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開發建設5年來累計招引企業破萬家
搶招商 拼出千億級園區
位於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研發實驗室,工作人員在進行試驗。(資料圖)
“正式進駐!”6月,京東方藝雲科技有限公司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以下簡稱科技城)雅布倫產業園舉行入駐簽約儀式。這家京東方集團旗下的先鋒企業,將構建京東方藝雲自貿港總部。
不遠處,科大訊飛海南自由貿易港總部基地項目正在火熱建設中。一期建設佔地近20畝的科研中心已封頂,到明年建成投用后,將成為該企業在瓊打造“一總部四中心”的重要載體,更多的數字經濟資源也將導入瓊島。
無論是首次投資的新客,還是追加投資的老客,越來越多優質企業扎根落戶的背后,是科技城產業招商的成功實踐。開發建設5年來,園區加快打造高能級種業科技、深海科技產業集聚高地,累計招引11471家企業,中國種子集團、中化學集團、大北農、明陽智能等一批央企和“三類500強”企業先后入駐,帶動產業建鏈強鏈拓鏈。
崖州灣畔,正加快崛起千億級產業園區。
尋路:招商大棋怎麼下?
用足“三度一色”優勢,布局深海和南繁未來產業。省委省政府做出的戰略布局,讓科技城方向清晰。
然而,科技城建設之初,籍籍無名,如何招引種業、深海領域聲名赫赫的大企業、大集團?如何把成千上萬的相關科技企業吸引來?成為園區建設必須面對的難題。
招商局集團是海洋領域的“鏈長企業”,在園區運營、港航、海工、郵輪等多個涉海產業板塊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2018年該集團請管理咨詢公司做科技城項目評估,得出的結論卻是“謹慎進入”。
科技城建設需要招商局集團,該如何引?在省裡支持下,招商局集團、中國中化分別與海南省政府、三亞市政府簽訂科技城項目合作協議,旗下公司也分別與地方國企合資成立平台——招商深海和金茂南繁,全新的“政府主導、企業實施、市場化運作”開發機制,科技城有了兩個“央企幫手”。
央企來了,怎麼干又犯了難。新園區資源有限,科技城期待能有更多產業資源導入,“初期由於對科技城的發展缺乏信心,純產業、純自持的項目企業會猶豫。”科技城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林海坦言。
半年多的時間,科技城管理團隊與企業反復溝通,繪藍圖、講謀劃、爭支持。同步的,對於招商深海建設的項目,科技城全力保障,極簡審批推動崖州灣科技城中學從設計到交付僅用時17個月﹔採用省內首個“標准地”建設,力促深海裝備產業園研發廠房供地一年內交付使用﹔園區招商團隊打配合,產業園邊建邊招商,未建成時已完成60%的招商任務……
央地合作漸入佳境。圍繞深海企業的招引,科技城持續發揮招商局集團產業資源整合優勢,深度整合其旗下10余家公司資源,以港產城模式有效托管運營南山港﹔創立深海科技協會、設立深圳和長三角兩個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全面構筑招商合作網絡﹔建立孵化器吸引60余家成長型企業進駐,產融協同推動設立總規模10億元的招商局海南高質量發展基金,為“投資科技城”給出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
“企業肯下足功夫,是因為看准了未來產業的方向,靠的是當地政企合作的有力支持。”招商海南三亞公司總經理史曉強透露,該企業累計引入超過300家企業,總投資達到100億元。
創新構建管理局、平台公司、孵化器、入駐企業四級招商聯動模式,科技城迅速補齊園區初創期專業人才缺、產業基礎弱、開發資金少等短板,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快速打開招新引優、招大引強的工作局面。
企業紛至沓來,科技城卻亮出態度:園區僅有23.54平方公裡的重點開發面積,不能“撿到籃子裡的都是菜”。
聚焦產業前端、中端、后端,厘清園區規劃與生態構建、開發強度與產出效益,科技城快速編制“招商產業樹”,同步銜接省市惠企政策構建“綜合普惠制+專項特色制”產業政策體系,有的放矢盯准主導產業布局。
南繁針對“良種良法良田良技”,圍繞知識產權交易、新裝備和新技術研發交易、國際進出口貿易、全國首創種業CRO創新業態等快速集聚市場主體,打造全省首批百億級重點創建產業集群﹔深海聚焦數據整合、水產南繁、科考服務、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深海關鍵小件和載人潛器研發制造等新興領域,蓄能聚力加快形成本地化產業能力。
有鏈強鏈,缺鏈補鏈。沒有鏈,科技城認准了,也能延展出一條鏈。
科技城發展生命科學沒有基礎,但南繁種業、深海科技產業存在與生命科學交叉融合的領域,園區探索建設自貿港生物經濟原研創新策源地,引進海洋藥物創新、醫療器械轉化、檢驗檢測服務等生態圈企業100多家,營收突破億元。
數字經濟領域,往往巨大投入短時間卻難見回報,科技城敢於“押寶”。
“圍繞南繁、深海、生命科學等多元應用場景基礎,以元宇宙、類腦智能為引領,打造數字服務產業集群。”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長吳靜璇透露,科技城不是跟風轉、盲目轉,而是跟著不斷增強的行業認知轉、自身能力轉、前沿信息轉。
建鏈:優質企業如何引?
考察多地后,2023年邢建新決定在科技城成立海南聲科深藍海洋技術有限公司。“園區科研機構匯聚,深海技術裝備陸地測試公共服務平台、深海技術裝備海試共享航次平台能為企業研發搶時間、降成本。”入園僅數月,727平方米的辦公和生產空間,6人的團隊,推動科技城首條深海關鍵小件生產線順利運行,企業2024年產值有望突破2000萬元。
短短5年,入園企業突破萬家,科技城何以能吸引到如此多高質量的企業?入駐企業幾乎異口同聲:“這裡釋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
潛力,源於科研創新的扎實基礎。
“招商猶如‘馬拉鬆’,靠的不僅是招商員的努力,還有各方面的綜合實力。同台競爭的都是各地的佼佼者,園區依靠科技創新塑造比較優勢。”科技城管理局產業促進部副部長何青鬆感嘆道。
從一代測序儀都沒有的科研基礎起步,科技城著力搭建企業研用公共平台,16個種業科研創新平台開放提供技術服務,20余個高能級深海科創平台提升技術成果應用轉化和產業公共服務能力。
暢通科研與產業、院校與企業的“握手通道”,圍繞企業需求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園區融合產業化應用場景優勢和重大平台技術溢出優勢,初步形成“企業命題、院所答題、市場評估”的成果轉移轉化機制,科創發展有力支撐產業發展。
潛力,在於產業生態的逐步建立。
中國種子集團是全國第一家種子公司,2021年正式落戶園區成為海南自貿港的首家種業央企,迅速推動荃銀五星、益通數科等9家相關優勢產業主體集中入駐園區。“2023年中種集團的相關產業集群為南繁硅谷貢獻營收超過40億元,今年還將吸引江淮園藝研究所等多個種業創新單元進駐科技城。”該集團戰略與政府事務總監張曉強透露。
引企育企,需要打造完善的產業生態鏈。聚焦產業培育的“存量、增量、變量、質量”,科技城招商引資,鏈式培育、梯次成長,全力穩住基本盤、實現新發展。
園區以中國種子集團總部落地、國投種業、大北農、舜豐生物、華大基因等頭部企業做大為牽引,南繁種業初具規模,正加快打造種業新高地﹔
精准引進中船集團、招商局集團、哈電集團等央企,明陽智能、博雅工道等一批涉海科技代表性企業做強園區“創新雁陣”,加快培育深海科技產業﹔
以知識產權特區建設為契機,因地制宜抓好“智轉數改網聯”,牽手賽默飛科技、羅氏診斷、因美納等國際頭部企業,引入英特爾、科大訊飛等企業,超前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低空經濟、生命科學、數字經濟等新領域新賽道,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產業競爭新優勢。
親商:創新雁陣怎麼留?
“60歲持外國綠卡人士創辦最前沿的生物育種公司,敢不敢投入資金支持?科技城敢!”6月15日,企業創辦五周年活動上,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平生物)創始人語帶哽咽,“正是科技城的魄力和膽識,讓靠千萬借款起步的企業度過了最艱難的創業期,如今融資估值超過40億元。”
來到科技城,企業隻有技術,沒有實驗室、實驗設備、實驗田,科研資源也缺乏,園區“保姆式”的服務緊跟而上。將企業所在的3號樓整體裝修,裝修改造的1500平方米實驗室無償支持﹔出資6000多萬元採購相關實驗設備﹔在高地村、鹽灶村協調租用200多畝生物育種試驗田﹔通過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引進200多份玉米材料助力研發……
在科技城的全方位支持下,隆平生物“長大”了,如今掌握2個生物安全証書和93項國內外授權發明專利,在園區興建的研發大樓也順利封頂,全國布局的7家子公司,有4家放在了科技城。
企業興則園區興,產業強則園區強。涵養營商環境“新空氣”,將企業的發展信心轉化為持續投資,科技城合理“創”、努力“放”、全面“配”,打出一套“組合拳”。
服務舉措瞄准創新。制定年度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滾動制定改革創新任務清單,做好優化營商環境任務全程跟蹤和效果評估,努力補齊營商環境“短板弱項”﹔構建“城小二+幫辦代辦+審批專員”審批服務體系,60余項“服務菜單”,為企業提供產業促進、惠企政策、創業孵化、融資對接、人才服務、知識產權等方面提供“量身定制”服務。
開放政策力度更大。在南繁植物檢疫、知識產權保護、種質資源引進、園區規劃建設管理等領域形成4項制度創新案例,“秒批”企業創建“無費區”等首創實踐,力爭實現項目審批“零障礙”、項目建設“零阻力”、項目服務“零距離”。
配套支持發力精准。8個產業鏈“大黨委”探索在產業集群上打造組織共建、業界共治、資源共享、發展共創的黨建引領共同體﹔依托“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大力引育各類急需緊缺人才,並提供萬套人才房,全力打造“產學研用金”多要素聯動的創新創業生態。
科技城,這個充滿著無限動力、活力與魅力的科創高地,正以奮發有為的巧干實干,走向產業高地更加精彩的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