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開展昌江史前洞穴遺址調查,已採集到石器標本等人類活動遺物
洞穴遺物或能拼出海南史前人類生活圖景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考古工作者開展洞穴遺址測繪。本組圖片均由受訪者供圖
考古工作者正在研究洞穴採集標本。
考古工作者進行洞穴考察。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向何處去?”這是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靈魂三問”。在考古學領域,眾多考古工作者持續不懈地追尋著人類起源的奧秘,試圖解答這些深邃的哲學問題。
近日,海南省博物館啟動了昌江史前洞穴遺址調查,旨在通過科學的考古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探索和揭示昌化江流域史前人類的生活痕跡和文化遺存。調查組成員、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考古文博系主任彭菲接受了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
海南日報:為什麼要開展昌江史前洞穴遺址調查?
彭菲:海南是中國考古地圖上非常重要的板塊,昌化江流域一直是海南史前考古工作的一個重點。這次調查,是為了探明海南史前文化發展序列,探索史前人類在熱帶雨林環境中的生存方式,以及人類最早什麼時候到達這片土地、什麼時候開始形成區域文化特征等,這些課題都非常重要。
昌化江流域是喀斯特地貌,有大量的洞穴。在我國其他南方區域也有很多曠野遺址,但它們的地層保存並不是特別好,很難發現非常豐富的文化遺存。而洞穴的特殊環境條件有利於文物和遺跡的保存。昌江史前洞穴為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史前人類在海南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活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相關洞穴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意義。
海南日報:這次的昌江史前洞穴遺址調查開展多久了?有什麼新發現?
彭菲:此次調查工作已經開展了一個多月,目前是調查階段。我們已經調查了20多個洞穴、幾十個點的台地,雖然不是所有的點都有發現,但我們也有一些收獲。
我們在一些史前洞穴裡,採集到了人類活動的遺物,包括石制品、動物化石,還有赭石——這可能是用來制作岩畫的顏料。在曠野的台地上,我們也採集到了比較典型的石器標本,証實了人類活動的范圍也不僅局限於洞穴。每一件遺物的發現都如同一塊拼圖,會逐漸拼湊出史前人類在海南的生活圖景。
這次調查,我們發現昌化江流域有很多洞穴具有非常大的考古研究潛力。整個工作還在持續開展,現階段是進行地表採集、地形測繪及物理探測等基礎研究工作,下一步會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重點的遺址、洞穴進行發掘。相信這一工作會持續多年,成果也會不斷推出。
根據目前在東南亞島嶼一些同樣類型的洞穴考古遺址的發掘工作來看,很多洞穴遺址要發掘得非常深才能有發現。洞穴的堆積層一直在沉澱,早期古人類文化遺存很可能被深埋數米深的地層中。從現在的發現來看,未來可能會在昌化江流域發現多期古人類活動遺存,能提供從數萬年到幾千年前的早期人類的活動線索,為建立海南史前考古文化序列提供豐富材料。
海南日報:昌江皇帝洞現在已成為很多游客的旅游打卡點,旅游發展和洞穴遺址保護應如何平衡?
彭菲:這兩件工作不矛盾,反而可以互相促進,會產生“1+1>2”的效果。考古工作是在持續推進的,考古本身也可以成為文旅融合的一個點。比如考古工作者在這工作,來游覽的游客會問,“他們在挖什麼?為什麼要這麼挖?”我們會設置配套講解,讓游客游覽洞穴時,也能了解洞穴演化歷史和人類利用洞穴的生存和活動形式。畢竟絕大多數人對早期人類如何利用洞穴、如何生產生活都有很強的好奇心。這麼做,也能直觀地展示科學的考古工作是如何獲取這些古人類的遺存信息的。
像我參與的由我國著名考古學家高星研究員主持的寧夏水洞溝遺址考古工作,我們在當地開展文旅融合工作10年了,每年考古工作者在開展考古發掘的時候正是游客最多的時候。這個遺址,每年會有100多萬的游客在旅游線路上經過我們考古現場,也會和考古工作者互動,我們也對景區講解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幫助景區進行合理規劃,專業性很強的考古工作也可以深入融入旅游創新。
今年5月我第一次來到昌化江流域,看到皇帝洞、十裡畫廊等自然景觀,感觸非常深。它特別像法國萊塞濟。萊塞濟是一個小鎮,地形地貌和昌江皇帝洞、十裡畫廊周邊的區域很像。在那裡,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非常多的洞穴遺址,包括了早期的尼安德特人以及現代智人的生活遺址。這個小鎮現在已經被打造成法國一個很有名的度假勝地,還修建了國立史前博物館。當地用這些豐富的文化和文物資源,打造了一個旅游勝地。
我覺得昌江皇帝洞區域非常有潛力,未來能在文旅融合方面有出色的表現。但是這需要持續的投入,像萊塞濟已經持續做了多年的考古工作,現在還在繼續。考古不是一個靜態或者階段性的過程,而是需要持續投入的,這種投入可以和文旅產業結合起來。比如說,考古工作者在考古現場,可以向游客解釋、介紹這個區域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人們的游覽興趣。
游客對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才會住下來,進一步了解,從而產生更多消費,帶動旅游發展的良性循環。所以,依托洞穴遺址等文博資源,未來昌化江流域的文旅融合發展潛力非常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