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海峽春運守護者陳道業:舍小家為大家 堅守“陣地”11載

人民網海口2月16日電 (枉源、符武平)從輪機艙到頂層甲板,垂直近90度的爬梯有6個,這段不足20米的距離,陳道業每天至少往返五六趟。作為瓊州海峽輪渡“尖峰嶺”號的資深輪機長,他的工作不僅是對機械設備的監控與維護,更是對千萬旅客平安歸途的無聲守護。這份堅持,他扛了整整11年。
陳道業在檢查船上的設備設施。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輪機艙裡的“定海針”
2014年,陳道業結束20余年的遠洋漂泊,加入海峽輪渡公司。輪機艙是他的“戰場”——轟鳴的機器聲中,他緊盯壓力表、功率表,確保每一台設備正常運轉。
從船舶動力分配到日常維護,他如精密齒輪般嚴謹。“船穩了,人心才穩。”他深知,這條“海上生命線”承載的不僅是貨物與旅客,更是無數家庭的團圓期盼。
11年間,他親歷了公司船舶噸位升級、生活條件改善、調度系統智能化。如今,預約制讓春運更有序,共享船員機制緩解了人力壓力,但陳道業始終堅守一線。
“安全無小事,再先進的設備也得靠人盯。”他帶領團隊,將經驗化作規章,將責任刻入每一道檢修流程。
開船前陳道業仔細檢查機艙情況。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缺席的父親,愧疚的丈夫
“孩子出生三個月,我就出海了。第一次休假回家,他就已經會走路了,躲著不肯認我。”提及家庭,這位硬漢聲音微顫。早年通訊不便,家人的病痛、孩子的成長,他隻能從零星的電話聯系中拼湊。
兒子大學四年,父子對話寥寥,心事全靠妻子轉達。“總覺得家像驛站,自己是過客。”他坦言,對妻兒的虧欠是他心底最深的疤。
如今,兒子成家立業,孫女也已經咿呀學語。一通視頻、一句“注意安全”,成了父子間含蓄的默契。“他了解干這行的不易。”陳道業眼眶泛紅。
妻子的理解與支持,是他能心無旁騖堅守崗位的底氣。“她把家扛住了,我才能扛住這片海。”
春運“擺渡人”的信念
每年春運,都是瓊州海峽最繁忙的時刻。潮汐、風浪、密集的船流,考驗著每一名船員。
陳道業和團隊24小時待命,輪機艙的警報聲就是沖鋒號。“船多、人雜,但安全紅線一寸不能退。”他說。
2025年春運,智能化調度系統大幅提升效率,陳道業卻比往年更忙碌。“新船性能好,但老經驗不能丟。”他手把手教新人排查隱患,反復叮囑:“機器冷了能修,人心冷了難暖。”
在陳道業眼中,每一次平安靠岸,都是對“舍小家為大家”最好的注解。
瓊州海峽輪渡“尖峰嶺”號輪機長陳道業帶領年輕船員成長成才。人民網記者符武平攝
“海峽精神”的傳承者
“船大了,港新了,但服務人的心不能變。”臨近退休,陳道業最放不下的是“傳幫帶”。
他常對年輕船員念叨:“咱們干的是‘擺渡’的活,守的是萬家燈火的願。”爬梯上,他刻意放慢腳步,等身后的徒弟跟上﹔儀表盤前,他拆解每一個故障案例,將半生經驗傾囊相授。
問他有何心願,他憨厚一笑:“希望年輕人別怕苦。這行干久了就明白——船開得再遠,根永遠扎在岸上。”
潮起潮落,瓊州海峽的浪花裡,陳道業的身影依舊挺拔。他用11載春秋,在輪機轟鳴中寫下一名普通勞動者的答案:守護,是最長情的告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