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王愛平名醫工作室:踐行醫道為患者,巧施仁術解病痛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自從來到三亞工作,王愛平就把自己的精力放到了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的綜合診療方向。背后的原因則是,她發現三亞乃至海南地區的病毒性肝炎和終末期肝病患者較多,而且治療缺少規范。為了“踐行醫道,巧施仁術”,她一做就是7年。
三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鄒家明(右)為王愛平名醫工作室授牌。三亞市人民醫院供圖
2023年,王愛平成為三亞市首批名醫工作室之一的王愛平名醫工作室領銜人,如今,該工作室已經成為三亞肝病研究、治療、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健全消化內科專業方向
“到了三亞我發現,這裡幾乎一半的住院病人都跟肝有關系,乙肝、丙肝,酒精肝、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病人很多。”2017年,作為海南省“好醫生”引進到三亞市人民醫院工作的王愛平,工作不久就發現了這一特點。
王愛平在社區進行宣講並義診。三亞市人民醫院供圖
王愛平還發現,除了肝病患者多,很多急診患者都存在消化道出血的現象。王愛平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把消化內科的醫療特色打造出來。
針對三亞乃至瓊南地區患者的情況特點,王愛平也為消化內科制定了四個亞專科方向——肝癌微創介入治療、肝病急重症治療、消化內鏡治療和消化病血液淨化。
在王愛平的帶領下,消化內科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質的飛躍,先后開展了肝腫瘤的微創消融技術(射頻、微波和無水酒精技術、肝膿(囊)腫等)、肝臟無創彈性檢測、無痛內鏡下的胃造瘘、人工肝治療術等瓊南地區領先的新技術。其中,海南作為肝臟疾病高發地區最緊缺的人工肝治療技術最受大眾關注。
王愛平至今還記得2020年9月第一台人工肝治療的情況。當時,42歲的患者因為乙肝病毒長期感染和慢性炎症使他的肝“罷工”了,入院時出現了昏迷狀態,經臨床診斷為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重度黃疸、肝性腦病,且病情發展得十分迅速,隨時可能危及生命。王愛平帶領的人工肝治療團隊對該患者進行4個多小時的血漿置換聯合DPMAS治療,對其血液中的代謝廢物、毒素及依靠肝臟代謝的物質(如膽紅素等)進行吸附后,患者病情大為好轉。又經過第二療程的人工肝及綜合治療,患者順利出院。出院后不久,他送來了錦旗和感謝信……
打造肝病人才培養基地
除了在醫術上造福患者,王愛平還在肝病人才培養方面做足功夫。
2023年12月,三亞市醫學會消化病學專業委員會2023年學術年會暨三亞市王愛平名醫工作室學術推廣(第四期)肝病熱點難點學術沙龍在三亞市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三亞醫院成功舉辦。
本次會議學術大咖雲集,以“開闊視野,規范操作,促進交流,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為主題,旨在為三亞本地學員提供消化疾病及肝病研究的前沿和進展學習平台,促進三亞及瓊南地區消化系統疾病診治水平及疑難危重肝病的救治能力提升。來自島內外的10多位專家講者及近百名現場參會的相關專業醫護人員匯聚一堂,交流經驗,分享信息,共謀消化病學專業的發展大計。
會議分為醫療和護理兩個分會場。醫療分會場邀請到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炳元教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用國教授、吉林市人民醫院王宏光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非教授,圍繞“老年消化疾病”“護肝也可能傷肝”“子母膽道鏡診治新進展”“腹腔鏡下肝臟RUTH手術經驗分享”等熱門話題進行了精彩的授課。會議下半場為青年論壇,來自海南省人民醫院及瓊南地區各三甲醫院的優秀青年醫師們為大家帶來了經典的病例分享,共同探討臨床疑難病例的診治思路及診療經驗。
三亞市王愛平名醫工作室作為一個匯聚人才、培養人才的優質平台,有力提升三亞醫療人才隊伍綜合素質水平,為三亞當好自貿港建設的標杆和轉型發展的示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為海南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創新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王愛平的帶領下,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馬熙淼獲批海南省第一批“南海新星”醫療衛生人才平台項目立項,獲科研經費20萬元,同時,團隊專業結構不斷優化,一個年輕且富有戰斗力的團隊,正在不斷開拓進取,為患者提供更好,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為醫院的發展建設貢獻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