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南省委 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
(2024年4月10日)
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以下簡稱“千萬工程”),從農村環境整治入手,由點及面、迭代升級,20年持續努力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創造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必須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切實把“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轉化為海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自由貿易港的生動實踐。
做好2024年海南“三農”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以確保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進農業強省建設,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筑牢“三農”基礎。
一、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一)抓好糧食生產和調儲。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實施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07萬畝、產量穩定在29.3億斤以上。開展良田良種良法良機保障種糧面積和提升糧食產能三年行動,建設水稻規模化高產高效技術示范基地,整建制打造三亞、萬寧示范市。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方式變革,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及時足額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惠農補貼資金,落實水稻完全成本保險政策,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措施,探索建立與農資價格上漲幅度挂鉤的動態補貼辦法。優化糧食倉儲設施布局,完成海口、儋州市級儲備庫建設。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挖掘糧食機收減損潛力,推廣散糧運輸和儲糧新型裝具。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二)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推進天然橡膠標准化膠園建設,打造標准化示范點2個。穩步擴大油茶種植面積。強化“菜籃子”市縣長負責制,保持常年蔬菜基地規模15萬畝、自給率60%以上。優化生豬產能調控,確保能繁母豬存欄量不低於27.63萬頭,創建畜禽養殖標准化示范場5個。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建成深遠海大型養殖漁場3個,水產養殖產量達到77萬噸。開發森林食品,新增林下種養面積6萬畝。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完善重要農產品生產和產地市場監測預警機制,強化生產數據實時採集,提升農產品市場信息監測分析水平。
(三)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堅持“以補定佔”,將省域內穩定利用耕地淨增加量作為下年度非農建設允許佔用耕地規模上限。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將各類對耕地的佔用統一納入佔補平衡管理。推行耕地電子身份証和二維碼管理制度。落實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制度,完善后續管護和再評價機制。持續推進耕地“非糧化”“非農化”整改復耕五年行動和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試點工作,分類穩妥開展違規佔用耕地整改復耕,細化明確“非糧化”整改范圍,合理安排恢復時序。加強耕地撂荒情況監測調查,因地制宜推進撂荒地利用,制定撂荒地復耕復種長效措施。開展退化耕地治理試點,結合高標准農田建設推進耕地有機質提升。推進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基本完成省級成果匯總。及時更新全省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持續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實高標准農田建設規劃,建設規模20萬畝以上。強化高標准農田和永久基本農田“一張圖”管理,完善建設、管護和投入措施,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直接參與高標准農田建設管護。推廣運用節水灌溉等技術,抓好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和管護。出台農田灌溉發展規劃,持續推進鬆濤、大廣壩等大型灌區和嶺北水庫、木色等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推進邁灣水利樞紐工程、瓊西北供水工程等水網骨干工程建設。推進13座中小型病險水庫、13座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出台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
(五)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持續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南繁硅谷“一城兩地三園”建設,全力打造國家級種業創新基地。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開展火龍果、菠蘿蜜等國家特色物種育種聯合攻關,創建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1家以上。大力培育種業龍頭企業和CRO企業。實施推進農機化發展三年行動,建設區域農機服務中心2個,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落實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推動將特色產業急需農機裝備納入補貼范圍,加大先進適用機具推廣力度。圍繞主要產業,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5個以上。加快推進“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區(縣)”建設。
(六)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聚焦解決“誰來種地”問題,建設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骨干隊伍。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和“千員帶萬社”行動,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中心4個,提升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水平,增強服務帶動小農戶能力。加強“農服超市”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耕、種、管、收全程托管社會化服務模式,推動服務范圍從糧食作物向瓜果菜等經濟作物拓展,從產中向產前、產后環節延伸,壯大本地專業服務公司和服務型農民合作社力量。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功能作用,因地制宜為小農戶和各類經營主體提供生產、勞務等居間服務。
二、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七)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壓緊壓實防止返貧工作責任,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對存在因災返貧風險的農戶,符合政策規定的可先行落實幫扶措施。加強農村高額醫療費用負擔患者監測預警,用好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等政策。調整防止返貧監測范圍。加強部門間數據共享,推動預警信息互聯互通。開展防止返貧監測對象集中排查,落實動態監測和精准幫扶。
(八)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強化幫扶產業分類指導,持續抓好“四個一批”,推動幫扶產業提檔升級。中央、省、市縣三級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安排用於產業發展項目資金佔比不低於55%(其中中央銜接資金不低於65%)且不低於上年度佔比,持續加強資金項目績效管理。強化經營性幫扶產業項目資產管理,對符合條件的按程序納入村集體資產統一管理。繼續開展消費幫扶月、助農大集市等活動,拓寬銷售渠道,帶動農民增收。深入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做好“雨露計劃”畢業生、脫貧家庭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幫扶,扶持就業幫扶車間健康發展,發揮鄉村公益性崗位兜底作用,確保脫貧戶及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就業規模不低於28萬人。
(九)加大對重點地區幫扶支持力度。持續開展醫療、教育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做好科技特派員、駐村干部選派。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向脫貧地區傾斜。推廣“包鎮幫村”幫扶模式,每個重點幫扶縣覆蓋2個以上鄉鎮。持續開展“百企聯百村”結對專項行動,舉辦海南省社會組織公益創投大賽。研究建立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
三、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
(十)推進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延伸產業鏈條,培育壯大水產養殖等17個農業全產業鏈,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新增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強鎮各1個,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產業園4個,打造文昌雞、熱帶經濟魚2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新認定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8家。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構建“原料基地+加工廠+銷售平台”鄉村產業發展模式,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提升到0.9︰1以上。
(十一)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突出鄉村旅游“環城、沿路、傍景”空間布局,構筑城市近郊鄉村旅游圈,創建省級鄉村旅游民宿10家、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1家以上,評定椰級鄉村旅游點10家以上,新認定省級共享農庄5家,以環島旅游公路為紐帶打造美麗鄉村和共享農庄精品旅游路線3條,組織農戶參與項目建設運營。推進休閑漁業發展提速增效,完成90艘休閑漁船建造審批,創建一批精品休閑漁業示范基地、休閑垂釣賽事基地。
(十二)推進農業品牌發展和對外開放。做強以“海南鮮品”為統領的品牌體系,打造海南雨林大葉茶、海南東風螺等區域公用品牌。累計培育省級農產品公用品牌13個以上、市縣級農產品公用品牌40個以上,企業品牌50個以上。建設“海南鮮品”品牌示范基地20個。創新農產品品牌營銷,辦好“消博會”“冬交會”等展銷活動。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農業合作,創建三亞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培育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2家,組織涉農企業參加境外展銷活動。加快“二線口岸”涉農監管事項前推后移項目建設。
(十三)推動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所有縣級行政區具備1個1萬㎡以上的縣域綜合商貿服務中心,培育農村供應鏈賦能企業或創新企業5家。健全物流配送體系,行政村快遞通達率達到80%,鄉鎮供銷社系統農資下鄉服務網絡覆蓋率達到80%以上。推進客貨郵融合發展示范縣(市、區)建設。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建成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不少於2個。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鄉村土特產銷售網絡。加強農村流通領域市場監管,持續整治農村假冒偽劣產品。
(十四)促進農民多渠道增收致富。實施農民增收三年行動,穩定經營淨收入,提升工資性收入、財產淨收入和轉移淨收入。做精做優“土特產”,開展榴蓮栽培管理關鍵技術集成與試驗示范,種植優質地瓜10萬畝、優質鳳梨4萬畝,文昌雞出欄量達到1.2億隻,新增椰子、沉香、黃花梨等特色林木種植2萬畝以上。創建庭院經濟示范村庄5個。強化產業發展聯農帶農,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涉農企業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挂鉤機制。實施就業驛站服務能力提升行動,開展“優選崗位全省送”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就業,健全跨區域信息共享和有組織勞務輸出機制,做強“椰嫂家政”等一批特色勞務品牌。累計培育農村“三支隊伍”7000人以上,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4萬人次以上,農民工外出務工規模保持145萬人次以上。在重點工程項目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繼續擴大勞務報酬規模。加強農民工就業動態監測,做好大齡農民工就業扶持,強化拖欠農民工工資源頭預防和風險預警。實施農村集體經濟強基培優行動,推動非繼續用於教育事業及農村公益事業的閑置校園校舍用於集體產業發展,新增年收入超50萬元的經濟強村100個。
四、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十五)增強鄉村規劃引領效能。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庄規劃編制和審批,統籌安排村民建房、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規劃用地空間,確保有需求、有條件的村庄應編盡編。強化村庄風貌管控,防止大拆大建、違規亂建。實施計劃指標配置與處置存量土地挂鉤機制,單列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整合盤活農村零散閑置土地,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優先保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用地需求。開展以鄉鎮為基本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創新推進11個墾地融合土地綜合整治試點。
(十六)持續提升村容村貌。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扎實推進和美鄉村、清潔鄉村建設,建成和美鄉村200個,整治提升清潔鄉村2000個。建立農村廁所長效管護機制,推進廁污一體化治理,完成廁所改造不少於1.5萬座。完成8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分類屋(亭)建設,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完善農村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持續推進“六水共治”,完成不少於26條納入國家監管清單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80%以上,基本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管、用”一體化。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植綠覆綠,提升鄉村綠化美化水平。
(十七)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飲水提升三年行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規模化供水工程服務農村人口比例達到61%。持續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和農村道路提升工程,農網戶均停電時間降至8小時以內,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佔比達到85%以上。建好“四好農村路”,評選省級“美麗農村路”示范路10條。實施農村路燈亮化工程,新建設的和美鄉村和整治提升的清潔鄉村路燈實現亮化。繼續實施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改造,鼓勵支持一般戶危房改造。實現全省行政村“雙千兆”通達率100%,逐步向自然村延伸覆蓋。推進農村分布式新能源發展,加強重點村鎮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布局建設。推廣應用海南數字“三農”服務平台,培育創建海南省智慧農業示范基地(應用場景)5個以上。實施智慧廣電鄉村工程。拓展數字惠民服務領域,提升“海易辦”便民服務水平。
(十八)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優化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新增基層教育集團40個以上。推進“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實現85%以上鄉鎮衛生院達到基本標准及以上。新建或改擴建村衛生室305家,將村衛生室納入醫保結算范圍,逐步提高縣域內醫保基金在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的比例。鄉村醫生中具備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人員比例達到52%以上。提升基層疫情防控能力,新冠、登革熱等傳染病突發事件及時處置率不低於90%。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實施養老服務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和老年助餐服務行動,開展“1+N+X”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試點。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激勵機制,提高城鄉居民個人賬戶養老金。加強農村生育支持和嬰幼兒照護服務,做好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等關心關愛服務。
(十九)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以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為引領,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繼續實施化肥農藥減施行動,化肥施用量和化學農藥使用量均比2020年下降12%。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4%以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到85%以上,受污染耕地治理完成92%以上。推動規模養殖場糞污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7%以上。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面生態養殖等循環模式,創建國家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2家。推進水系連通,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強化地下水超採治理。加強古樹名木搶救復壯保護。
(二十)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強化縣域國土空間規劃對城鎮、村庄、產業園區的統籌,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推動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實施“萬企興萬村”“百社聯百村”“技能提升”行動,帶動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容量,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向鄉村覆蓋,開展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加快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推進墾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探索墾地居民集中居住。鼓勵將城鎮常住人口全部納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圍。
五、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二十一)完善優化鄉村治理體系。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責任,落實縣鄉村三級聯動爭創先進、整頓后進機制。全面提升鄉鎮領導班子抓鄉村振興能力,開展鄉鎮黨政正職全覆蓋培訓和農村黨員進黨校集中輪訓。充分運用“一核兩委一會”治理機制,建好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村級組織體系。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推行村級議事協商目錄制度。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健全選育管用機制,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后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優化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選派管理。推進鄉村智慧治理試點建設,強化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和信息化支撐。持續開展市縣巡察,加強基層紀檢監察組織和村務監督委員會溝通協作,深化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整治。調整完善鄉鎮機構設置和管理體制,加強鄉鎮對縣直部門派駐機構及人員的管理職責,加大編制資源向鄉鎮傾斜力度,縣以上機關一般不得從鄉鎮借調工作人員。全面落實“12345+網格化+直通聯辦”工作機制,推廣“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等做法,嚴格實行上級部門涉基層事務准入制度,健全基層職責清單和事務清單,推動解決“小馬拉大車”等基層治理問題。
(二十二)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改進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強化優質文化資源和有效服務供給。積極探索有效平台載體,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傳承發展海南優秀傳統文化和黎苗文化,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世界雙遺產申報,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和傳承所建設。挖掘優秀海南農業文化遺產和耕海牧漁文化,推動海南山蘭稻作文化系統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完成澄邁、文昌示范項目建設。開展“春風村雨”等文化惠民活動,辦好“三月三”節慶活動,實施全民健身路徑工程,打造“村VA”“村BA”、美麗鄉村健康跑等特色體育賽事活動。
(二十三)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創新移風易俗抓手載體,強化村規民約激勵約束功能,持續整治大操大辦、厚葬薄養、散埋亂葬、封建迷信等突出問題。鼓勵利用鄉村綜合性服務場所,為農民婚喪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會服務,降低人情負擔。完善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等村規民約,合理引導規范民俗活動,持續開展“縣鄉長說唱移風易俗”活動,推動黨員干部帶頭示范。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強化正向引導激勵。推進鄉村治理積分制應用行政村全覆蓋,農村家庭戶參與率達到70%以上。推廣運用清單制,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二十四)建設平安鄉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排查預警、多元化解機制,全年矛盾糾紛調處率不低於90%。健全農村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持續防范和整治“村霸”,依法打擊農村宗族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開展“清風2024”打擊整治農村賭博專項行動。加強電信網絡詐騙宣傳防范。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推進“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鄉村(社區)“法律明白人”參訓率達到80%以上。
六、加強自由貿易港“三農”風險防控
(二十五)強化農業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優化完善農業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健全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聯合預警機制,提升氣象災害研判能力。建立覆蓋主要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全鏈條氣象服務體系,開展農作物氣象保障試點工作,發展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技術。開展農村道路交通、燃氣、消防、漁船等重點領域安全隱患治理攻堅,做好農村公路、橋梁隱患整治和安全管控,提升鄉鎮森林防滅火能力,強化“三無”船舶清理整治,加強農村防災減災工程、應急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消防設施建設。
(二十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開展豇豆農藥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深入實施“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推進農產品品牌認証與標准化行動。持續推進檢驗檢測、網格化管理、質量安全追溯等體系建設,主要農產品抽檢總體合格率達到98%以上。強化食用農產品安全抽檢監測,確保抽檢量穩定在2批次/千人。組織開展鄉村特殊食品專區專櫃銷售專項整治行動,打擊違法違規銷售特殊食品行為。
(二十七)強化農業領域生物安全風險防控。開展自由貿易港建設農業生物安全風險防控行動。加強農作物病虫害監測預警,提升病虫害精准防控能力。持續開展外來入侵物種調查和防控,加強農業轉基因監管,實現南繁區域轉基因抽樣監測全覆蓋。實施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加強畜禽疫病強制免疫,群體免疫密度達到90%以上,病種免疫抗體合格率達到70%以上。
七、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二十八)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壓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明確主攻方向,扎實組織推動。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體系建設,優化運行機制,充實工作力量。鞏固拓展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專項行動工作成果。堅持和踐行“四下基層”工作制度,深入調查研究,推動解決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優化統籌涉農領域考核及督查檢查,突出實績實效,減輕基層迎檢迎考負擔。按規定開展鄉村振興表彰激勵。加強“三農”領域熱點敏感問題輿情應對處置。講好新時代鄉村振興故事。
(二十九)強化農村改革創新。在堅守底線的前提下,鼓勵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強化改革舉措集成增效,激發鄉村振興動力活力。完成三亞、陵水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擴大試點范圍。探索防止土地流轉費用不合理的有效辦法。規范宅基地審批與管理,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推廣一批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盤活利用典型案例。鞏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出台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開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省試點。對集體資產由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登記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名下實行稅收減免。持續深化農墾改革,推動墾區土地資本化和騰退建設用地節余指標入市交易,加快向市縣政府移交非經營性建設用地。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三十)完善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機制。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確保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落實土地出讓收入支農政策。鼓勵全國性銀行機構加大對種業振興等重點領域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專注支農支小,強化“三農”領域信貸資源配置。鼓勵金融機構提升農村基層網點服務規范化水平,推動基礎金融服務下沉,推廣使用“鄉村振興主題卡”等特色支付產品。完成95萬戶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信息採集,建成省級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系統。規范用好地方政府債券資金等政策工具,支持鄉村振興重大工程建設。發揮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省融資擔保基金公司等政策性擔保和政府投資基金作用,強化財政金融協同聯動。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支持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繼續推動農業保險服務線上化,提升承保理賠效率。加強巨災保險制度建設。鼓勵開展“保險+期貨”項目。
(三十一)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力度,實施鄉村產業帶頭人培育“頭雁”、高素質農民培訓、“雙學歷雙輪訓”“村官班”等項目,激勵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興業。深入開展返鄉入鄉創業監測調查。開展“職業教育涉農專業學歷教育+職業技能証書”試點,培育復合型技能人才。持續推進“聚四方之才”系列活動和“候鳥”人才工作站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實施“三區”科技人才專項計劃,修訂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選派不少於2000名科技特派員深入一線開展科技服務。推廣科技小院模式,推進“一所對一縣”行動,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服務農業農村。落實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縣屬鄉用、鄉屬村用”工作機制,實施省屬三級公立醫院下沉幫扶市縣醫院行動計劃。穩妥推進鄉村公辦中小學教師優化配置,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鉚足干勁,苦干實干,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成效,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海南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