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怎樣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海南這些部門很“走心”
人民網海口1月18日電(記者李學山)“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是漢代政論家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書解篇》中的兩句話,它強調了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傾聽民眾聲音對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近年來,如何通過各類“為民辦實事”項目來解決基層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成為地方政府的必答題。那麼,怎樣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讓群眾既暖心又安心?在2025年海南省兩會“民生保障”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各個部門給出了很“走心”的答案。
1月18日,經依法票決,海南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選出了10項2025年省級民生實事項目,分別是:1.新生兒免費參加城鄉醫保﹔2.特定殘疾兒童補助及殘疾人特惠保障﹔3.鄉鎮(街道)“愛心托管站”﹔4.中小學智慧教育基礎環境建設﹔5.寄宿制中小學熱水洗浴供應﹔6.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提質擴容﹔7.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8.村衛生室除顫儀配備﹔9.免費接種乙肝疫苗﹔10.“口袋公園”建設。本場發布會主持人、海南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處副處長廖寶祺說,這10項省級民生實事項目心系群眾、情系百姓,彰顯了人文關懷溫度,充分體現了海南省委、省政府一如既往地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責任和態度,旨在推動為民辦實事工作更加貼近民意、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024年,海南省省級民生實事項目首次由省人大全體代表票決確定。這是海南堅持以人為本,持續提升民生福祉,推進民生實事項目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的重要創新性舉措,充分反映了全省人民群眾的意願和訴求,更是對全省人民群眾的庄嚴承諾。今年的民生實事項目既已確定,接下來如何落實,就要看各個主要負責部門的態度和力度。
“兒童是家庭的希望,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新生兒依法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既是全民參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對保障新生兒就醫權益、提升新生兒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於持續改善海南省生育、養育環境。”海南省醫療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濤說,2024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關於推動海南省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決定對海南省新生兒出生當年參加海南省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實行全額資助,也就是新生兒免費參加城鄉醫保。經省醫保、財政、衛健、稅務等多個部門推動,該項政策已經自2025年1月1日零時起生效,在海南出生的新生兒均可免費參加城鄉醫保並享受出生當年及次年2年待遇。
陳濤介紹說,截至1月17日,已有2314名新生兒完成參保登記享受相應的醫保待遇。接下來他們將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對政策的知曉度,同時推進服務下沉,暢通線上線下辦理渠道,真正讓新生兒參保不出院門、家門就可以辦理,做到醫保待遇“即生即享”,增強群眾獲得感。
海南省10項民生實事項目中,特定殘疾兒童補助及殘疾人特惠保障特別值得關注。海南省殘疾人聯合會黨組成員、副理事長林演說,殘疾兒童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成長和發展直接關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未來。目前,海南省殘疾學生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有陪讀需求的約有242名,需要家庭成員全程助教陪讀。陪讀人員被迫放棄工作無法取得收入,使得本就不寬裕的殘疾兒童家庭經濟上更為困難。另外,海南省大部分殘疾人無穩定的生活收入來源,殘疾人在申請辦理殘疾人証和殘疾兒童康復訓練過程中,需要承擔殘疾評定費用和訓練生活費用,也給殘疾人家庭造成了較大的經濟負擔。
“通過(把特定殘疾兒童補助及殘疾人特惠保障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減輕殘疾人家庭心理和經濟上的雙重負擔,增強對殘疾兒童康復的信心。讓廣大殘疾人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有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林演表示,海南將及時把相關政策落到實處,逐步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確保殘疾人朋友共享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發展成果。
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人民網記者注意到,2025年10項省級民生實事項目中,教育領域就有2項,分別是中小學智慧教育基礎環境建設項目、寄宿制中小學熱水洗浴供應項目。按照項目要求,海南要為全省不少於900所中小學校建設不少於6500間多媒體教室、500間學生信息技術教室、650間教師教研備課室,整體提升智慧教育基礎環境條件,充分保障中小學校按照國家課程標准規定開足開齊開好信息科技課程,有力支撐教師運用數字化手段開展備課、教學和教研,促進城鄉學校共享優質教學資源,達成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全員全流程深化應用及教育教學擴優提質的目標,助力全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與此同時,還要為不少於100所公辦寄宿制中小學校5000間宿舍提供熱水洗浴供應,基本實現公辦寄宿制中小學熱水洗浴全覆蓋,進一步提高學生生活質量。
那麼,教育部門將如何推進落實?海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海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振華表示,省教育廳已抽調精干力量,組成工作專班,精心謀劃部署,明確職責分工,加強組織協調,早啟動、早實施,早收獲、早受益,既加強主體責任,更強化督導檢查,推動民生實事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以高標准、嚴要求、實舉措,科學謀劃,主動推進,細化落實,保質保量、穩速穩程完成民生實事項目,“讓學生在學校也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海南省衛健部門同樣承擔了兩項民生實事項目,分別是為全省村衛生室配置體外除顫儀(AED)和為未接種乙肝疫苗或無乙肝保護性抗體的20—50歲人群免費接種乙肝疫苗。海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毓輝說,AED的全覆蓋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急救處置能力,筑牢全省基層醫療衛生“網底”,全面保障群眾生命健康﹔免費接種乙肝疫苗則能夠減少乙肝病毒感染風險和病例新發數量,切實減輕群眾因乙肝導致的疾病負擔,對於衛健部門來說,這兩項實事應該辦好,也必須辦好。
根據海南省民生實事項目要求,海南將在全省218個鄉鎮(街道)利用現有場地開設“愛心托管站”,於暑假期間,面向6—12周歲的青少年,特別是城鄉困境兒童、留守兒童、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新就業群體子女等,組織開展托管看護、思想引導、課業輔導、生活指導等關愛服務活動,在減輕家長負擔同時,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度過一個安全、快樂、有意義的假期,促進他們全面健康成長。
負責牽頭落實這一項目的共青團海南省委副書記潘鴻表示,下一步將推動黨政部門、群團組織、愛心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遵循“按需自願、公益普惠、協同推進、安全穩定”的原則,充分利用鄉鎮(街道)現有的校舍、便民服務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青少年宮(活動中心)、其他閑置房產等場地,按照“有相對固定的場所、有基本的服務設施、有規范的管理制度、有穩定的管理人員”的“四有”標准進行設置,確保班點設置科學合理、安全有效,最終實現用“小”托管托起“大”民生的目標。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居住環境的改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為此海南省把“口袋公園”建設也納入了2025年海南省民生實事項目中。海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汪科說,在推進“口袋公園”建設中,海南將堅持以人為本,進行精細設計、立體設計,為兒童設置安全有趣的游樂設施,為年輕人打造健身場地,為老年人配備休閑長椅與棋牌桌,讓附近居民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樂趣。也將結合海南地理、氣候、人文實際,選用適應本地氣候的鄉土樹種、花卉,充分考量自然景觀、地貌特征及歷史文脈,尊重並利用場地原有地形植被,突出地域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形成“一園一品”景觀格局。
“我們相信,在各方支持、各地努力下,通過2025年‘口袋公園’建設項目的實施,讓每一塊綠地都能成為居民願意停留的綠色空間,美好幸福生活的港灣,為自貿港建設增添一幅幅亮麗的城市風景。”汪科表示,在推進“口袋公園”建設中,將充分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口袋公園”在哪建、如何建、怎樣布局功能、如何配置設施等等,都要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滿足群眾訴求,切實把好事辦好。
工作有目標,落實有舉措,群眾有盼頭。由此看來,辦起民生實事來,海南的政府部門確實很“走心”。
1月15日,在海南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會上,海南省省長劉小明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2025年將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以發展思維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把老百姓的大事小情解決好,“讓大家笑容更多、心裡更暖”。
這溫暖的承諾,再加上各部門“走心”的落實措施,讓海南群眾在這個春天,再一次對這一年充滿了熱切的期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