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崖州灣科技城構建科企深度融合新范式,攻關種業核心技術

向種圖強壯大“芯”力量

記者 劉杰
2024年04月07日07:38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向種圖強壯大“芯”力量

近日,位於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的海南省種業實驗室內,科研人員進行熱帶作物育種相關工作。本報記者 王程龍 攝

一粒小小的種子能量有多大?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或許能找到答案——

近日,由海南省種業實驗室培育的一批田菁種子從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出發,跨越數千公裡,到達內蒙古自治區,播撒在鹽鹼地裡,將有效增強土壤肥力,還能幫助解決當地的牧草緊缺問題。

2022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考察調研時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裡。要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集中攻關,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近年來,海南牢記囑托,以種子創新和種業發展為導向,持續通過“揭榜挂帥”、開展聯合攻關等方式,突破種子創新“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保障國家種子安全,助力種業振興,向種圖強壯大種業“芯”力量,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一項科技攻關:

全國10余個省區市受益

4月2日,海南省種業實驗室內,嫩綠的田菁種苗“躺”在整齊排列的培苗皿中,身穿白大褂的海南大學海南專項博士研究生劉成立正聚精會神地觀察田菁種苗的變化,將數據及時記錄在冊。

“這是新培育出的一批種苗,需要觀察它們的性狀變化,看哪一株更符合下一步的實驗所需。”劉成立說,他們正在抓緊進行實驗,培育出耐鹽鹼特性更優良的田菁品種。

海南省種業實驗室合作交流部負責人夏勉介紹,田菁是一種海南本土常見的豆科野草,常作為綠肥使用,耐鹽鹼性強,生長速率快,“我們發現初花期的田菁在粗蛋白含量等指標上,能夠達到苜蓿的水平,可以作為牧草來種植。”

有了目標,海南省種業實驗室“靶向發力”,從各地搜集了400多種種質資源,建成全國最大最全的田菁種質資源圃,並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開展聯合攻關,研發田菁和牧草品質改良技術,在昌江等地試種。

夏勉告訴記者,目前,該技術已經從海南出發,推廣到了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內蒙古等十余個省區市,用於鹽鹼地改造,取得了良好成效,獲得當地政府和群眾的一致肯定。

“比如在西安,我們利用夏季閑置地種植田菁,既肥了土地,又可以作為牧草銷售,實現了增肥又增收。”夏勉舉例道,今年年初,他們的科研理論成果還發布在了《中國科學》等行業前沿期刊上,在種業領域引起了一定的關注。

當前,我國牧草供不應求,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從大食物觀出發,田菁新品種的培育能夠有效緩解牧草緊缺的難題。“我們還在繼續攻關,主要聚焦改善田菁種子的裂莢等問題。”夏勉表示,希望在海南能夠盡快實現田菁新品種的培育,和種業企業建立合作,通過市場化推向全國各地,特別是牧草需求量大的北方,實現“南菁北種”。

田菁培育,只是我省加大種業技術攻關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在科研力量的加持下,海南南繁科研成果逐漸涌現,通過育種聯合攻關,篩選出隆望兩優889、吉豐優1002等6個海南好米重點推廣品種,培育出屯昌豬、文昌雞等新品種(配套系),選育出早熟荔枝、“雙色1號”火龍果、“黃金1號”百香果等新品種,金鯧晨海1號、金虎斑等2個水產新品種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為我國種業振興持續輸入鐫刻海南特色的新動能。

一項制度創新:

20余個科研項目激活

在海南省種業實驗室,一個個“訂制”的玻璃罐內,一群雙斑螢甲虫趴在玉米須上悠閑進食。“想要殺虫要先從‘養虫’開始。”一旁的科研人員正在認真觀察雙斑螢甲虫的生長情況,了解其生活習性。

近幾年,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發展,我國華北、東北等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雙斑螢葉甲問題,導致玉米減產。對此,海南省種業實驗室與中種集團啟動了“玉米抗雙斑螢葉甲性狀開發及應用項目”,取得了一定進展。

“在以往的科研工作中,一部分課題是科學家所感興趣的,但可能跟產業沒有關系。同時,種業企業知道市場面臨的問題,但可能苦於沒有足夠的科研力量。而在‘揭榜挂帥’機制下,雙方親密‘牽手’,題目由企業提出,科學家來作答。”夏勉表示,由企業主導科研方向有利於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產業化效率將得到提高。“玉米抗雙斑螢葉甲性狀開發及應用項目”能這麼快啟動並取得進展,就得益於“揭榜挂帥”制度的創新。

2022年,海南省種業實驗室參與推行企業聯合“揭榜挂帥”機制,打造“企業出題-院所出智-成果共享-利益反饋”的研發創新閉環,構建新型企科合作模式,為種業成果轉化打造新范式。“玉米抗雙斑螢葉甲性狀開發及應用項目”是首批20個“揭榜挂帥”項目之一。

放眼全球,我國種業發展迅速,科研理論成果層出,但科研成果產業轉化率還相對較低,和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項目選擇上,我們著力破除科研、產業‘兩張皮’的問題,主要聚焦貼近市場,切中當前產業發展痛點的科研項目。”夏勉說。

“螢葉甲虫危害是我國玉米市場最近出現的新問題,此前還沒有科研人員進行系統研究。如今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我們構建了螢葉甲成虫和幼虫的室內生測體系,並成功提取了兩種蛋白,具有較好的殺虫效果。”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玉米抗雙斑螢葉甲性狀開發及應用項目”科研團隊帶頭人張杰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把提取的蛋白植入中種集團提供的玉米親本中,觀察試驗效果,爭取早日培育出新的品種,推向市場進行產業化。

種業作為海南重點發展的未來產業,它的發展不僅包括從“0”到“1”的創新過程,還包括從“1”到“N”的產業化過程,資金支持是推動產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重要保障。

在“揭榜挂帥”制度的加持下,科研經費不足導致科研項目進展緩慢甚至停滯的后顧之憂也得到了有效解決。據介紹,海南省種業實驗室會按實際情況給予項目充足的經費保障,同時也設立了“動態調整”機制,每年會對項目進行集中考核,以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前景作為重要指標,鼓勵大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產實踐中。

海南省種業實驗室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完善“揭榜挂帥”機制,尋求創新資源的最優組合,激活科技創新源泉,加大科技協作攻關力度,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等方面形成更大合力,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三個平台搭建:

2800余家種業創新企業集聚

走進海南省種業實驗室一樓的大型儀器公共服務中心,各類設備滿負荷運轉,來自多所科研機構的工作人員正忙著對實驗材料進行分析比對。

近年來,海南省種業實驗室與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等多方協同發力,升級打造了基因多組學測序聯合中心、大型儀器公共服務中心、植物遺傳轉化和基因編輯服務中心三大公共開放科研平台,提升配套服務保障能力,鍛造種業高質量發展強勁引擎。

“這幾年實驗室實驗設備不斷健全,很多設備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使用也非常便捷。”基因多組學測序聯合中心工作人員李燕告訴記者,她正在使用的T20測序儀就是國際上公認最先進的測序儀器之一。

科研平台還在不斷“上新”。夏勉介紹,海南省種業實驗室正在籌建高通量、大規模的基因分型聯合中心,預計年內對外開放,屆時實驗室的科研服務保障能力將邁上一個新台階。

良好的服務能力,加上獨特的氣候優勢和政策優勢,吸引了不少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搶灘”入駐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育種創新主體加速聚集,種業產業鏈不斷延伸。

據統計,目前,集聚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種業創新企業有2800家,涉南繁種業經營主體收入總額突破100億元。“南繁硅谷”匯聚創新資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種業創新發展格局正在加速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農業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勇攀農業科技高峰。

海南省種業實驗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今后工作中,一定牢記囑托,為海南不斷“向種圖強”、中國種源自主可控、種業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他們計劃增加水產種業方向的人才引進,搶佔水產種業新賽道,推動種業這一未來產業發展盡快破局。

與此同時,我省也在加大支持保障力度,進一步改善科創平台的硬件條件,積極爭取多渠道資金支持,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著力探索種業產業鏈和科技創新鏈銜接,支持推動創新聯合體的組建,支撐科創平台產業化發展。

如今,在崖州灣科技城,迎著和煦的暖風,一粒粒新品種的種子正破土而出,茁壯成長。來自全國各地的南繁科研人員正追逐著北緯18度的光和熱,在這裡開啟種業振興新征程!

(責編:蔣成柳、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