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澄邁雷公島——火山奇觀藏天外來客

記者 陳耿 通訊員 陳宇葉
2024年06月24日09:41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澄邁縣雷公島全貌。 陳祥勇 攝

雷公島西側海灘的火山岩景觀之一。 陳耿 攝

  雷公島東側海灘上潛火山口景觀(圓圈位置)。 宋昌吉 攝

  澄邁縣橋頭鎮道倫村附近有個雷公島,近年來有不少自駕游和戶外運動愛好者陸續前去徒步、探險、露營,在一些人群中成了一個“網紅”打卡地。近日,海南日報記者與幾位地質、礦產領域的專家同行,也來了一次雷公島自駕之旅。

  大半天下來,記者發現雷公島擁有的不只是地質景觀,還有民間信俗文化,以及散落在海灘上的雷公墨遺存。

  漲潮為島 因雷得名

  從海口駕車前往雷公島,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同行的隊友早就查過當地海域的潮汐表,6月8日這一天上午處於退潮時段,傍晚時分才漲潮,於是車可以沿著海防林間的小道,一直開到雷公島的入口處。此時的雷公島,嚴格來說是個半島,主體是與大片陸地連為一體的。

  臨時泊車處是一片狹窄的沙土地,好比是雷公島的“瓶頸”,附近有座小廟——雷公廟,繼續往前走,在幾株野生露兜樹旁有個石碑,為海南省政府2011年所立,上面有“雷公島”三字。

  為什麼叫“雷公島”?記者從當地漁民口中得知,記不清什麼時候,附近村民的祖先看到島上的雷電比其他地方的都強烈,以為那裡住著雷神,即雷公,便不敢到島上開荒,還在入口處建起了雷公廟,祈求出海平安,免遭雷擊。

  通過無人機俯瞰雷公島,隻見它的全貌就像一隻巨龜,仿佛要向北游入瓊州海峽。島上地貌如一道隆起的山梁,植被郁郁蔥蔥,臨海部位地勢較高,上面仍屹立著一座碉堡,漁民說那是1939年日軍侵瓊后所建,這一說法記者后來從澄邁縣黨史辦得到了証實。小島的周邊,退潮時露出岩石海灘,石頭有黑色的,也有灰色的,還有一些是褐色的,有些介於藍綠之間,彷如青瓷自然釉變的效果。

  目前還查不到有關雷公島的基本地質資料,不過已有自然愛好者大致估測了它的面積,約有1萬平方米。如果這個數據比較准確,應該是漲潮時的面積,不包括退潮時露出的大片海灘。

  盡管“雷公島”在清末光緒《澄邁縣志》中都未見提及,但比照民間信俗,這一地名應該由來久矣。

  火山噴發遺跡

  6月8日這天上午,由於陰天沒有陽光,倒也不覺得酷熱難耐,海邊已有不少大人、小孩在趕海,抓小螃蟹或挖小海螺。跟著向導,記者從雷公島西側的海灘出發,踩著形狀各異的岩石,順時針開始環島徒步,全程所見所聞猶如置身於一座天然的火山地質博物館中。

  “海灘上的這些石頭除了少量是珊瑚礁外,絕大多數都是玄武岩,也就是火山岩,是大約1萬年前火山噴發后形成的,主體就是雷公島上的這座小山包。”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礦產保護處原處長何賢偉,在一眾大小朋友中充當了講解員的角色,“灰黑色的火山岩,氧化亞鐵含量較高﹔紅褐色的火山岩,三氧化二鐵含量較高。由於火山岩含鐵量高,導電能力強,因此火山岩地區容易引雷,成為雷區,雷電活動比較活躍。”

  古人要是知道這一常識,一定不會建雷神廟,供奉子虛烏有的雷神。

  海南島的地質資料顯示,包括澄邁雷公島在內的瓊北地區,即文昌文教至儋州王五這一斷裂帶以北的玄武岩地帶,都是火山岩地貌,年代更加久遠的地區已經風化為紅土,但含鐵量仍高,都屬於雷區,與瓊北一脈相連的雷州半島,地質地貌一樣。

  因此,雷瓊兩地都分布著不少雷神廟,民間都有雷神崇拜。

  雷公島西側的岩石比較雜亂和崎嶇,北面岬角一帶則十分陡峭和險峻,如果一不留神摔倒或跌落懸崖,后果將不堪想象。走到雷公島的東側,頓覺豁然開朗,有一處岩石海灘就像是一個廣場,在相對平整的地面上,一道道天然龜裂的縫隙,很像自然窯變瓷器的冰裂紋,陡增了鬼斧神工般的美感。

  借助無人機的鏡頭,可以看到腳下的“廣場”呈圓形,環形構造明顯,且肉眼可辨的至少有3個,大小不一﹔與海水交界的地方也有,但已不完整,呈半圓狀態,也至少有3處。

  “這些圓圈會不會是當時附生的小火山口?”記者問何賢偉。

  “初步判斷,是的。”何賢偉說,“但也有可能是當初的岩漿溢流口。”

  6月20日,何賢偉與朋友再次到現場勘察,確認那些圓圈為“潛火山口”,受海浪沖擊等剝蝕作用而出露。

  潛火山又稱次火山,是與噴出岩同源但為淺層侵入的岩體,特征與噴出岩相似,但形成深度一般比較小,通常為0.5—1.5千米。

  邊走邊看邊拍照,邊問邊學邊歇息,環雷公島一圈下來,也要2個小時左右。

  雷公島和雷公墨

  雖說雷公島及其周邊的奇石是地殼運動的產物,與老祖宗想象出來的天上“雷公”沒有半毛錢關系,但在那裡的海灘上,游客們不經意間還是會在火山岩的縫隙中,發現一些極其黝黑但表面光滑、色澤光亮的小石頭,有的像吊墜,有的像黑豆,有的像淚珠……

  “這些是雷公墨,不是火山噴發的產物,而是來自大約八十萬年前的天外來客——隕石,它們的碎片或大或小,形狀不一,在民間被稱作雷公墨或雷公屎。”何賢偉解釋道,“它們的學名叫玻璃隕石,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

  據了解,在雷公島周邊發現雷公墨,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尋找和撿拾雷公墨,現在反而成了一些雷公墨收藏愛好者到雷公島觀光旅游的主要目的。

  雷公島的雷公墨為什麼這麼圓潤、光滑?

  這得從它們的來處開始分析。何賢偉認為,雷公島的雷公墨標本,究其來源可能有二,一是海底的雷公墨被海浪沖上岸來,一是陸地高坡的雷公墨被雨水沖下來,經過浪花的反復沖刷和與其他砂石的互相摩擦,便逐漸有了光滑的表面。

  由於道路不通等原因,游客尚不能踏訪雷公島的主體,即約萬年前由火山噴發形成的低矮山脈,而只是在退潮之后環繞其周邊海灘趕海、徒步、探險,這多少有點遺憾,但也多了一絲期待。

(責編:黃維、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