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今年以來,海南省持續開展“六水共治”攻堅戰,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治水促發展 興水惠民生

2024年12月30日07:46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治水促發展 興水惠民生

臨高縣文瀾江入海口,在江面上來回穿行的帆船帆板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袁才 供圖

早晨的三亞河顯得格外美麗。方山 供圖

治水,意味著什麼?

從一塊擋水板的“退休”,可以找到答案。在海口市義龍路片區及萬國西路,逢雨必澇是困擾多年的“頑疾”,為擋住積水,路邊商戶陳耿升在店門口兩側焊上擋水條,積水上漲便插上擋水板,阻擋積水進店。不久前,義龍路片區及萬國西路積水點改造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工程措施開始發揮效應,以往逢雨必澇的門前道路,沒了積水。“現在,擋水板已經派不上用場了。”陳耿升說。

從一條河的“身價”,亦可以找到答案。流經三亞市吉陽區大茅村的大茅河,是兩岸村民再熟悉不過的家門前的河。如今,一條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河流治理之路,讓兩岸村民切切實實感受到,好風景不僅能美了鄉村,也能富了村民。“水美,是大茅村綠色發展的底氣。”大茅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高正才說。

變化一詞,貫穿治水全過程。

今年以來,我省水務系統全力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圍繞“六水共治”攻堅戰年度目標任務,奮力攻堅,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一幅人水和諧的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問渠那得清如許?

今年3月17日,海口美舍河畔,一座多功能的驛站在海口市瓊山區桂林社區揭牌成立。

這是我省首座河長驛站,集辦公休憩、科普宣教、巡河等作用於一體。“我們以該驛站為核心,致力於在美舍河邊打造一座河長主題公園和水利風景區集群,吸引更多群眾參與河湖保護與管理。”瓊山區河長辦有關負責人介紹。

積極的改變,緣於治水。

美舍河全長16公裡,沿線居民超30萬人,但過去曾經的黑臭水體一度讓人望而卻步。近年來,海口啟動美舍河水體治理工作,並改變傳統的工程治理方式,轉向系統治理,岸上岸下各種要素聯動整治。

經過綜合治理,美舍河重新煥發生機,恢復昔日水清岸綠、魚群暢游的美景,成為人們休憩游玩的好去處。

“前些年我們都很少經過美舍河大橋,現在這河邊公園是‘寶地’,我們經常來玩。”近日,在海口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市民林依雯帶著孩子在公園內奔跑嬉戲。每到周末和節假日,鳳翔濕地公園的停車場停滿了車,陽光草坪上有人放風箏、有人席地而坐、有人河邊漫步,好不愜意。

從過去的黑臭水體到如今的城市濕地、景觀公園,美舍河之變,重塑著人與水的關系。

人和水變得親近的同時,水安全也得到保障。美舍河治理在控源截污,強調擴大河流的行洪能力,河槽由原來的長方形改造成現在下窄上寬的生態梯形,行洪標准隨之提高。

“技能等級”升級的還有龍昆溝。今年9月,剛剛完成主體工程的海口龍昆溝下游段綜合整治工程項目,經受住了超強台風“摩羯”肆虐的嚴峻考驗,面對台風帶來的強降雨量,龍昆溝下游段憑借其新增的河段挖深和改造后的駁岸結構,有效提升了河道的過流能力和結構安全性。

改造后的龍昆溝,過流能力從原有的45立方米/秒提升至72立方米/秒,增幅顯著,確保了暴雨期間積水能夠迅速排出。改造后的龍昆溝,大大降低了龍華路、義龍路等易積水路段的內澇風險。龍昆溝下游段的整治,有效地應對外海高潮位疊加強降雨的復雜情況,為海口筑起一道堅實的防洪屏障。

治水非一日之功,守護河湖安瀾來之不易。

今年以來,海南堅持高位推動壓責任、堅持問題導向抓治理、堅持項目為王促成效、堅持向民而行擴效益、堅持夯基筑本保長遠,不斷推動“六水共治”見行動、見成效——

河湖水質持續向好。我省科學推進劣V類水體治理,國控地表水劣V類水體全部消除﹔2024年1—11月193個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為96.9%,同比上升1.0%﹔104個城鎮內河(湖)斷面水質達標率為96.2%,同比上升2.0%。

城鄉供水更有保障。截至11月,全省完成城市(縣城)供水管道更新改造166.76公裡,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7.11%以內﹔開工建設52處農村供水工程建設,30.8萬群眾受益﹔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3%,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61.3%。

灌區現代化改造進程加快。鬆濤、大廣壩等兩個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工程加快建設。瓊海市文嶺、東方市高坡嶺等28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完工,紅嶺灌區田間工程完成竣工驗收﹔全省新增恢復耕地灌溉面積22.05萬畝,改善耕地灌溉面積91.65萬畝。

重大水利工程加快推進。南繁基地(三亞片區)水利設施工程竣工驗收,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海口市南渡江龍塘大壩樞紐改造工程即將完工,邁灣水利樞紐工程即將下閘蓄水驗收,牛路嶺灌區主體工程加快推進。

投資項目起勢發力。今年我省“六水共治”投資實現逆勢增長,提前超額完成全年任務。截至今年11月底,完成“六水共治”全口徑投資207億元,佔年度計劃投資目標的94.1%,較2023年同期增長24%……

一串串數字,折射出我省在推動“六水共治”攻堅戰路上一錘接著一錘敲的決心與定力。

水美業興幸福河

臨高,文瀾江畔。穿城而過的江水緩緩而流,人們沿岸而居,一江兩岸,煙火人間。

這一承擔著臨高縣灌溉、防洪、水源地等重要水利功能的河流,如今有了“新頭銜”——美麗河湖。

今年12月24日,生態環境部公布新一批38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其中三亞市三亞河、臨高縣文瀾江榜上有名。這些優秀案例在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和人水和諧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

城鎮因水而美,產業因水而興。治水,為當地河湖生態環境帶來復蘇,催化出一場場“生態蝶變”。

“珠溪”換顏。通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產業轉型並舉等措施,文昌市珠溪河流域綜合整治工作不斷深入推進,緊盯污染治理與產業轉型升級的平衡問題,一步步推動河流水質不斷提升變好。

“雙溝”嬗變。瓊海市制定達標治理專項工作方案,按照輕重緩急以及“短期、中遠期”相結合的原則推進雙溝溪治理,解決雙溝溪水體污染問題,還城市一條清河,“城市傷疤”變“城市名片”。

“龍江”變美。三亞市龍江河在經過六大措施綜合治理后,孕育出一條秀美生態廊道,河流區域環境品質不斷提升,人工廊橋、觀景平台、河道觀光等濱河景觀帶錯落有致,一片盎然生機。

水環境綜合治理關乎民生福祉,更關乎綠色高質量發展。

在三亞,大茅水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依托田園綜合體建設,不僅改善流域生態環境,還不斷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村民年人均收入、村集體收入節節攀升。

在文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清水養殖等做法,走了一條資源節約、產出高效、產品安全、環境友好的現代漁業發展道路,既減少水產養殖取水排污問題、有效維護養殖區域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又保障當地養殖戶的經濟收益不受損。

在陵水,當地通過積極探索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以用水繳費增強群眾節水意識,繳納水費有補貼,讓農業水費取之於水、用之於水。此外,當地還組織開展溝渠清淤,讓灌溉用水更暢通。

將視野范圍擴大,治水帶來的變化不在於一時一地:

護好生態水,資源融通找到新的“打開方式”——我省將治水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城市片區開發等有機結合,探索實施多元化的“治水+”商業模式,形成三亞海棠河住宅用地開發“配建”流域治理、藤橋河“流域保護開發EOD+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大茅水“流域治理+產業導入”模式。

用上節約水,高質量發展上台階——我省進一步強化水資源管理,深入實施重點領域節水行動,推動東方-樂東首單1000萬立方米區域用水權交易落地,開創全省跨市縣區域用水權交易先例,全省累計完成20宗用水權交易,交易水量1370.98萬立方米。完成南渡江引水工程調水標准化建設,流域水資源調度管理能力進一步強化。制定石碌河、大塘河等16條重點河湖生態流量目標,強化生態流量監管,全省重點河湖生態流量達標率100%。

有了幸福水,群眾獲得感滿滿——2021年以來,我省累計建設幸福河湖(河段)209個。海口市美舍河入選全國最美家鄉河,鴨尾溪、大同溝、五源河水體治理榮登全國城市水體治理光榮榜。

治水護水愛水,在培育良好生態的同時,我省利用水資源、水生態盤活水經濟,讓人們生活生產美起來、富起來。

奔騰有序譜新篇

今年9月25日,三亞正式啟動“溯源三亞河”活動,為三亞河源頭樹碑。這也是三亞首次系統挖掘河流文明的文化活動。

為期三個多月時間,活動圍繞三亞河流域的歷史脈絡、自然風光與人文底蘊,以採訪紀實、征文大賽、攝影展、創意方案征集等多種形式,深入挖掘與傳承三亞河的文化精髓。

尋“源”之路,尋的不只是地理意義的源頭,更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深化和升華。

文明,因河而肇始,因河而興替。堅持生態引領、拓展治水理念,海南的探索遠不止於此。

全民參與、共享共治。在這過程中,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踐行者——

近年來,我省強化多元投入,建立政府、市場多元化投資體系﹔發動全民參與,工青婦治水隊伍齊上陣﹔社會各界人士也積極加入治水大軍,逐步形成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圍。

以文昌市珠溪河流域綜合整治工程為例,文昌市在珠溪河流域綜合整治工程項目中構建“黨建引領全民參與”治水攻堅作戰體系,以鎮、行政村、村民小組為單位,按照流域轄區劃定治水攻堅作戰區域,將市領導、鎮黨員干部、村“兩委”干部、村民小組長、黨員等各方面力量全部編入戰斗隊伍。“綜合治理重要,全民參與也很重要。”該整治工程項目經理林俊提到。

當生態文化深入到人們的思想意識,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時,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投入走向長久、持續和自覺。

面向未來,每滴微小的水珠,都將匯聚成治水護水的大潮。

目前,我省已建立公眾有效參與機制,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協同治水工作格局﹔

組織開展河湖長PK賽,多名河長同時PK,專家現場點評排名,檢驗履職水平,促進能力提升﹔

省婦聯開展“六水共治母親河行動”宣傳推廣系列活動,傳播治水知識,增強節水理念﹔

省治水辦聯合新華社《新華思政學堂》,制作“六水共治”之防洪排澇視頻專輯,面向全國14萬所中小學校播出,上線稿件當周瀏覽量超100萬人次﹔

全部完成河流管理范圍劃定,流域面積50平方公裡以上河流的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完成91%。落實山區河道“四個責任人”16647名,向社會公布……

治水取得的成效超越生態環境治理本身,其產生的連鎖反應遍及經濟、民生、文化等各個維度。

大河奔流,日生不滯。嵩岳巍峨,勇毅者攀。

“當前我省推進‘六水共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到了爬坡過坎階段,我們必須堅持‘干’字當頭,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難處用力,主動作為、迎難而上,確保省委省政府‘六水共治’決策部署落實落地,促進人水和諧共生,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探索經驗。”省水務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回到最初的問題,治水意味著什麼?是可感可知的變化,是獲得感、幸福感,是人水和諧共生的一個又一個故事。

治理黑臭水體“出實招”

2024年4月份,住建部召開的全國城市黑臭水體及污水收集處理工作推進視頻會上指出,海南等7省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靠前。2024年海南新增15條城市及縣城黑臭水體於12月底前全部完成治理。

筑牢防洪排澇“安全網”

2024年,我省江河洪水多發,防汛抗洪形勢異常復雜嚴峻。超強台風“摩羯”風力罕見,“潭美”降雨量遠超預報,引發多地河流超警戒、保証水位,萬泉河發生流域性特大洪水,南渡江、昌化江干流多處超警。省水務廳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貫通防御各環節,強化“四預”措施,科學調度防洪工程體系,實現各類水庫無一垮壩、重要堤防無一決口。在抵御超強台風“摩羯”時,提前對高水位蓄水水庫排水騰庫,排查整治水務工地隱患,疏通排水管網,提前預警並組織巡查防守與災后復產﹔在抵御萬泉河特大洪水時,牛路嶺水庫極端工況下超設計洪水位運行,牛路嶺與紅嶺水庫聯合調度,發揮削峰滯洪作用。我省水務系統連續14年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

榮獲先進表彰“展風採”

11月26日,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三亞市水務局被表彰為“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海口市水務局總工程師祁建華、五指山市水利水電管理中心主任張光輝榮獲“全國水利系統先進工作者”。

三亞市水務局在全省率先推出“河湖長制+六水共治”治理模式,創新“四水合一”管理模式,將供水、污水、雨水、再生水設施劃轉至國有企業,統籌推進城鄉水務設施一體化建設與管理,實現“廠網河湖庫海”“供排淨治”一體化治理。

祁建華堅守水利一線16年來,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勇於擔當,牽頭制定打擊非法採砂整治工作方案,連續兩年參與夜間現場巡控,打擊南渡江偷採盜採行為,有效保障海口市建筑用砂。作為海口市水務局項目統籌牽頭人,參與編制海口市水系規劃、水網規劃、水務規劃及水資源規劃、水功能區劃,全程參與“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規劃、生態紅線規劃及“海澄文”一體化規劃起草和論証工作。

張光輝從事水利工作30余年,長期在基層一線從事水利工程建設和技術工作。2019年,他以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身份從哈爾濱市被引進到五指山市水利水電管理中心,到海南工作5年來,他採用先進理念和技術,主抓完成了百余項工程建設和工程管理任務,工程總投資達17.6億元,使五指山市工程建設和工程運行管理水平均走到全省先進行列。

2024年“六水共治”大事記

4月15日 三亞河入選水利部第三批幸福河湖建設項目。

4月19日 南繁基地(樂東、三亞片區)水利設施建設工程順利通過由省水務廳組織的竣工驗收,正式轉入工程移交的新階段。

5月12日 海南6家單位被評定為“公共機構水效領跑者(2024—2026年)”。

5月30日至31日 全國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經驗交流會在三亞召開。

9月9日 省水務廳選送的兩部宣傳片分獲第七屆節水護水志願服務暨水利公益宣傳教育專項賽二、三等獎。

10月3日 鬆濤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項目開工。

10月24日 海南加入珠江流域省級河湖長聯席會議機制,首次參加聯席會議,交流學習河湖長制經驗。

10月31日 海南省昌化江水資源配置工程開工。

11月26日 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表彰儀式在北京舉行,三亞市水務局榮獲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海口市水務局總工程師祁建華、五指山市水利水電管理中心主任張光輝榮獲全國水利系統先進工作者。

12月13日 東方市和樂東黎族自治縣完成1000萬立方米區域用水權交易。這是我省首單千萬噸級跨市縣區域的用水權交易。

12月20日 水利部第六屆“守護幸福河湖”短視頻征集活動獲獎名單正式公布,《三亞河畔是家鄉》榮獲“守護幸福河湖”主題賽優秀獎。

12月20日 海南金海漿紙業有限公司被評定為“2024年重點用水企業、園區水效領跑者”。

12月24日 三亞市三亞河、臨高縣文瀾江入選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責編:蔣成柳、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