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他們在海上“種”風車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夢曉
2024年12月14日09:17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他們在海上“種”風車

12月11日,大唐海南儋州120萬千瓦時海上風電項目現場,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單樁基礎沉樁作業。(受訪者供圖)

  12月11日,在儋州市西北部海岸線34公裡開外,成群的海上風電機車隨風轉動,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圓弧。

  這是由大唐(儋州)海洋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施工的大唐海南儋州120萬千瓦時海上風電項目(以下簡稱大唐海南海上風電項目),總投資約120億元。當下,風電機車群已初具規模,項目施工人員正在進行風機吊裝,全力沖刺並網發電。

  梁文杰是大唐海南海上風電項目事業部海上施工管理人員,提及在海上“種”風車,他立馬打開了“話匣子”。

  “‘種’下一台海上風車,基礎工程就是沉樁。”梁文杰說,“種”風車雖可以簡化為基礎沉樁、塔筒起吊、主機安裝、葉片安裝等四個步驟,但每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

  比如在基礎沉樁環節,打樁用的直筒長約90米,重量可達1600多噸。如此重量,絕非人力可以完成。此時須得起重船登場,將其“提溜”起來,對准穩樁平台中間的“龍口”垂直下放,直至其依靠自身重量向海底緩緩沉去。

  “當入泥到一定程度以后,自沉就會停止。這時候就要靠液壓錘強力打擊,把鋼管樁深深插入海底,成為風車最堅實的底座。”梁文杰說。

  而到了塔筒吊裝這個環節,又會遇到新挑戰。每架風車都由4節塔筒連接組成,巨大的塔筒即便橫著放,也要比兩個成年人疊起來的身高還高,但連接的對位要求卻要精確到毫米級,對操作的要求極為嚴苛,這也意味著每一個操作人員都必須做到“零”失誤。

  “以上這些都不是最難的。”說到此處,梁文杰賣了個關子說,“在開車的時候穿針引線,你知道有多難嗎?”

  梁文杰指了指風車的葉片說,每一片葉片都有118米,這樣的“巨無霸”約等於200個成年人站成一排,要安裝好談何容易。

  但不容易也要做,在施工時,除了使用吊機纜風繩以外,還需要三四組人工纜風繩進行多角度反復調試,在百米高空的海上把144顆螺絲精准插入螺絲孔。工人們稱這樣的難度,如同“在開車時完成144次穿針引線”。

  海上風電施工正忙,陸地上的基礎配套設施施工迎來新節點,目前已完成全部主要建筑物主體結構封頂和牆體砌筑,順利通過主體驗收工作。

  大唐海南海上風電事業部工程部管理趙傳開雖不在海上“種”風車,但陸地上的基礎配套建設少不了他。說起建設過程,他總說那是一段手機不離手的日子。

  “當時陸上土建和電氣設備安裝同步作業,我們同步將施工方案進行優化,保障土建和電裝施工快速開展。”趙傳開說,項目按周計劃、日落實工作原則,倒排工期,為接下來能順利並網投產打下堅實基礎。

  讓趙傳開頗感期待的是,大唐海南海上風電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年產值約15.2億元,年平均發電量約35.4億千瓦時,年節約標煤110萬噸,節能減排效益明顯。“把看不到的風,變成能看到的財富,我們的工作很有意義。”他說。

(責編:劉楊、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