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重訪

2024年12月14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4年12月14日 第 05 版)

科研人員的新項目

本報記者 孫海天

“項目組正繼續進行大豆耐密性、耐旱性的性狀搜集,為下一步親本選配做准備。”

——2024年3月19日本報第二版《創新技術 智慧育種(春耕進行時)》

“肥不夠,有些缺鐵了。”觀察完一株豆秧,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博士高華偉記在本上。

又是一年南繁季,海南三亞日頭正烈,這是高華偉最忙的時候,“種業科研,就是要追著太陽跑。”每年冬春,種業科學家都會來到海南,繁育作物、加速育種。

“今年我們的耐鹽鹼大豆項目取得一些成果,有1500份材料正在江蘇等地種植、鑒定篩選。”高華偉介紹,團隊正在進行新種源創制及新品種選育,幾天前又種下約100畝的大豆種子,科研項目隨后開展。

“希望能培育更多優良性狀和品種的大豆,把‘油瓶子’牢牢握在自己手裡。”高華偉說。

農資店的新打算

本報記者 蘇 濱

“農業生產新變化不少,要想賣好農資,得研究產品、緊跟市場。”

——2024年3月24日本報第一版《一家農資店賬單裡的升與降(春耕進行時)》

忙碌一天,冬肥基本售空,楊福財關上店門,邊補齊貨架,邊聯絡調貨,“農忙接近尾聲,再備4噸肥料就夠了”。

在貴州貴陽烏當區馬場村,楊福財經營農資店15年,服務周邊五六個村寨。“農忙結束,也要關注新技術、新產品,更好為顧客提供服務。”楊福財盡可能推廣效果好、成本低、污染少的新型肥料,積攢下好口碑。

新的一年,楊福財希望去田間推廣更多新技術、新產品,“貴州山多地碎,但這幾年高標准農田建成,我要跟上農業現代化的步子,嘗試小型機械出租業務。”

科技小院的新計劃

本報記者 劉以晴

“傳播農技,要先走下講台,站在村民角度考慮問題。”

——2024年10月20日本報第三版《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勁頭足足的(秋收進行時)》

五六碟米飯剛燜好,軟糯瑩白,散著飯香。“這是我們的大米樣品。”冬日裡,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前郭水稻科技小院指導專家凌鳳樓和學生們在學校實驗室裡忙得火熱。

將米飯放進食味計檢測,數值越高,品質越好。通過分析樣品,師生們可以更了解適合當地的水稻品種、施肥方式、採收時間。12月底,他們將帶著最新成果回到位於吉林鬆原的科技小院,更有針對性地為農民開展技術培訓。

今年,前郭科技小院帶動超千戶農民,實現水稻每公頃增產約100公斤。“明年我們還要幫農戶分析市場,讓優質大米賣得更好。”凌鳳樓說。

老麥客的新願景

本報記者 強郁文

“老蔡把機器看得比啥都金貴。”

——2024年6月24日本報第二版《麥客走四省,追著麥熟跑(三夏進行時)》

“叮叮當當”,左手持燈探照,右手扳動螺絲,家住湖北襄陽南漳縣武安鎮的農機手蔡華,在自家小院仔細檢修收割機。

“農閑時排除故障,農忙時才能派上用場。”蔡華說。

今年,收完本地小麥,他和妻子追著次第成熟的麥浪,在湖北、河南、山東等地收麥24天……年底一盤算,各種營生賺了10多萬元,能辦幾件“大事”。

趁著以舊換新好政策,購置些大件。廚房裝修,建材和電器不能少﹔汽車降價,國家補貼,還要提輛新車。

明年,蔡華60歲。“‘工齡’20多年了。”他笑著說,“趁身子骨硬朗,我們接著去收麥!”

(責編:劉楊、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