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盅盤舞在海南民間“跳”了數百年

一盅一盤 舞之樂之

記者 李佳飛
2024年06月14日07:46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盅一盤 舞之樂之

酒盅是盅盤舞表演道具之一。

湯匙也是盅盤舞表演的道具。

李聖玉演出前化妝。

盅盤舞表演者都是普通的村民。

天剛放亮,72歲的李聖玉就起床了,利落地洗漱,簡單地吃過早餐后,她拿起一柄手持的圓形鏡子,開始認真地描眉畫眼,上妝綰發。她是定安盅盤舞的代表性傳承人,在當地頗有名氣,每年受邀表演多達數十場。

6月6日這一天,定安縣龍河鎮端午文化節暨消費大集市活動在水竹村舉行,李聖玉受邀為村民表演,所以一早她便准備上了。

盅盤舞,作為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流行於海南各地,特別是在文昌、定安、澄邁、臨高等地,是真正走進千家萬戶的漢族民間傳統舞蹈形式,至今傳承600余年,深受百姓喜愛。

熱鬧喜慶流傳廣

化好妝容,戴上頭飾,李聖玉來到活動現場,換上鮮艷的戲服。此時,其他表演者也紛紛到場,整理衣裝,拿出樂器,用於表演的湯匙、酒盅等道具也被纏上了紅綢,熱鬧的忙活,引來一撥圍觀的群眾。

“盅盤舞,因舞蹈者手持盅、盤、湯勺等日常用具作為舞蹈道具而得名。”定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黃崗告訴記者,定安盅盤舞角色有生、旦、丑,是當地民間“鬧軍坡”、婚娶、祝壽、入屋等喜慶日子表演的傳統舞蹈,富有喜慶色彩,因此也叫“賀喜舞”。

隨著奏樂響起,表演馬上開場了。隻見舞者手持重疊的瓷盅、湯勺,一邊上下相互擊打,一邊翩翩起舞。清脆響亮的敲擊聲,伴著靈動歡快的舞步,現場頓時變得歡樂起來,圍觀的人群報以一陣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

表演旦角的莫貴霞身段柔軟,左右送胯的踏步或小碎步略帶女子的嬌羞,舞步輕盈﹔李聖玉這次扮演的是生角,前俯、后仰的動作幅度稍大,著力表現男子的粗狂和豪邁﹔丑角扮演者陳桂蘭表情豐富,邊舞邊戲逗其他舞者,動作稚拙風趣,引得眾人前仰后合,哄堂大笑。

和李聖玉一樣,現場的盅盤舞表演者都是普通的村民,她們不曾接受過專業的表演訓練,但是從小耳濡目染,對音樂、戲曲有著天然的熱情和喜愛,所以農忙閑暇之余,就會聚在一起唱戲、排練,通過一次次演出磨煉提升表現力,展現出獨特的鄉土氣息和藝術魅力。

李聖玉師承父親李大香,7歲時便跟著父親外出表演。“以前基本都是婚娶邀請,去辦喜事的人家表演。現在多了,有結婚的,有祝壽的,有同鄉聚會的,還有政府單位組織的活動,都會邀請演出,一年下來至少幾十場,多的有點記不清了。”她說。

八音助舞韻味濃

不得不說的是,盅盤舞表演常常伴隨著八音演奏,在臨高等地,“盅盤舞”亦被稱為“八音舞”。

海南日報記者採訪獲悉,海南八音源於潮州音樂,起於唐代,興盛於明清,並伴隨華僑傳遍整個東南亞。明代瓊山就曾出過一位熟操“八音”而聞名京城的音樂家汪浩然。

現如今,常見的海南“八音”通常包括嗩吶、椰胡、二胡、三弦、月琴、喉管、竹笛、竹簫等8種樂器。輕盈歡快的盅盤舞,配以八音演奏,熱鬧喜慶,韻味十足,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和期待。

年近70歲的黃成照,是定安瓊劇同樂會會長,也是當地八音樂團中的嗩吶演奏者。吹了幾十年嗩吶,參加大小場合盅盤舞演出不計其數。“去年一年,我們就組織了近四十場演出,平均每個月都有好幾場,很受歡迎。”黃成照自豪地說,海南人在喜慶的節日裡喜奏八音,曲目主要有《鬧軍坡》《慶豐年》《萬花燈》《酬宴會》《恭喜發財》等。根據不同的樂曲,盅盤舞者會自行調整舞步,兩者配合默契。

偶爾,在一些家族聚會小場合,盅盤舞愛好者會以擊打瓷盅為伴奏,即興表演一段舞蹈,雖也活靈活現,但終究少了八音伴奏,總顯得氣勢不足,少了一些韻味。

採訪中,多位民間藝人表示,盅盤舞是海島文化和中原文化交匯融合的產物,它的誕生、演變、發展,凝結著數代表演者的心血和智慧,希望它得到更多的重視和保護,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李聖玉的孫子今年上初中了,寒暑假學業不忙的時候,也會跟隨她一起外出表演。“年輕人也喜歡”,這讓她感到非常自豪和欣慰。

民間傳承數百年

追溯盅盤舞的起源,民間說法不一。據傳,文昌盅盤舞起初源於文昌潭牛等地區,當地的人們為了紀念冼夫人,在比較寬闊的坡地上鬧軍坡,民謠雲:“二月初九軍坡期,軍鼓咚咚響連天,奏起八音打盅盤,舞獅做戲萬人迷”。后來,逐漸演變成民間藝術,向周邊地區推廣。在文昌,每逢元宵佳節,盅盤舞者會隨“送燈”隊伍游村,到各家各戶賀年取樂,活躍在農村各個角落。

不過,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昌盅盤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伍敏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她認為,文昌盅盤舞是海島文化、中原文化、僑鄉文化相融合的一個產物。隨著人口遷移、文化交融,文昌地區歌舞娛樂、文化教育發展較快,群眾茶余飯后聚會消遣就地取材,使用盅、盤、湯勺等道具伴以舞蹈,慢慢便形成了盅盤舞這一表演形式。

伍敏表示,不同於其他地區較為即興的表演,文昌盅盤舞經過數代傳承,在化妝、服飾、舞蹈動作等方面,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要求和標准。比如,戲服通常以漢服、唐裝為主,融合了現代戲曲部分元素﹔手握盅盤等道具亦有講究,“表演者需兩隻手各拿兩個重疊排放的酒盅,用拇指頂住下盅的底部,用無名指、食指夾住上盅的外邊緣,用中指摳住上盅的內邊緣,以食指、中指、無名指提落一次上盅,拇指順著盅下落的姿勢進行繞腕,使兩盅相互碰撞以產生聲響”。

定安境內關於盅盤舞的起源則流傳著一個故事。據稱,定安盅盤舞源自明初福建“俞家軍”的抗倭名將俞大猷:在一次祝捷慶功宴席上,俞大猷要求部屬軍士先表演歌舞,以示喜慶,方能開席。一位機靈的軍士拿起酒桌上的瓷碟和筷子,以筷子敲擊瓷碟發出有節奏之音,隨之腳步移動,跳起粗獷而豪邁的舞蹈。而這,便是早期盅盤舞的雛形。

資料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盅盤舞曾出現在送行抗美援朝志願軍出征的隊伍中。在慶祝人民公社成立的游行隊伍中,在鄉村婚禮和各類俗例的典儀活動中,都有盅盤舞表演者的身影。

20世紀50年代,生活在瓊山、定安等地區的人們,在結婚、祝壽、生日、喬遷、建房等比較重要的日子,都會邀請盅盤舞戲班進行表演、慶祝。當時,盅盤舞的廣泛流傳促使當時的電影制作方將該舞蹈應用於電影中,大大提高了場面的歡快感。

“盅盤舞動作易學,道具簡單,形式輕巧,流動方便,民家廳堂、廟宇、路途、曠野,隨時隨地可跳。”黃崗表示,盅盤舞如今在民間各類俗例和喜慶典禮中都經常見到,是群眾集體活動必不可少的舞蹈形式。

在李聖玉的記憶中,她的父親、爺爺跳盅盤舞遠近聞名。在她小時候,父親李大香還曾開過學館,專門教小孩子跳盅盤舞。現如今,她雖不招收學生,但每逢有大型演出邀請,她都會把有同樣興趣愛好的村婦、小姐妹們招呼到家裡來,就在自家的院子裡練習、排演。

以盅碗為道具的舞蹈還有哪些?

蒙古族的盅碗舞也是以盅碗為道具起舞的舞蹈。

盅碗舞源於鄂爾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和烏審旗一帶。“盅碗舞”亦稱“頂碗舞”,一般由女子在節慶歡宴場合即興表演。表演時,舞者頭頂碗或盤,雙手各拿一對酒盅,在圍坐者的歌聲伴奏下輕磕酒盅,翩翩起舞。動作多為上身姿態變化,頭與頸擺動輕微、平穩,手臂的動作比較豐富,以柔韌的擺、提、壓、挑為主。動作除原地坐、跪、立的以腰為軸心的仰俯和扭動外,也有以輕盈飄逸的舞步圓形疾走或旋轉的。舞姿舒展,造型優美。

蒙古族還有以筷子為道具起舞的舞蹈——“筷子舞”。筷子舞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慶宴會上由男子單人表演。表演時,舞者雙手各持筷一束,和著眾人的歌聲和各種敲擊聲,在跪、坐、立等姿態中,隨著腿部的屈伸、身體的扭動,用筷子擊打手、臂、肩、背、腰、腿、腳等部位,間以擊打地面動作,邊打邊舞。動作敏捷,干淨利落,節奏感強。

(文/蔡佳倩)

我省各市縣盅盤舞面面觀

臨高

臨高盅盤舞傳統場中舞者為四男四女8名穿戴行頭的兒童,分別手持小鑼、小镲、碰鈴、革鼓、瓷盅、瓷盤、瓷碟、瓷匙等8種不同敲擊器具,場邊還有8位樂手分別持嗩吶、椰胡、二胡、三弦、月琴、喉管、竹笛、竹簫等8種樂器在演奏,邊擊邊舞,節拍或急或緩。

文昌

文昌盅盤舞一般由旦角、生角打扮成新娘與新郎,還有一丑角扮演“月老公公”,由3人共同表演,海南八音伴奏。通常在民間民俗活動表演盅盤舞時,演員們穿的服裝是戲曲中的戲服,畫的是濃墨重彩的戲曲妝容。表演時,新娘在新郎的幫助下,兩手拿著重疊擺放的瓷盅,上下相互擊打,翩翩起舞﹔新郎手執筷擊打盤﹔丑角戴著面具,手裡拿著羽扇。在表演過程中,由琴、鼓、鑼以及弦等8種不同的樂器進行伴奏。

定安

定安盅盤舞是定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常由生、旦、丑角隨八音樂曲表演或隨盅盤撞擊聲響節奏起舞。生角溫文儒雅,旦角委婉嬌柔,丑角詼諧滑稽。舞蹈間插唱的唱詞為道喜、祝賀、贊頌、期盼的良言吉語,主要為婚嫁迎親拜堂、祝賀族姓祠堂拜神祭祖、迎春送福“送燈”、壽誕拜壽賀喜等農村各種俗例儀式添喜助樂。

澄邁

澄邁盅盤舞是農村地區流傳較廣且日益復興的一種民間舞蹈。以前主要於農歷二月十五日“鬧軍坡”時表演,祭祀祈福,期望神靈保佑五谷豐登,人畜平安,表達人民群眾的欣喜歡樂之情。

(文/李佳飛)

(責編:蔣成柳、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