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海口榮山寮村:如何“上岸”捕“新魚”?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習霽鴻 特約記者 陳創淼 通訊員 梁瑩
2024年12月22日10:18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海口榮山寮村:如何“上岸”捕“新魚”?

海口市民游客在榮山寮海邊聚餐。 資料圖

榮山寮村一角。資料圖

游客在海口榮山寮村拍照打卡。資料圖

  12月18日下午,眼見天氣由多雲轉晴,榮山寮村村民王宏花趕緊騎上電動車去採購食材。去年,她把陪伴祖輩多年的漁網晒干后收進櫃子,在村口租下一間民房,改造成了農家樂。

  讓王宏花沒想到的是,“收起漁網”這件小事,引起了聯合國的關注。

  1個月前,在阿塞拜疆舉辦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9)中國角圓桌討論會上,海口西海岸最后一個漁村——榮山寮關於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深度融合的探索實踐,作為案例被介紹給全場嘉賓。

  近年來,榮山寮依托海洋自然景觀及獨特的漁業文化優勢,逐漸從單一漁業向“漁旅融合”多元發展轉變。

  以應對氣候變化為主線,踐行“兩山”理論,在政府部門和環保組織的推動下,榮山寮通過“政府主導、社區參與、公益援助”的形式,走出了一條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深度融合的道路。

  漁民“觸網”吃“新魚”

  之所以被當作典型,原因在於它不是簡單地將漁網一收了之。離開了漁網,但仍和魚打交道,這是榮山寮轉型成功的關鍵。

  “轉型不能一味放棄漁業。恰恰相反,漁業是漁村吸引人流的重要元素。”在聯合國向世界介紹榮山寮的海南智漁(以下簡稱智漁)海南氣候伙伴(HCP)項目主任喬峰說,這是智漁進駐榮山寮兩年來開展調研、走訪、科普等工作后得出的結論。

  作為傳統漁村,榮山寮過去產業單一。但是在當前的背景下,氣候變化加劇、漁業資源減少,不管是出於謀求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還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而開展的生態系統維護,榮山寮都需要轉型。

  “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榮山寮漁旅融合,講好新時代的漁村故事。”喬峰說,榮山寮具有海洋自然景觀及獨特的漁業優勢,可以從單一漁業向“漁旅融合”多元發展轉變,積極探索休閑旅游與生態漁業的深度融合之路。

  喬峰的判斷和村民做法不謀而合。

  “我們成了網紅村,開店不愁客源。”王宏花說。事實証明她的判斷沒錯——開業沒多久,她的農家樂就順利回本。

  作為漁民的后代,年輕的符德福將自家臨海的房子改建成了海上運動培訓基地,為游客提供帆船帆板體驗。“這裡屬於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風浪比較小,非常適合開展帆船、帆板、海岸賽艇等不同形式的水上運動。很多游客是沖著水上運動來的。”他說。

  即便選擇堅守漁業,現在的漁民賣貨也有了全然不同的玩法。

  年輕漁民積極“觸網”,有些通過抖音直播展示漁船靠岸、漁獲上岸銷售的火爆場景,順勢賣貨﹔有些建起顧客微信群,分享漁船返回時間、捕魚品種的消息﹔村“兩委”干部們則啟動了一個公眾號,每月提前在公眾號上發布當月魚市時間表……看到漁網之外的第二張“網”把漁獲賣出了更好的價格,老一代漁民們也禁不住紛紛感慨漁旅融合“做對咯!”

  專屬文化IP促破圈

  海南漁村眾多,不乏轉型成功的案例。作為海口西海岸最后一個漁村,榮山寮的轉型不能僅停留在“吃魚”上。

  榮山寮今年舉辦的首屆開漁季活動,不少游客記憶猶新。

  8月16日,榮山寮舉辦“潮起寮村·漁海同樂”首屆開漁季活動,三天累計接待游客約4萬人次。而在開漁季期間,智漁和村子聯合舉辦“讓漁回家”影像展暨“西秀百魚”科普展,讓村民和游客認識、了解該海域的海洋生物和本村獨特的漁業文化。

  “可以看到,榮山寮正在通過舉辦以傳統漁村風俗文化為核心的活動,打造以‘漁文化’為特色的榮山寮村專屬文旅IP。”喬峰說。

  著力挖掘本地漁文化,讓榮山寮在自媒體發達的當下,漸漸火出圈。

  12月17日,還在試營業階段的呆呆民宿迎來了第一批客人。主理人李宗昊直言意外:“沒有做任何宣傳,是游客到榮山寮玩,看到了,臨時決定住下來。”

  因為看好榮山寮的發展,來自內蒙古的李宗昊今年租下了榮山寮13間房屋,並一口氣簽下了12年合約,打算打造出一個集民宿、餐飲、團建為一體的微型商業綜合體。

  省內外游客紛至沓來,而嗅到商機的創業者們也紛紛落地,民宿、餐吧、書屋、水上運動……近年來,新業態陸續落地,延伸了榮山寮的服務鏈,也讓漁村的魅力進一步釋放。

  岸上的日子紅火起來后,榮山寮也在積極補足自己的短板。

  過去,通村道路濱海段低窪、易積水、路狹窄。為此,榮山寮開展了村旅游路白改黑及配套工程項目,新建了瀝青混凝土路面,同時對雨水口進行加固,開展管道保護及清淤、砌筑物拆除,提升道路通達性和便利性。

  更重要的是,在漁業依然佔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如何改變漁民們在作業時破壞海洋環境的行為,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方面。這種改變,正在發生。喬峰說:“榮山寮新的轉型,是要在生態保護基礎之上文旅融合。”

  漁民王錄興的院子裡放著兩代打魚工具:泡沫箱和浮力塑桶。泡沫箱不要錢,但損耗大,半個月就需要換新,且破碎的泡沫會留在海洋中,對海洋環境造成破壞。而浮力塑桶是喬峰提供給他試用的新產品,他已經用了幾個月。

  “好用、耐用,而且環保。”王錄興說,“環保,才能可持續發展。”

  作為“新村民”,入駐的商家也在主動助力。“這裡的良好環境就是我們商家的飯碗,不保護環境就等於砸我們自己的飯碗。”李宗昊說,村裡每個月都會開展淨灘活動,自己和員工都將積極參與其中。

(責編:劉楊、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