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優秀幫扶聯系人系列
張兆顯:真情鋪就幫扶路 實干繪就幸福圖

人民網三亞3月19日電 (熊淑婷)從初入基層的駐村隊員,到村民交口稱贊的"貼心人",三亞市育才生態區抱安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張兆顯扎根鄉村兩年,走遍16戶幫扶聯系家庭,梳理民情需求,以行動紓解民困,成為推動抱安村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在2024年度考評被評為優秀幫扶聯系人。
扎實走訪探民情 扎根一線解難題
2023年9月,張兆顯加入第三批鄉村振興工作隊,投身到抱安村的幫扶工作中。“村裡兩個小組分散又距離遠,隻有挨家挨戶走訪,才能摸清村民的困難和需求。”張兆顯幫扶的脫貧戶中最遠的兩戶相隔10公裡,面對幫扶戶分布廣、山路難行的問題,他購置電動車、借用摩托車,每日穿梭於山路間,僅用1個月就完成了幫扶的16戶脫貧戶的全面走訪,整理出家庭情況檔案,為后續幫扶工作打下基礎。
“一定要把每一戶的情況都摸清楚,多了解一點,就能多幫大家一點。”張兆顯說。兩年間他走遍全村角落,針對農業產業短板、就業難題和返貧風險等,逐戶分析制定方案,幫助村民理清發展思路。
張兆顯(右一)走訪聯系王某某家。張兆顯供圖
貼心服務紓民困 務實幫扶暖人心
田間地頭、村民家中,總能看到張兆顯忙碌的身影。“張哥,你要給我們幫幫忙”是張兆顯最常聽到的話。
“幫扶聯系戶吉某某家中有3個女兒上學,家裡經濟壓力特別大,積極幫助他們申請相關補助,盡力緩解家庭教育負擔是當務之急。”張兆顯多方協調,為幫扶聯系戶申請落實了兜底保障,每月能拿到2320元低保金。協調了公益崗位續簽,每月有2100元工資收入,還為家中二女兒申請每年3500元的“雨露計劃”,助力孩子完成學業。家中小女兒吉芬因腳踝燙傷落了殘疾,行動不便。張兆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孩子還小,不能因為這個影響以后的生活。”他積極聯系三亞市中心醫院,2024年開車來回4趟接送孩子做手術,“現在就盼著今年暑假能給孩子安排第三次手術,讓她能像正常孩子一樣跑跑跳跳。”
脫貧戶王某某患有四級智力殘疾,每56天需要到市中心的醫院拿藥,而抱安村距離三亞市區有80公裡,往返極為不便。“他爸媽60多歲了,去市區拿藥太不方便,我就想著我去幫忙拿。”截至3月,張兆顯幫忙拿了9次藥,還為其申請到了海南省“陽光家園計劃”殘疾人居家托養服務資助,為這個家庭送去溫暖和希望。
在田間地頭,張兆顯的時間表裡沒有上下班之分,他總是適應村民的作息調整自己的工作時間。農忙時節,他就利用農民空閑時間,上門了解幫扶戶的情況,為群眾“煩心事”打開“暖心窗”。
張兆顯(右一)走訪聯系吉某某家。張兆顯供圖
產業帶動謀發展 增收致富添動能
鄉村要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張兆顯深知產業振興的重要性。“百香果市場前景不錯,我們駐村工作隊帶著15戶村民建立了百香果示范基地,3戶幫扶的脫貧戶也參與到其中。”為降低成本,張兆顯組織購買百香果苗。“跟著張哥干,心裡踏實,而且還能多一份收入。”參與種植的村民笑著說。
2024年,抱安村共92戶脫貧戶,年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0.9%。“看到大家的收入增加了,日子越過越好,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張兆顯說。他以實際行動為三亞鄉村振興貢獻力量,贏得村民贊譽,成為鄉村振興的榜樣。
從青澀的駐村新人到獨當一面的"幫扶先進",張兆顯用真心換真情,以實干促發展。他的故事正是三亞鄉村振興實踐的生動縮影——通過精准幫扶與產業創新,將政策"春風"化作致富"及時雨",讓百香果藤蔓結出"黃金果",偏遠沉寂的村落在振興路上煥發新生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