績。
“參觀人數之多超出我們預料!”時任省博物館館長丘剛還記得,開館前夕,綜合考慮展廳的容量和參觀的效果后,省博物館原定每日限量發放3000張門票,供公眾免費參觀。但15日上午開館僅2小時后,參觀人數就突破了6000人。
許多公眾從媒體上得到消息,專程從路途較遠的市縣甚至是鄉鎮趕來,直接把他們拒之門外,於情於理似乎都說不過去。省博物館幾乎全員出動,投入到緊張的接待工作中,才得以維持參觀秩序。
剛剛開張的省博物館,何以吸引絡繹不絕的公眾?
海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輝山說,與內地其他省份相比,海南的文物資源無論從總量、規模還是檔次上看,都相對薄弱,但卻有著極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比如見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南海水下文物,以及黎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文物等。當時省博物館圍繞海南特色文化設置基本陳列,既突出了海南特色、民族特色,又富有觀賞性、趣味性。
彼時,省博物館的客群結構以海南本地居民為主,如果想要吸引島內外的更多觀眾,引進各類臨時展覽,不斷提高辦展質量,無疑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2009年,省博物館引進“龍行天下——四川自貢侏羅紀恐龍(海南)展”,展出一個月吸引了27萬人次參觀,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恐龍展期間,我每天都要接上百個電話,大家都在詢問‘恐龍展在哪展出’‘收門票嗎’‘展出時間是什麼時候’……”省博物館圖書資料部副研究館員龍湘群當時負責辦公室的熱線電話接聽工作,她回想起那時的畫面,不禁感慨,“太火爆了!整個博物館滿滿的人。甚至多年后,還有不少觀眾打來電話,問有沒有恐龍展。”
恐龍展在海南的火爆,反映了公眾對文化旅游的強烈需求。龍湘群說,為順應需求,省博物館的發展理念從“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博物館隻有真正地走近民眾,貼近民眾,感受民眾的所思所想,才有可能產生真正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愉悅人們身心的文化旅游產品。”
B 從傳統單一到創新融合
在求新求變中滿足更多“既要”“也要”
時至今日,博物館旅游一次次登上網絡熱搜榜,持續升溫的背后,既有博物館之變,更有公眾需求之變。
縱觀博物館的發展史,2018年是極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原文化部與國家旅游局合並組建為文化和旅游部,文旅融合的行政壁壘被打破,文旅融合發展進入快車道,助推博物館進入蓬勃發展時期。2018年至今,我國的博物館數量,以及博物館舉辦展覽、教育活動的數量都迅速增長。
在海南,2018年,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在瓊海開館。2020年,該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全省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增至兩個。同一時期,除了國家級博物館,我省行業和非國有博物館的類型也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行業博物館、鄉村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等新業態博物館也不斷涌現,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體制完善、功能完備的海南博物館事業發展新格局逐漸成型。
“博物館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表示。
博物館的藏品、建筑格局不會輕易改變,那麼,博物館該從何處求變?
辛禮學說,過去博物館更多是服務於本地居民,現在要把服務對象擴展到外地游客,讓博物館成為文旅融合、主客共享的文化場所和特色景區﹔過去參觀博物館的客群主要是學生和中老年人,現在博物館正努力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服務對象在變、觀眾在變,倒逼著博物館根據觀眾的特點和需求的變化而變化。
今年9月底,外觀形似疍家帽的海南疍家博物館,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潟湖水畔開館。這座博物館以“浮槎南海 水上疍家”為展陳主題,打破傳統靜態展陳模式,在實景布展基礎上,採用數字技術、5D影院等手段,將博物館與現代空間藝術、新型展演技術和創新活動模式跨界融合,為古老的疍家文化賦予嶄新活力,帶給觀眾震撼與遐想。開館不到兩個月,該館已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
“太逼真了!仿佛此刻就站在漁排上。”不久前,陝西游客付宇第一次來到疍家博物館,剛走進展館,隻見腳底下的“木板”搭起縱橫交錯的網格,數十條“魚兒”暢游水中,地面LED屏營造的虛擬網箱,使他感覺站立於漂浮的漁排之上,體驗了一番疍家特色文化。
“去了博物館,才算真正到了這個地方嘛!”付宇說,這是他第一次來海南旅游,盡管時間緊湊,但他還是把海南省博物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以及海南疍家博物館加入了行程。每到一家博物館,付宇還會捎上一些文創產品,在他的行李箱裡,塞下了水下考古盲盒、海口騎樓老街冰箱貼、貝殼胸針等各種小玩意。
在每天進出於海南各大博物館的市民游客群體中,有越來越多像付宇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既想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也追求感官上的沖擊﹔他們既想原原本本欣賞歷史的斑駁,也想收藏從文物中延伸出的文創產品﹔他們既把博物館當作旅游打卡點,也把博物館看作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的直接窗口。
為滿足年輕人的文旅消費需求,近年來,我省各大博物館也在不斷創新。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海南省博物館試點先行,正分階段、分步驟推動數字博物館建設。相關單位不斷推動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升級,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創產品,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歡迎。
辛禮學表示,海南擁有豐厚的文化遺產,要充分利用網絡、科技等元素,以青年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海南優秀傳統文化,讓博物館不僅成為區域文化地標,更成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陣地、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
C 從被動應變 到主動突圍
破解博物館旅游發展的 不平衡不充分
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這對海南的歷史文化傳播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客觀來看,相比於我國文博發達地區,海南的博物館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如綜合性博物館和歷史類博物館佔比高,自然科技類博物館佔比少,博物館旅游產品較為單一,營銷渠道建設仍不完善等。
種種此類,既是海南博物館旅游的自身弱點,也是全國博物館旅游發展中的共性問題。從其他城市的經驗中,或許能探尋出破題的關鍵。
2013年,國家文物局啟動智慧博物館建設試點工作,鼓勵博物館充分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對數字化博物館建設進行積極探索。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數字化沉浸式體驗展覽“河之戀”一經推出,就火爆全網,成為熱門打卡地。這個展覽採用互動投影技術,當人們出現在投影區域內,做出任意動作,投影內容都會出現變化,打破原本的靜態空間模式,讓觀眾在展廳中自由穿梭游覽,360度多維度體驗“水、運、詩、畫”4種文化意境所表現的千年運河文化。
上海自然博物館則開發了“上海自然博物館”APP,利用AR增強現實技術,觀眾在參觀游覽時可以通過APP掃描展區內的化石,即可在手機上欣賞到“復活”的刃齒虎、風神翼龍等。在“生態萬象·自然之窗”展區,觀眾將手機對准陳列的東北虎和野豬標本,屏幕上則會顯示東北虎追逐並扑倒野豬,然后扑向屏幕,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在文化旅游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如何把握政策紅利,主動出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旅游需求,成為諸多博物館的下一步考量。
山東淄博是傳統的重工業城市,旅游產業並不發達,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除當地人外,鮮為外人所知。
隨著今年3月“淄博燒烤”的爆火出圈,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抓住機遇,迅速燒制與淄博燒烤相關的琉璃制品在館內展示,並在小紅書、抖音等平台上廣泛宣傳,推動其成為淄博文旅路線上必不可少的旅游景點。該館還與淄博當地知名飯店聯合推出食品類文創產品,加深旅游者對於博物館的文化記憶。
博物館旅游的發展,既要借鑒優秀經驗,也要立足海南實際。近年來,在政府部門、博物館、社會各界的合力下,海南博物館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針對博物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聯合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等部門研究制定並印發了《海南省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博物館體系,建立主體多元、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體系。
眼下,省民族博物館二期工程正加緊推進,東方市、定安縣、臨高縣博物館已建成,三亞市博物館、瓊海市博物館、白沙黎族自治縣博物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博物館正在籌備新館,黃花梨沉香博物館、華僑博物館、中華杰出女性博物館等專題性博物館正在推進建設……以基礎建設為起點、文旅融合為重點的博物館旅游,正在推動城市“流量”向文旅“留量”轉化。
公眾對博物館旅游的重視程度、期待值還在不斷加深。省旅文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將繼續堅持科學性和思想性,守好文物保護第一的工作紅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旅游更有“詩意”,讓文化更好地走向“遠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