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成功“轉名錄”
海南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效

黎族青年們身著不同方言區的黎錦服飾。
黎族阿婆用腰織機織黎錦。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符林早。
身著黎錦傳統服飾的孩童。
身著黎錦服飾的黎族婦女。
黎錦絣染技藝。
本版圖片均由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提供
北京時間12月5日晚,在巴拉圭亞鬆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下簡稱《急需保護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下簡稱《代表作名錄》)。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成功“轉名錄”,是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精神的生動實踐。遺產項目從《急需保護名錄》轉入《代表作名錄》在我國尚屬首次,在國際層面也不多見,標志著海南在非遺保護工作和黎錦技藝保護傳承高質量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也體現了我國履行責任和兌現承諾的大國擔當,堅定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A
夯實保護傳承基礎 為世界非遺保護貢獻“中國方案”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已有3000多年歷史,其代表性產品被稱為“黎錦”,黎錦被譽為“中國紡織史的活化石”。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長任組長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領導小組,省政府相關部門領導和九個民族市縣分管副縣長為成員,對全省黎錦技藝保護工作統一領導,實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護措施。
非遺保護寫入黨代會報告。2022年,海南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傳承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黎族苗族文化和海洋文化,保護和利用好東坡文化、海瑞廉政文化、“船型屋”等文化遺存,積極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世界雙遺產申報工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認定、管理和傳承所建設。
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2年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規定》,圍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這一主線,堅持立法與非遺保護精准有效銜接,充分吸納和體現近年來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經驗和做法,從完善非遺保護體系、加強非遺傳承傳播、促進非遺的合理利用等方面作出了有海南特色、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具體規定,為推動解決非遺保護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提供了堅實的法治基礎。
加強政策支撐保障。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海南省“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制定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管理辦法》,以及《海南省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為海南非遺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建立科學保護體系。2012年起,我省出版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導論》等書籍,出版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容亞美等人口述史,制作完成的《織錦上的黎族》《別樣的黎族文字》等大型黎錦技藝紀錄片被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等高校積極開展黎錦保護性設計應用研究,完成了國家藝術基金“黎族絣染技藝傳承創新人才培養”等項目。常態化舉辦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研修培訓班,選派優秀非遺傳承人赴省外高校進修深造。
……
海南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法論指導下,走出了一條現代治理、活態傳承、弘揚壯大的非遺保護發展道路,為世界貢獻出“中國方案”。
B
堅持“活態”傳承 傳承人從不足千人到超過2萬人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社會各界自覺參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和傳承的熱情日益高漲,進一步激發了非遺的新動能。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時強調,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我省將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傳統村落保護、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發展等工作有機結合,推動海南非遺保護傳承取得新突破、進入新階段。
加強區域性整體保護。2023年,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出台《海南省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通過33條具體條款明確了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思想、設立程序、責任主體、建設內容和管理措施。堅持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賴以孕育、滋養、發展的人文和自然生態環境加以系統性保護,促進地方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
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聯合省人社廳和省鄉村振興局印發了《關於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圍繞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等傳統工藝推進非遺工坊建設,由輸血式的外力扶持逐漸轉變為造血式的內生發展,運轉效能不斷提升,以黎錦等為代表的非遺相關產業,成為五指山等民族市縣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之一。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就通過傳幫帶,帶動周邊市縣的織娘一起完成大量生產訂單,被文化和旅游部入選全國30名傳承人“雲探店”,在全國范圍推廣宣傳。
建立黎錦原材料生產基地。為保証黎錦紡織原材料的供應,我省在東方市等地共建立了148畝的原材料生產基地,採用“政府投資,企業承包”的形式,種植海島棉、苧麻、假藍靛、黃姜、山藍、落葵、蘇木等黎錦原材料作物,並嚴格按照傳統種植方法進行培育,確保作物的品質和傳統特色。此外,各地傳承人、合作社還分散種植了多種黎錦原材料,據統計,全省黎錦原材料種植面積累計近400畝,為黎錦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探索非遺產業化發展。海南堅持傳統技藝與當代時尚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培育優質企業,大力發展黎錦產業。通過企業化內部資源復制的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保護傳承,將傳統傳承模式演化為產業化、標准化的傳承模式,激活技藝自身“造血”功能,擴大黎錦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推動黎錦融入群眾生活,真正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促進非遺“活態”傳承。我省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搭建黎錦設計師及設計服務平台,整合國內高校設計師、社會知名設計師資源為全省黎錦企業、工坊和非遺傳承人工作室提供符合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設計和產品定制服務。36家黎錦企業、工坊、非遺傳承人工作室成立了黎錦產業聯盟,獲得授權免費使用設計師平台設計的作品,進一步增強了黎錦文創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和競爭力。目前,全省黎錦產業欣欣向榮,行業的頭部企業一年營收達千萬元,產品遠銷海內外。
加大財政投入、完善保護機制、增設非遺工坊、建設產業聯盟、建設原材料基地……如今,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已從2009年時的不足1000人到2萬多人。此外,全省100多所中小學開展了該項技藝實踐課,白沙、瓊中、保亭、昌江、陵水、樂東等地建成黎錦技藝傳習館和16個傳承村,積極通過“非遺進校園”“研培計劃”、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等方式,整合多方力量,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這一系列保護成效,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成功“轉名錄”提供了堅實基礎。
C
在國際舞台綻放異彩 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近年來,黎錦更是多次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
2023年4月,意大利米蘭國際設計周舉辦中國海南黎族文化交流活動,現場表演黎錦服飾秀,贏得了滿堂喝彩﹔
2023年6月,“根與魂——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澳門驚艷亮相,黎錦秀在“大三巴”牌坊前吸引了眾多國際游客的目光﹔
今年5月,黎錦的風採更是跨越重洋,在馬耳他、德國、保加利亞等三國舉辦“南溟技憶 百卉千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歐洲三國巡回展,在國際傳播中反響強烈﹔
今年9月,五指山的黎錦走進巴黎時裝周的秀場,受到國際時尚界的關注……這些密集的文化交流活動和積極的宣傳效果,極大地提升了黎錦在全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同時,海南還連續舉辦了四屆以黎錦技藝為核心的,全國區域性非遺品牌活動——“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每一屆都吸引全國各省(市)文旅廳局廣泛參與,活動得到了文旅部非遺司的肯定和支持。
15年來,海南扎實推進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系統性保護工作,整合政府、企業、高校和傳承人等多方力量,通過與教育融合、與設計結合、與旅游融合,使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在得到有效傳承的同時,煥發現代審美,走入更大范圍的生活視野,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今年4月,第六批國家級傳承人評定結果公示,我省增加13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包括2名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目前我省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共有3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不含正在公示中的2名)、25名省級傳承人。
當前,海南正在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轉名錄”的成功將作為國際非遺保護經典案例、黎錦將作為重要的國際文化傳播品牌,在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力量。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成功“轉名錄”后,如何繼續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南省將加強落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的履約要求,進一步健全保護傳承體系,全面提升保護傳承水平,加大國際國內傳播力度,讓黎錦成為中國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靚麗文化名片。
(文/劉小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