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貿易港制度集成創新案例(第19批)——
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審批新模式

2月19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制度集成創新案例(第19批)新聞發布會舉行,公布了6個制度集成創新案例,以下是第二個案例——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審批新模式的詳細介紹及政策落地效果追蹤。
案例介紹:
這項案例聚焦企業特許審批實際業務需求,率先試行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審批新模式,構建種用植物引進跨部門聯動工作機制,有效破解了企業使用非財政資金開展科研活動辦理特許審批引種的堵點難點,推動全國企業特許審批引種首單業務落地,健全了企業特許審批引種制度體系。
提供單位:海口海關、省科技廳、三亞市
主要做法:
海口海關聚焦企業實際需求,聯合地方政府共同開展制度集成創新,並積極爭取海關總署的支持,探索提出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審批新模式。新模式下,企業向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提出立項申請,考核合格的由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出具科研立項証明,海關在特許審批的辦理過程中認可此立項証明作為企業申請要件,大幅降低辦理門檻。同時,海口海關與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建立中轉基地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審批合作創新機制,出台海南自由貿易港境外動植物疫情口岸聯防聯控和應急處置機制,實施多部門全流程監督管理,保障引種過程中的生物安全。
政策效應:
一是開辟了種質資源引進新渠道。新模式下特許審批的申請主體由科研院所、高校擴大至開展科技創新的企業,為企業自主科研項目引進優質種質資源開辟了新的路徑,進一步拓寬了中轉基地種企境外引種來源。
二是激發了企業科技創新的活力。種質資源是科研育種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種業安全的核心要素。特許審批新模式為企業科研育種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創新要素,將進一步激發企業自主創新活力,助力南繁硅谷打造種源科技創新策源地。
三是體現了中轉基地建設的引領示范作用。中轉基地作為面向全球的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通道,是促進種業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增長的國際合作平台。特許審批新模式作為全國首創的制度集成創新舉措,為中轉基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打造種業創新高地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為種業創新發展開辟了“海南路徑”。
園區服務: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是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聚焦“向種圖強”“向海圖強”發展新質生產力,開展國際合作,以實際業務需求為導向,積極推動制度集成創新工作。
在本案例新模式構建過程中,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著力在條件建設、制度建設、公共服務等三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在能力條件方面,與海口海關共建海口海關動植物檢疫中心月亮島綜合實驗室和植物隔離檢疫圃,為海關開展植物進境材料檢疫工作高標准地提供了設施設備和硬件條件。
二是在制度建設方面,在海關總署支持、海口海關和海南省科技廳的指導下,依據《海南自由貿易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條例》,從公共服務角度,出台國內首部企業科研立項証明相關行政規范性文件——《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為企業提供科研立項証明的辦法(試行)》,這個辦法的出台為企業常態化開展特許審批引種業務提供制度保障和可復制經驗。
三是從公共服務的角度出發方面,安排專門人員與主管部門一同,為企業辦理特許審批業務提供審批辦理、物流策劃、通關檢疫等全過程、全方位專業服務,助力業務高效落地。
新模式落實之后,在崖州灣科技城的企業能夠享受到新模式獨一無二的便利化措施,利用全球資源開展育種研發工作,拓展國際種業市場。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案例發布之后,彰顯了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試點創新業務的獨特優勢,為南繁種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型業態,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構建了制度集成創新的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底,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集聚南繁產業企業2849家。中轉基地累計引進各類優良動植物種質資源905批次、價值11.6億元人民幣。有力促進了海南自貿港新質生產力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