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投資海南︱三亞漁民,變身千艇之城 “艇長”
人民網“行進中國”海南調研採訪團
站在游艇上手握方向盤,船長麥世能總是本能地望向西邊不遠處的小島,30年前,他還在那座島上跟著父親出海打漁,“我以為我這輩子都是‘打捕人’。”
44歲的麥世能家住三亞西島,這個面積2.8平方公裡的小島上,居住著1000多戶人家,在沒有開發成旅游景區之前,這裡的原住民以捕魚為生。從小跟著父親出海打漁的麥世能,十七八歲時,已經成長為一名資深的“船老大”了。
后來,隨著西島海洋文化旅游區的開發,麥世能告別了沒日沒夜“出沒風波裡”的漁民生活,轉型開上了渡輪,往返於三亞灣肖旗港碼頭與西島之間,接送游客上下島。2010年,麥世能加入了三亞鴻洲國際游艇會,成為三亞最早的“艇長”之一。
“艇長” 麥世能駕駛游艇。人民網記者 李學山攝
從“船老大”到“艇長”,角色轉換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看不懂‘天書’一樣的說明書!”麥世能說,游艇操作系統說明絕大部分都是英文,對於漁民出身的他要想看懂確實難度較大,但好在畢竟有過多年的開船經驗,在游艇企業師傅的指導下,很快掌握了游艇駕駛技術。
麥世能表示,他剛入行時,全三亞所有游艇加起來,還不到100艘。根據三亞海事部門公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6月份,三亞游艇登記總數超過1400艘,這一數字佔到了全國總量的22.7%,三亞也由此躋身中國游艇旅游頭部城市,成為“千艇之城”﹔與此同時,今年春節和“五一”假期的數據顯示,三亞游艇的日均開航次數和接待游客數量均創下了新高。
三亞游艇業的快速發展也在逐漸改變本地人的生活方式。麥世能說,相比“靠天吃飯”的漁民生活,開游艇的收入更加穩定。如今在西島,村子裡像他這樣從“漁民”變“艇長”的已有幾十人。
之前當漁民的時候,受船隻及動力限制,麥世能大都是在三亞周邊海域轉悠。當上“艇長”這些年,他的足跡已經遍及幾乎所有的沿海省份,不僅眼界更加開闊,而且還在多個賽事中拿到獎項,這是讓他十分自豪的事情。
開游艇這份工作給麥世能帶來的不止視野更加開闊,還有更多的挑戰。2014年,麥世能帶著幾名同事,從三亞出發前往秦皇島給客戶送帆船,兩地間約2700海裡,這是他第一次跑這麼遠的海路,日夜兼程,跑了20多天,一趟下來“整個人就像脫了一層皮”。他說,夜晚航行碰上風浪和暴雨天氣,“說不害怕是假的”,但又不能表現出來,隻能強作鎮定,帶領隊員們繼續前進,因為“我是團隊裡資格最老的,如果我都扛不住,隊員們怎麼辦?”
航海經驗豐富后,在出海時,除了照顧自己的隊員,麥世能還會特別關注“落單”的游艇和帆船,因為它們一旦進水或者失去動力,在海上很難自救。
2022年,麥世能在參加一次帆船賽時,發現1000多米外的一艘帆船似乎出現故障,在海面上漫無目標地隨浪起伏,他立即向組委會報告了現場情況並提出退賽以進行救援。在冒著七八級的風浪靠近救援時,才得知對方的帆船被海浪打裂導致船艙進水。在救援過程中,他和團隊先是用纜繩試圖將對方帆船拉到岸邊,結果拖拽時纜繩斷裂,他們又幫助對方進行堵漏,等到后續救援的幫助脫離險境后才離開。
“在海洋的廣闊天地中,團結友愛和互幫互助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鴻洲游艇產業發展投資集團市場部的負責人崔小晉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她提到,麥世能船長不僅自身具備卓越的駕駛技術,更重要的是他那種樂於助人、樂於分享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得他在鴻洲培養出了一批技術精湛、合作意識強的“艇長”。這些“艇長”不僅提升了個人能力,也為三亞游艇產業的發展貢獻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和動力。(呂騫、李學山)
(海南省委深改辦韓佳峻對此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