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年味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文昌雞。
定安人大年初一吃的菜包飯。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杰 攝
瓊海一位居民展示剛買的馬鮫魚。
特約記者 蒙鐘德 攝
水芹、腐竹、粉絲等。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茂 攝
編者按
又是一年新春到!
海南城鄉處處洋溢著濃濃年味。
大街小巷,
人們忙著買年桔、辦年貨、寫春聯﹔
家家戶戶的廚房裡,
制作吃食進入最忙碌的階段。
年味,
既是特色美食的味道,
也是鄉俗、鄉景、鄉情的沉澱。
本期《海南周刊》封面
帶您感受“年味瓊州”。
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春節期間亮相的菜肴、糕點、小吃等,品類豐富、做法講究,是年味最直接的呈現。
中國人一輩子要參加很多次家庭聚餐,除夕的年夜飯無疑是其中含義最深刻,也最為重要的。“小年”過后,奔波在外的人們加速涌向車站、碼頭、機場,為的是能趕上年夜飯。在海南,許多人家“圍爐”吃年夜飯,全家老少圍桌而坐,桌上有雞、魚、蝦、茄子、齋菜煲等菜肴,每道菜都寄托著美好祝福。
年菜“頭牌”,做法五花八門
“要說海南人過年的頭牌菜,是雞!”海南民俗專家蒙樂生介紹,春節期間,白切雞是海南人餐桌上的“常客”,雞有“大吉大利”的寓意,吃雞能討個好彩頭。
海南人常說“無雞不成宴”。作為瓊版春節檔“頭牌菜”,雞在歲末年初格外受到關注。臘月裡,兩個海南本地人見面說的第一句話,很可能是“過年雞肥不”。
在海口、文昌等地,白切雞一直是年夜飯的“固定班底”。“白切”的做法既是考驗也是禮贊——是不是好雞,隻要做成“白切”一嘗便知。文昌人最青睞的是以虫子或草籽為食的散養雞,下鍋煮前在雞身上涂抹海鹽,在水中放入蒜頭、姜片去腥提味,出鍋后過涼水(有時會加入冰塊)“緊肉”,然后切成塊。色澤金黃、皮滑肉嫩的白切雞,清香可口、原汁原味。“揾碟”(蘸料)是白切雞的靈魂,它通常由蒜蓉、姜末、油、醬油、小青桔等調配而成,不僅提味,還能起到解膩的作用。
煮過雞的湯汁,海南人也不浪費,用來蒸煮米飯。米飯吸收了湯汁的精華,變得飽滿、油潤,再被揉成球狀的飯團,也叫“飯珍”,寓意團團圓圓。左手握著飯團,右手拿著雞肉,是過年聚餐最經典的吃法之一。
同樣是吃雞,萬寧人過年偏愛體形更壯碩的“雞閹”(閹雞)。萬寧市萬城鎮居民陳少軍介紹,當地人准備年貨,會在春節前20天左右,把“雞閹”買回家,然后放在籠中養肥。除夕當天,家家戶戶殺雞,誰家的雞更肥一些,端去祭拜祖先的時候,都更有面子。
海南人春節吃雞,不止於白切雞,椰子雞、檳榔雞、鹽焗雞、黃皮雞、咖啡雞,豬肚包雞等,烹飪方法五花八門,地域特色明顯。
海南人為什麼那麼愛吃雞?蒙樂生解釋,雞幾乎是最好養、最常見的家禽。“養雞成本小,過去的窮人家,再怎麼困難也要想辦法養隻雞過年殺,就這樣慢慢形成了一種傳統習俗,流傳下來。”
除了愛吃,也要會吃,海南人過年吃雞,每個部位都要討個“口彩”:雞頭代表首領,一般是夾給家裡的長輩吃﹔雞爪有新年“抓”財的寓意,給家裡的主要勞動力吃﹔年輕的學子吃雞翅膀,寄意展翅高飛。
靠海吃海,東西各有偏愛
海南島四面環海,海味在年夜飯中必不可少。
位於瓊島東部的文昌、瓊海、萬寧等地,當地居民春節招待親朋都要准備一份馬鮫魚。文昌鋪前、文昌清瀾、萬寧烏場等地的馬鮫魚品質好,進入臘月后,經常有人開車去碼頭邊整條買回家。
今年40歲的文昌疍家漁民馮學瓊16歲便跟隨父親出海捕撈馬鮫魚。在他看來,過年烹飪馬鮫魚,最經典的做法是生煎。熱鍋熱油,放入一指厚的馬鮫魚片。隨著溫度升高,魚片的油脂滲出,發出“滋滋”的響聲。煎熟后的馬鮫魚片兩面金黃,骨酥肉脆,用筷子一戳就分層了。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香煎馬鮫魚,馬鮫魚丸也是瓊島東部一道時興的年菜。馬鮫魚肉多刺少,非常適合做魚丸。用鐵匙把魚肉刮出來,剁爛加入鹽、胡椒、蛋清等,攪拌均勻,然后用虎口擠出湯圓大小的魚丸。在萬寧大洲島一帶,漁民們用當地產的紫菜和馬鮫魚丸煮湯,丸香、湯鮮、味美,真是海味一絕。
在瓊西,人們過年偏愛的海味是紅魚、麻魚等。儋州居民食用紅魚的歷史悠久,當地山歌裡有“馬井(白馬井)紅魚香破釜”的說法。儋州人吳麗麗記得,小時候,她和兄弟姐妹很難吃到紅魚干。每年冬天,母親會買回一條紅魚,洗淨腌制后挂在戶外風干,等到春節吃時用刀割下幾片。如今,她在外地定居,每年臘月都會收到家人寄去的紅魚干。“紅魚干燉五花肉、紅魚干燜排骨,是我最愛的年菜,沒有之一。”吳麗麗說,紅魚干的咸香,是她心中的經典年味。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麻魚是當地人制作年菜的經典食材。麻魚是一種身形修長的魚類,魚肉彈性十足,魚皮富含膠質,人們喜歡將其與各種食材放在一起燜燉,做出香氣扑鼻的麻魚煲。酸瓜皮煮麻魚、麻魚老鴨煲、麻魚干燜五花肉……因這些菜肴受歡迎,昌江人春節期間走親訪友,有時會提著“麻魚網”作為見面禮。
在不靠海的白沙、五指山、瓊中等地,黎家人常用魚茶招待春節期間登門的親朋。魚茶非茶,更貼切的叫法應是“魚酸”,這種食物由新鮮的魚肉、煮熟的米飯和酒曲發酵而成,需要提前半個月准備。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南人春節餐桌上的海味種類越來越多,清蒸和樂蟹、清蒸石斑魚、白灼對蝦、爆炒花螺等已成為比較常見的年菜。
“獨家小菜”,代代相傳
除了“南北通吃”的雞、東西不同的魚,海南部分市縣還有一些很受當地人歡迎的特色年菜,它們大都是當地的特色農產品。
產自萬寧東山嶺一帶的東山羊,肉肥味美、湯白無膻,無論是白切、紅燜,還是干煸,都很好吃。春節期間,萬寧人常用東山羊搭配蔬菜“打邊爐”。在東方市八所、大田等鄉鎮,也有不少人家會在春節前宰一隻黑山羊,用羊骨或羊肉熬一鍋湯,作為除夕“打邊爐”的湯底。
臨近春節,臨高縣臨城鎮新橋南路煙霧升騰,這裡的十幾家烤乳豬店的門口都挂著剛出爐的烤乳豬,前去購買的市民游客絡繹不絕。一盤金燦燦的烤乳豬,在臨高人年夜飯的飯桌上佔據著絕對“C位”。放下筷子,戴上手套,拿起一塊肥瘦相間的烤乳豬,蘸白砂糖入口,慢慢咀嚼,那一口酥脆香甜,是當地人最認可的年味。在屯昌,一頭黑豬為人們帶來了黑豬肉臘腸、香炸排骨、黑豬肉干等多種美食。其中,香炸排骨、香煎五花肉等是屯昌人春節餐桌上的硬菜。
海南人過年也會烹制一些看起來稀鬆平常的素菜、小菜。近日,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在海口金貿文華菜市場看到,攤位上的水芹、芹菜、茄子等蔬菜頗為搶手。
“海口地區大年初一吃齋菜煲,粉絲、腐竹、木耳、豆芽、芹菜等,是制作齋菜煲的原料。”蒙樂生介紹,因為“芹”與“勤”諧音,有“勤勞致富”的寓意,海南有春節期間吃水芹的習俗。同時,在海南話裡,“茄”的發音類似“強”,吃茄子意味著“一年更比一年強”,所以一些人家也會做咸魚茄子煲、清炒茄子等菜肴。
萬寧人春節期間常吃的蔬菜是水芹和薤菜。薤菜多根,其白色根系有點像長壽翁的胡須。過年吃薤菜,意在祈願家人健康長壽、平平安安。
還有一些“獨家小菜”,不在常見的年菜名單上,也不是什麼名饌佳肴,卻濃縮著親情、沉澱著記憶。家住澄邁福山鎮的李女士介紹,她家的年夜飯“人氣菜”是牛骨木瓜湯,“聽我老公說,這道菜是他爺爺最先做的,已經做了幾十年”。
臨高人李瀚告訴記者,他們家有一道特別的年夜飯菜肴——蘿卜干炒蛋。“每年除夕都會做這道菜,原料蘿卜干是自己晒的,雞蛋也是自家的,用花生油炒,特別香。”他說,這道菜很下飯,家裡人都愛吃,以前一直是媽媽做,媽媽患腰椎間盤突出后,近兩年都是他做。
一張信封餅,幾多思鄉情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不僅會准備特色菜肴,還會端出許多糕點、小吃招待客人。往往是,大餐剛剛吃完,又開始喝茶品小吃,嘴巴忙得“不亦樂乎”。
和內地許多地方一樣,海南人過年也會吃京果。京果由米粉、白糖、蜂蜜等制成,成條狀,表面裹著一層白色糖霜,正因如此,有“銀包金”的說法。京果的口感酥脆香甜,咬上一口,回味無窮。冬瓜糖,是許多海南人記憶中的過年零嘴。一些地方將冬瓜糖當作供品,祭祖儀式結束后,從八仙桌上撤下來的冬瓜糖,便成了孩子們的零食。半透明的冬瓜條上裹了一層薄薄的糖衣,甜度特別高,含在口中很久仍有甜味。
在文昌、瓊海等地,糖貢、酥餃、信封餅是最為經典的年味小吃。當地人會在春節前夕炸酥餃。酥餃形似餃子,餡種類多樣,各家有各家的配方,一般是將磨好的花生碎、芝麻、白糖攪拌均勻作餡,此外還有紅豆餡、綠豆餡、咸味餡等。
信封餅,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故事感。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文昌會文鎮赴南洋打工的人口數量激增,漂泊在外的人們巧妙地將思念融入點心制作中,將白黃色的薄餅當作信紙,飄洒的芝麻如同一個個飽含深情的文字,無聲地訴說著游子的思鄉之情。別樣“書信”,經一代代手藝人傳承,變成不可或缺的年味,提醒人們珍惜與親人團聚的時光。
海南還有一類春節流行款小吃,它們的名字叫“干”,具體包括魷魚干、牛肉干、血鱔干等,人們將它們作為下酒菜,或拿來當零食吃。在海南萬寧,當地人每年12月就開始購買新鮮魷魚,晒魷魚干。臘月裡,直徑20厘米以上的優質魷魚干,能賣到兩三百元一斤。吃之前,當地人會將一塊塊魷魚干放在炭火上烤一會兒,讓魚香味釋放出來,然后趁熱撕成細條,放入口中咀嚼。文昌的錦山牛肉干、東方的新龍牛肉干,也是當地知名的小吃。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粽子是端午節吃的食物,而在海南儋州部分村庄,村民們春節期間也會包粽子吃。“我們遇到重要節日都會吃粽子,包括端午節、春節。”儋州市那大鎮力乍村村民黃林鳳說,當地人對粽子情有獨鐘,每年春節必吃粽子。
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糕點小吃,海南的每一種春節美食,都蘊含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新一年的美好期待,或許,這也是年味令人向往的原因。
年味吉語
雞
大吉大利
魚
年年有余
芹
勤勞致富
茄
新年更強
腐竹
安康富足
生菜
財源廣進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