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海南︱打破進口“壟斷” 海南博士團隊十年磨一“線”
“做最好的醫療器械,為患者、為醫生。”
在定安縣塔嶺工業園區海南百邁科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百邁科”)一樓大廳,一句標語格外吸引記者關注。“這不僅是企業使命,更是我們錨定初心的行為准則。”海南百邁科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楊頂建博士語氣堅定。
海南百邁科成立於2007年6月,是一家專業從事先進醫療器械及多肽制藥設備的研發和生產企業。其生產的“封創翎”是國產首款帶倒刺、免打結、可吸收的醫用縫線,因其具備性能安全、使用高效、對組織損傷小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臨床。該研發打破了進口可吸收帶倒刺縫線壟斷局面,填補了國內同類產品的空白。
從2009年著手研發,到2019年成功上市。“封創翎”歷經十載,投資金額超過2000萬元。在楊頂建眼裡,是真正的十年磨一“線”,制作難度猶如在頭發絲上繡花。
為什麼選擇投資海南?又為什麼選擇難度如此之大的挑戰?答案是公平與“核心競爭力”!
“海南與生俱來的包容性,給予了企業公平發展的環境,同時我個人也喜歡海南。”楊頂建表示,企業要良性發展,環境很重要,自身的定位也很重要。醫療企業很多,但要掌握核心技術,研發、生產出“硬實力”和“拳頭”產品才是立足根本。
外科縫線這類“剛需”的醫療用品,大多是被國外巨頭所壟斷的,特別是倒刺縫線這一細分領域,國內市場使用的幾乎全依賴進口。從當時的國內市場來看,一條平均40厘米的倒刺縫線,價格在1000多元人民幣。
“當時國內有好幾家大公司都想同時去做這個產品。一開始大家的想法很簡單,直接購買設備生產就行。”楊頂建說。
但放眼全球,當時不但沒有這樣的生產設備出售,就連這根“線”本身的相關文獻資料都幾乎無從查詢,一切隻能從零開始,全靠自己的“想象”。
這根看似不起眼的“線”做起來有多難?
楊頂建介紹,首先,1厘米范圍內需要十幾到20多個左右的倒刺,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其次,每1周需要有7個倒刺螺旋環繞線體,對生產工藝來講無疑也是雪上加霜﹔再次,倒刺有更嚴苛的要求,它必須得立起來,顯微鏡下呈現似龍鰭。
經過不斷地推翻重來又不斷打磨斟酌,終於,在2015年,這根“線”在技術上迎來了質的飛躍。當時生產出的手術線從性能、質量、功能性等方面已經可以與國外同類產品媲美了。
如今,“封創翎”已成功進入全國3000余家醫院並得到業界與臨床醫生的高度認可。目前年使用量超百萬余根,國內集採價格已大幅度降低,惠及數十萬患者。
在創新生產力等加持下,海南百邁科還研發出了全球首個明膠海綿栓塞微球——百吉弗,以及可吸收封合醫用膠——替賽奧等。而海南百邁科在醫療器械板塊也成功立足外科縫線、介入栓塞、醫用膠三大領域。企業員工已從最初的不足10人發展為如今的300余人,並於今年正式獲批設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項創新產品的申報應用也在計劃當中。
說到未來發展規劃,楊頂建表示,明年“封創翎”的年產量目標將增加到600萬根左右,並同步開啟外科縫線全品類研發生產工作,應用於更多的使用場景,進一步鞏固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真正做到“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療手段,為醫生提供最得心應手的工具”。(毛雷、枉源、符武平)
(海南省委深改辦韓佳峻對此文亦有貢獻)
“行進中國”是人民網組織的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分為“創新中國”“品牌中國”“投資中國”“活力中國”4個主題。其中,“投資中國”海南站主題調研活動由人民網與海南省委深改辦(自貿港工委辦)共同主辦。調研組成員在調研期間近距離領略了海南自貿港在新產業、新領域、新賽道上的發展成就和投資機遇。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