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新晉網紅打卡點,海口旅游新名片

一橋重生北港島

記者 張期望
2024年01月15日08:06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橋重生北港島

俯瞰北港島。李天平攝

日新月異的北港村。封爍攝

  三年前,很多人聽到“北港島”會感覺陌生﹔如今,海口不少人都打卡過海文大橋下面的北港島。400多年前,這座小島因為一場地震成為孤島。400多年后,依靠海文大橋北港島互通工程再次與海口、文昌成功牽手,並成為一個網紅打卡地。

  北港島能成為“網紅”,離不開海文大橋的牽引,也因為其自身的“網紅”基因——不僅是離海口最近的原生態的海島,更重要的是其豐富的海島文化。千畝連片紅樹林、能容納數萬人趕海的沙灘、原汁原味的漁村……這一切,成功地讓每一個去過北港島的人都點贊。

  400年前“生出”希望之島

  誕生於地震中的北港島,原來也只是一個普通村庄,與大海關聯度不大。1605年一個深夜,瓊北大地震突然發生,海口塔市村與文昌鋪前鎮之間的72個村庄一夜之間永遠沉入海底,北港島的樣貌也徹底發生改變。

  史料記載,瓊北大震級為8級,震中在塔市與文昌鋪前之間,震中烈度為10度。此次大地震導致陸地沉陷3至4米,幅度最大有10米,陸沉面積達100多平方公裡。有72個村庄的房屋、碑記、橋梁、耕地、鹽田、樹林,甚至東寨港到鋪前港所在位置的那條大河流以及它的支流等等,全部沉入了大海,形成世間罕見的“海底村庄”。

  盡管處於震中位置,且周邊的村庄悉數沉入海底,北港島這塊面積約2000畝的土地,在此次地震中神奇地幸存下來。深陷下去的村庄成為一片“U”形內海,而它則成為這片內海“U”形口上的一座孤島。地震過后,幸存者的生活需要繼續。原來的道頭、后溪、上田、后坡、新村、外村仔等6個村庄的幸存者,相繼遷至北港島上,並在島上依舊使用道頭、后溪、上田這3個自然村名。村裡的濃濃煙火味再次飄起,狗吠、雞鳴、鳥飛,孩子們到處奔跑,堅強的幸存者們及其后代在島上開啟靠海而生的日子,直至今天。

  從海文大橋上俯瞰,北港島呈菱形,兩頭尖,中間大。島上一共有3個自然村,北邊是道頭村,上田村和后溪村則在中間位置,南邊則是少量鹽鹼地和成片的紅樹林區。3個自然村的居民房子大部分挨著環島公路而建,聚集在兩個區域,道頭村靠近渡船碼頭,上田村和后溪村則靠近島上的紅樹林區,3個自然村中間則是一大片水塘。

  島的東北角對岸就是鋪前鎮,渡口是島上居民數百年來出行必經之地。緊挨著渡口的是船隻停靠和避風的碼頭。島的西南邊緊挨著東寨港紅樹林保護區,島上紅樹林也處於保護區紅線范圍之內。海文大橋則橫跨島的東北角而過,海島成為它天然的橋墩。

  盡管是一個孤島,但是島上的中原文化依舊得到保留。在北港島上,至今保留著一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廟——北港廟,她是當地島民祖祖輩輩的精神依托。北港廟亦稱烏公廟,“烏”即海南話的“黑”,也有人直接稱“黑公廟”。傳說很久以前,村裡有一位漁民出去捕魚時,一根黑色的木頭總在他漁網周圍漂來漂去,他撿起來扔掉,沒多久,它又再漂回來。如此反復后,該漁民覺得好奇怪就把它撈起,拿回家后,找木雕匠把木頭雕刻成像。

  由於木頭在海水中長時間泡浸后變為黑色,雕出來的像也是黑的,雕好的像便稱之“黑公”。因為木頭又是從烏江漂流過來的,“烏”字與海南話“黑”諧音,所以該廟名曰“烏公廟”。

  從此,烏公神亦成為北港島上漁民的精神護佑,哪家人有啥解不開的心結,都要來廟裡燒香跪拜,求平安保安康。

  值得堅守的生息之地

  “島不大,且交通不便利,但我們的祖輩卻堅守下來了。”年近花甲的島民陳奕軍稱,地震過后,大自然也對北港島給予了補償。不僅形成一大片“U”形的內海,且這片內海魚類資源豐富。“地震過后,內海內堆積了大量淤泥,加上有海水和淡水的交匯,所以各類微生物也多。”陳奕軍解釋,這些微生物將大量魚類吸引過來,為北港島島民生活提供豐富的食物和經濟來源。

  北港島周邊魚類資源到底有多豐富?海中巨無霸巨鯨都曾到訪覓食過。在北港島的西南角,有一座長度達13米的巨墓,裡面埋葬的是一頭擱淺的巨鯨。2000年,北港島附近海域來了個“不速之客”,一頭追逐獵物的巨鯨擱淺在附近的海域。等到村民們發現,它已經擱淺多時了。當時,島上村民想盡一切辦法來營救它,但最終還是沒有救活它。淳朴的北港島村民將巨鯨轉移到島上埋葬,用水泥砂石為它立碑建墓,每逢清明節都去拜祭。

  不僅如此,島上的紅樹林也讓島民生活在詩意中。西南角是大片紅樹林聚集地,除有連片不同品種的紅樹,不時從枝頭上飛起的海鳥讓整個島充滿生機,隨時都可以捕捉到一幅“藍天碧海岸綠任鳥翔”的優美圖片。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片緊挨著北港島的紅樹林,不僅是自然的饋贈,也許也是瓊北大地震給村民的致歉。對於島上的居民來說,紅樹林也是最好的海岸衛士,當台風來襲,它們削弱風浪的力量,保護著身后的農田和村舍。

  在陳奕軍的記憶中,小島居民生活一直不錯。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島上居民通過出海捕魚,日子過得不比海口及鋪前居民差。即使是今天,僅有500多戶人家的北港島,避風港內還停有100多艘漁船。除了打漁外,島上居民現在還通過網箱和漁排養魚增加收入。隨著時代的變遷,北港島上居民生活也在一步步地發展。20世紀90年代,北港島居民迎來兩件好事:一是全島通電了,二是在島上鑽出一口甘甜的水井。隨后不久,在當地政府幫助下,島民又很快喝上從海口用管道輸送過去的自來水。

  對於北港島的人來說,腳下的土地並非生活的唯一。僅相隔一千多米的海域,處於島東北角對岸的文昌鋪前鎮是他們第二生活地。雖然在行政上北港島隸屬海口市,但島上村民似乎與鋪前人更熟絡。北港島與鋪前鎮,是千絲萬縷、一衣帶水的關系,兩地之間曾經一天有30多班的渡輪以及數不清的漁船來往。多少年來,很多村民早上坐上一班船到鋪前鎮喝茶聊天,中午回到北港美美地睡上一覺,下午起床補網,傍晚出海,第二天打漁歸來,再把漁獲拿去鋪前出售。

  值得探尋的生態小島

  沿著海文大橋外伸的互通匝道,很快就能駛入小島。為了防止海水倒灌事件的發生,2014年超強台風威馬遜過后,小島不僅建設好了環島公路,也沿著小島建起一圈高達一米的防浪堤。“自從防浪堤建成之后,村裡再也沒有發生過海水倒灌的事情了。”村民符策稱,防浪堤不僅解決海水倒灌困擾,也為現在進入島上的游客提供安全防護。

  北港島之所以能夠迅速成為網紅地,要歸功於處於東邊的那片灘涂地。每當下午潮落時分,這片處於村民聚居點正前方的灘涂地就會浮出水面,水深僅沒過腳踝骨。灘涂內不僅有大量因退潮而未來得及潛入大海的海魚,各種各樣的貝殼也是前來趕海人最喜愛的海鮮。自從海文大橋通車之后,幾乎每個周末下午,這片一望無際的灘涂地上擠滿了前來趕海的人。不管是否有收獲,每一個前來的人都興高採烈,因為可以肆意地在這片灘涂上玩耍和撿拾貝殼。

  “其實,這片灘涂以前就是村庄、田野。”符策介紹,如果仔細搜尋,在這片灘涂地上還能找到以前蓋房子用的磚瓦和門柱石。海底村庄就在其島西,它原來和曲口連在一起,地震后中間下陷形成海溝,當地村民稱之為“石子溝”,因為溝裡多海石。每年五、六月份退潮時,海溝裡的海底村庄可以清晰地看到石柱、板瓦和磚塊,還有一口長方形麻石水井和一些石臼、石棺等等。溝東的古河道上,至今仍有一座石橋橫跨兩旁。

  海文大橋北港島互通工程,對於非北港島的村民來說,也許是一個“小工程”,但對於世代隻靠舟楫往來、隻能從渡口碼頭出入的北港島村民來說,卻是讓其重生的一個“超級大工程”。工程完工之后,北港島和海口、文昌緊緊連在一起,島民不管是到鋪前鎮還是到海口市區都非常便利,就是“一腳油門的事”。

  現在,人們從海文大橋上俯瞰,發現小島上到處都是兩三層的小樓房,低矮的瓦房幾乎沒有了,好多人家從門窗到茶幾沙發,用的材料均是海南本地人最喜歡的菠蘿格(印茄木)。不僅如此,大量游客涌入,北港島整體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不僅建設了游客中心,4家民宿酒店、2家飯店也在島上落地營業。越來越多村民開始參與到小島新發展道路上來,忙著琢磨怎樣服務好游客,吃上旅游飯。

  北港島觀鳥攻略

  ●選擇合適的季節:

  不同的鳥類在不同的季節出現,建議在合適的季節前往北港島,以增加觀鳥的成功率。一般來說,北港島觀鳥的最佳季節是每年的十月至次年三月。

  ●准備好裝備:

  觀鳥需要一些裝備,如望遠鏡、觀鳥鏡、鳥類圖鑒等,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觀察和記錄鳥類。

  ●遵守觀鳥規則:

  觀鳥時,要保持安靜,避免驚擾鳥類。

  玩轉北港島

  徒步

  趕海

  海釣

  騎行

  觀鳥

  品海鮮

  紅樹林觀光

  民宿旅居

(責編:劉楊、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