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多項關鍵技術 一號工位建設實現五大技術創新

3月12日凌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工位成功執行首次火箭發射任務。這不僅是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建設進程中的重要裡程碑,更標志著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雙工位、多型號、高頻次”的發射能力得到實踐驗証,為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2024年11月30日,二號工位已成功首發,而今雙工位具備發射能力並得到驗証,其中一號工位是長八系列運載火箭的適配工位,二號工位是國內首個液體通用型發射工位,能滿足20個型號的火箭發射需求。
“此次首發成功,標志著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全系統發射能力生成,雙工位差異化布局使我們能同時支持多型火箭並行測試發射。”文昌航天發射保障有限公司總經理首俊明說。
這種能力形成的背后,是商業航天模式的創新實踐。
首俊明介紹,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從2022年7月6日動工建設到雙工位投用僅用32個月,刷新建設速度。更令人矚目的是,在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同步完成人員培訓,建立起覆蓋發射全周期的標准化管理體系。
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有7大系統、20多個專業,把這麼多專業全部要建起來,最后形成測試發射能力,周期非常長。海南商發從2023年4月開始大規模招聘人員,到去年11月30日二號工位成功首發隻用了一年半時間,証明這支隊伍已經形成了測試發射能力。
在提升人員能力的同時,發射場還形成了整個運行管理,包括發射任務組織實施的技術文件體系,並在去年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証。
在一號工位建設過程中實現了哪些技術創新?
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建設項目專班主任張國棟介紹,作為我國首個以商業航天為核心定位的發射場,海南商發在一號工位建設中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實現五大技術創新,構建起適應高頻次、低成本需求的發射保障體系。
一是首次採用改進型“三垂”測發模式。可實現“7天發射、7天恢復”。
二是首次使用地面排導。這是商業發射場首次應用地面排導技術,為了實現地面排導,還首次採用了擠壓式噴水。
三是首次實現二級液氧全過冷加注。這也是在國內發射場第一次實現全過冷加注,能夠有效地提高運載火箭10%的運載能力。
四是首次實現加注后前端無人值守。發射前發射台所有的操作全部自動化,大幅降低發射前的崗位人員,確保人員安全。
五是首次實現測控系統自主可控。整個發射場一號工位加注供氣系統實現了全面自主可控,在國內發射場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