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本網專稿

白沙黎族自治縣委書記鄧偉強:利用三大優勢做好三篇文章 蹚出高質量發展路徑

2024年02月03日14:33 |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海口2月3日電 (記者毛雷、李學山)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封關運作的攻堅之年,那麼海南省內各市縣如何抓住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機遇,推動經濟社會穩步行駛在高質量發展快車道上,奮力奪取海南自貿港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新勝利,是很多網友關注的問題。日前,人民網記者就此專訪了白沙黎族自治縣委書記鄧偉強。

記者:2024年,白沙將如何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的特色路徑,勇於“開道超車”,打好“民族牌”“生態牌”?

鄧偉強: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的特色路徑,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交給白沙的一個重要使命任務,也是白沙通過發展造福一方百姓必須答好的必答題。一直以來,白沙聚焦生態保育區、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文化特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白沙印記的“生態+”產業,實現了“點綠成金”,推動了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促進了百姓持續增收,為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今年,白沙將緊扣“民族”和“生態”兩個特色,圍繞“123”高質量發展主線,利用三大優勢做好三篇文章,打造一二三產聯動發展的健康經濟,蹚出獨具白沙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一是利用生態優勢做好健康農業文章。白沙地處中部山區,無論是氣候、雨量,還是日照、光熱條件都十分優越,培育出來的農產品上市早、品質優、價值高。比如,白沙的早春茶可以早3個月採摘,陽光玫瑰葡萄可以早2個月上市,百香果甜度等級更高,益智藥效也好。優越的生態條件為白沙發展綠色健康農業創造了先天優勢,我們將另辟賽道,以打造綠色健康產業為目標,打好“生態牌”,發展精致農業,做優“白沙良食”區域公用品牌,做好蘭花、南藥、魔芋、熱帶水果等“一鎮一品”產業,推動農業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

二是利用原料優勢做好健康產品文章。白沙作為“三江”源頭,“生態水”量足質優,好源頭孕育了好原料,全縣富含健康元素的優質原材料非常豐富,有機茶園種植面積達到3584畝,是全省最大的有機茶種植縣,並相繼培育出菌菇、油茶、牛油果等多種類綠色瓜果蔬菜,南藥資源超20萬畝。我們將以生態地區的優質原材料為本底,加強優質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和產品研發,不斷完善健康農業產業鏈業態,把健康農產品的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白沙。

三是利用人文優勢做好健康旅游文章。白沙是“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國最美縣城”,擁有最傳統的黎族文化、最濃郁的民族風情,老古舞、黎族泥片制陶技藝、黎族骨器制作技藝等9項技藝入選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我們將利用黎族文化、非遺傳承打造精品文化商品,並結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環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公路建設,依托遍布全縣的169個黎族特色美麗鄉村,將縣域內的共享農庄、特色景點、自然景觀、農業基地等串聯起來,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服務要素,打造“大健康+大自然”熱帶雨林體驗、“大健康+民族地區”黎苗文化體驗、“大健康+休閑旅居”康養體驗等體驗式健康旅游業態,讓游客在白沙慢下來、留下來、住下來。

記者:白沙將如何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從實現“首單”到持續“多單”,在探索“兩山”轉化路徑上作示范?

鄧偉強:作為全省首個縣域“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白沙牢牢把握在“三極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中的職責定位,在全省率先搭建了“兩山平台”,將生態資源收儲、整合、提升並推向市場,打通了生態“資源-資產-資本”有效轉化通道,形成首筆金融“兩山貸”、首筆“GEP貸”,首個林業碳匯開發試點、首單數字碳匯產品交易、首個茶葉碳標簽、首個將橡膠林納入碳匯試點項目等“六張全省首單”經驗,成為全省第一批生態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我們將重點做好三件事在探索“兩山”轉化上作示范。

一是健全“管”的機制。白沙的生態資源十分豐富,通過“兩山平台”,已經收集梳理了六大類、二十三種具體資源清單850項,初步形成“生態家底一張圖”。我們將重點圍繞激活各類資源資產的利用效率,進一步完善資產管理運用機制。一方面,健全“縣-鄉鎮-村居”三級聯動的生態資源經營管理體系,打造縣級層面統籌布局、鄉鎮層面強化管理應用,村居一級參與開發經營的多層次一體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建立系統化的生態資源數據庫,建設生態產品數據平台,推動實現數據動態更新與數字化統一管理。特別是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為生態資源資產貼上價值標簽,為“兩山”轉化提供量化依據。

二是推廣“創”的經驗。我們依托“兩山平台”,把有潛力的生態資源資產推向市場,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產品開發,成功交易“兩山貸”產品30余筆、約1200萬元。與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探索GEP核算成果應用,為青鬆鄉菌菇種植基地發放“GEP貸”50萬元,使沉睡的優質生態資源煥發生機活力。在“兩山”轉化實踐方面,白沙有好做法、好經驗,我們將以此為契機,總結推廣“六張全省首單”的首創經驗,深化金融領域合作、強化保險業務交流,結合生態資源特點優化設計“兩山貸”金融產品,實施生態產品價值貸款管理辦法,創新“兩山貸”“GEP貸”金融產品應用,打造撬動“首單”到持續“多單”的支撐點,推動生態資產價值變現形成更多首創經驗。

三是做大“轉”的成果。我們以“成熟一個、打造一個”的方式,推出招商項目31個,成功轉化項目21個。接下來白沙將進一步發揮“兩山平台”作用,主動對接供需,加大生態資源整合利用和招商引資力度,打好平台、招引、落地、運營“組合拳”,把已經收儲分類好的850項優質生態資源,針對企業需求推出定制化金融服務,提供線上一站式資源抵押貸款、綠色保險業務,激發企業投資生態資源轉化項目的積極性,同時採取入股參股、租賃運營等多種方式,鼓勵支持企業及社會資本參與國有閑置資產、農墾閑置資源的盤活利用,讓探索的“盆景”變成成果的“森林”。

記者:白沙將如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打造極具黎族特色的新型城鎮,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鄧偉強:白沙主要人口、主要土地在農村,決定了我們發展的主陣地在農村。自2022年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以來,白沙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延伸“五大振興”觸角,實現鄉村振興示范單位創建名單覆蓋縣鄉(鎮)村三級,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白沙經驗被農業農村部作為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今年在縣委十四屆五次全會上,我們再次以爭當優等生的姿態,提出以“千萬工程”經驗為指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將重點從三個方面,把鄉村全面振興這篇大文章寫得更加出彩。

一是融入民族文化,打造宜居和美鄉村。白沙的黎族人口佔比高達64.25%,打造了一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海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凸顯黎苗特色的美麗鄉村成為白沙新型城鎮的靚麗名片。我們將堅持整體布局、科學規劃,著重保護和修復特色鮮明的黎村苗寨、文化名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融入民俗文化、黎族元素,建設一批彰顯民族特色文化的傳統村落、新型城鎮。特別是圍繞牙叉鎮這個中心城鎮,塑造黎族文化底蘊和建筑美學相結合的范例,讓黎族文化成為新型城鎮的靚麗顏值。同時加強城鄉互補、墾地融合、協調發展,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逐步形成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優化、鄉村內在功能完備、村民生活高品質的“白沙鄉村印象”。

二是突出組織化帶動,打造宜業富民鄉村。鄉村的群眾往往存在想發家致富,但不知道怎麼干、干什麼的問題。我們將以組織化帶動,從本土培育的致富帶頭人中優選一批養殖種植大戶、龍頭企業家組建農民導師隊伍,並採取“村集體+合作社”“村集體+合作社(企業)+農戶”等聯動方式,強化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帶領農民群眾逐步走向想干、會干、能干、干成事。同時通過盤活撂荒地、閑置地、邊角地等低效利用土地,整合招商、發展產業,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讓農民群眾共建共享村集體經濟發展紅利。聚焦農民就業技能需求,強化技能培訓,建強農村勞務帶頭人、致富能人、鄉村匠人“三支隊伍”,打響“白沙菌師傅”“打安蘭匠”等系列特色勞務品牌,為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造更多機會。

三是強化內生動力,打造善治奮進鄉村。注重發揮村基層黨組織和農民群眾兩大主體作用,激發鄉村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扎實推進鄉村人才“三雁工程”,實施“頭雁領航”“鴻雁歸巢”“雛雁豐羽”三大行動,培優育強鄉村振興“主心骨”,增強基層組織的戰斗力,推動解決鄉村全面振興中的堵點難題。積極引導農民自覺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當主角,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推廣鄉村治理積分制清單制,大力宣傳“七個倡導”,塑造務實奮進鄉村振興新風貌,激發農民群眾自信向上、共建共享的內生動力,讓廣大村民的思想觀念逐步從“別人幫、靠別人”轉變成“靠自己、幫別人”。

(責編:劉瀚濤、王慶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