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古老黎錦展新顏

記者曹文軒
2024年01月06日14: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6日   第 06 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6日 第 06 版)

距今有上千年歷史的海南黎錦,被稱為中國棉紡織歷史的“活化石”。千百年來,勤勞聰慧的黎族百姓,將大自然的饋贈織成穿戴服飾,將對生活的期許織進幾何圖樣,將濃縮著獨特審美與記憶的黎錦代代相傳。

2009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通過傳承保護不斷創新、國內外展示活動相繼舉辦,古老黎錦逐漸融入現代生活,走向時尚化、年輕化、國際化,日益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編 者

五指山山腳下燈光聚攏,民族時裝“村秀”大幕拉開。T台上,從70多歲的阿婆到5歲的孩童,男女老少身著黎錦等制成的衣物,展示民族文化。T台下,十裡八鄉的“親友團”趕來助陣,“村秀”現場歡聲笑語,人氣十足。

不久前,為期近兩個月的海南省五指山市民族時裝“村秀”系列文化活動落下帷幕,4萬多人次現場參與,超58萬人次網絡看秀。看到黎錦在“村秀”上大受歡迎,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黃慧瓊感慨:“黎錦一定會越來越好。”

紡染織繡,匠心精工

席地而坐,提梭引緯,在“村秀”非遺文化展示區一台踞腰織機旁,黃慧瓊左手持分經棍將經紗分開,右手持織錦木刀將緯線打緊,一寸一寸織出密實的布匹。

黃慧瓊8歲開始學習織錦,一轉眼就是幾十年。“黎錦是需要用時間打磨的藝術。”她說,一件成品要經過紡、染、織、繡4個步驟,精心完成需要花費三四個月或更久的時間。

黎錦的紡,最考驗耐心。黃慧瓊說,不同於蜀錦、雲錦等絲織工藝,黎錦紡線取材於本地的海島棉或野麻。棉花經過脫籽抽紗成錠,滾搓拉捻成型后,與米漿等一起加水煮開后再晾干。這樣得到的紡線韌性好、不易斷、不起毛。

黎錦的織,最具動感。一部踞腰織機,搭配10多種工具。正面織、反面織和雙面織,織法各不相同。織造者在經緯線間排列出多種可能,投梭打緯織就多彩絢麗的作品。

黎錦的繡,有單面繡、雙面繡、數紗繡等繡法,產生的紋樣有百余種。人形紋、動物紋……這些傳統紋樣記錄著黎族的生產活動和民俗風情,也寄托著黎族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衣染草木,身著山川

古人曾稱贊,黎錦光輝艷若雲。染料是其光輝艷若雲的秘密。

海南島植物資源豐富,黎族百姓就地取材,從植物中提取染料,衣染草木,身著山川。染料顏色古朴素雅、清新自然,染出的黎錦溫潤柔和、經久耐用。何種植物染出何種顏色,植物染色工藝在黎族中代代相傳。

在五指山市通什鎮的一個農家小院,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劉偉童打開染缸,舀起一瓢藍靛染料濾出殘渣,“染料放置越久,染出的顏色就越深。”黎族傳統服飾多以深藍為底色,深藍染料原材料就是藍靛草。藍靛草莖葉在清水中浸泡發酵,水變成深藍色后,其底層的深藍色泥狀物就是染料膏體。

“入染前,將棉線打濕,線團能更好吸收顏色﹔染料中加入草木灰水,能更好固色。”劉偉童將一捆棉線放入染料中,白色棉線逐漸變色。“藍靛染料染一次深一次,一般要經過十幾次反復浸染。”

不同顏色有不一樣的染色工藝。

制作黃色和綠色染料多用搗舂法。黃色染料以黃姜為原料,把黃姜的莖塊放在木臼中搗碎,倒入清水攪拌均勻即可。綠色染料可以使用辣椒的葉子。

制作紅、褐色系染料用的是蘇木芯。將蘇木芯切小片,放入鍋中,加入清水,水煮沸一小時慢慢變成紅色,再將棉線放入不斷攪拌染色。調整染線次數、熱染的時間可以將線團染成棕紅色、深紅色、暗紅色。

“植物染色的偶然性較大。” 劉偉童介紹,因原料、氣候、習俗等存在差異,染料的運用也有差別,染色效果就有了更多可能性。

傳承創新,走向國際

看到“村秀”成功舉辦,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陳達谞打心底裡高興。他多年來收藏的黎錦穿在了朋友、鄰居身上,在T台上頻頻亮相。他說:“比起放在櫃子裡,這些黎錦更應該被人們看見。”

作為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的教師,陳達谞時常下鄉教學。幾年來,他幾乎走遍了海南省的黎族村落。對他來說,下鄉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有些瀕臨失傳的技法隻有村裡的老人會。我學會后,回到學校,再教給學生。”

李天民是陳達谞的學生,在一場省內織錦比賽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編織技術——反面提綜。這項編織技藝隻流傳在樂東黎族自治縣的一個村。於是,李天民想方設法聯系織者,自帶材料登門拜訪。最終村民被他的誠意打動,全村的織者都來演示。

“隻要肯學,黎錦技藝就不會失傳。”陳達谞說,現在的黎族年輕人正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古老的民族瑰寶。

五指山市設立了22處像陳達谞工作室這樣的非遺傳承學習場所,全市掌握黎錦技藝的人數超過3500。“年輕人樂於接受新事物、思維活躍,黎錦需要‘新鮮血液’傳承創新。”五指山市文化館副館長王宇釗說。

2023年8月,為推動黎錦時尚化、年輕化、國際化,五指山市與意大利一所時尚教育學院合作,選拔30名黎錦技藝人才免費接受培訓。陳達谞與黃慧瓊入選培訓班,重新回到課堂,成了同學。

“老師分享了很多設計理念和技巧,開拓了我們的思路。”陳達谞笑著說,課堂上不僅有非遺傳承人,還有全省黎錦相關產業的從業者,學習之余相互交流,收獲頗豐。

在“村秀”特別專場活動當晚,學員們的學習成果在T台上得到了展示,其中不乏箱包、帆布袋、抱枕等文創作品。“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對黎錦文化最好的傳承。”黃慧瓊說。

王宇釗介紹,2023年來,五指山市先后派出4批69人次的非遺人才,赴意大利米蘭時裝周進行非遺服飾及技藝展示,參加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旅游文化宣傳推廣等活動。“赴海外交流,不僅能讓更多人認識黎錦、了解黎族文化,非遺傳承人們也會吸收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設計理念。”

如今,黎錦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也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千年技藝正不斷煥發出嶄新生命力。

(孫海天、毛亞晶參與採寫)

(責編:劉陽陽、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