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助力“向種圖強” 海南發布三項支持種質資源便利引進核心政策措施

2025年03月21日23:35 |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三亞3月21日電 (記者毛雷、李學山)3月21日,海南省新聞辦在三亞舉辦“海南自貿港政策解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三十三場)——海口海關支持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安全便利引進系列創新制度專場,海口海關發布了“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審批新模式”“海南自貿港進境跨關區附條件提離種苗快速通關模式”“海南自貿港進境種苗有條件實施免於口岸檢疫採樣便利化措施”三項核心政策措施,這些措施旨在進一步加大種質資源便利引進支持力度。

“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審批新模式”。這項新模式的主要內容是,企業在辦理進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許檢疫審批的過程中,海關認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出具的科研立項証明。這項舉措,將大幅降低特許審批的辦理門檻,有效解決了企業自主科研項目在辦理特許項目審批時無法獲得省部級及以上主管部門批准的難題。措施實施后,特許審批的申請主體由實施前的科研院所、高校擴大到了開展科技創新的企業,進一步推進了資源要素向創新企業要素集聚。目前,已實現全國首單新模式下引種業務的落地,進一步拓寬了企業境外引種的來源,為企業科研育種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創新要素。這項政策的特點是降低門檻,使審批更加簡單、更便捷、受惠企業更廣泛。

“海南自貿港進境跨關區附條件提離種苗快速通關模式”。這項通關模式的主要內容是,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昆明等口岸進境運往海南自貿港的種苗,經過口岸海關現場檢查並已經取樣送檢的,不需在口岸等待實驗室結果,即可提離到海南自貿港內符合監管要求的場所存放。待結果出具后,企業再辦理通關手續。該項舉措解決了當前海南國際航線少、進境種苗需從異地口岸通關所面臨的通關時間長、種苗存活率低的問題,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實現了進境種苗“從國內主要入境口岸到海南自貿港的一站式通關”,實施后進境種苗通關時間壓縮10—15天,種苗存活率提高到95%以上。今后,根據種苗的進境情況,我們還將逐步擴大更多的入境口岸范圍。這項政策特點是在保障生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縮短通關時間、減少通關成本、提升種苗成活率。

“海南自貿港進境種苗有條件實施免於口岸檢疫採樣便利化措施”。這項措施的主要內容是,在海南自貿港內用於種子質量檢測等特定用途的種苗,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昆明、海口等口岸進境,經口岸海關現場檢查未見異常的,不進行口岸檢疫採樣,可直接運至海南自貿港內符合監管要求的實驗單位使用。種苗使用結束后,全部做無害化處理。這項舉措的實施,幫助當前開展國際種子質量檢測業務的企業解決了因口岸檢疫採樣后導致樣品數量不足,進而影響檢驗檢測的完整性和國際檢測能力驗証工作開展的問題。對於特殊用途種苗在全國范圍首次實現了免於口岸檢疫採樣的“無干擾”式監管,進一步提升了海關監管工作的精准性,極大促進國際種子質量檢測這一新興業態的發展。這項政策的特點是對特定用途的種子給予綠色通道。

海口海關黨委委員、副關長敖必強說,在這三項核心政策出台的同時,海關部門還配套了幾項政策,一是“進境植物繁殖材料隔離檢疫圃考核互認”,即全省農業農村、林業、海關部門考核認可的檢疫苗圃三家互認,實現資源互補、執法互助。二是“隔離檢疫期間同步開展DUS測試”,即邊隔離邊科研測試,改串聯為並聯,節省工作時間。此外,海關部門還聯合省內相關職能部門探索推進“種質資源庫”便利化措施。這些措施基本實現了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進境種苗從審批到口岸通關,再到后續隔離檢疫各個環節的全流程綠色通道制度,全面提升了中轉基地種苗引進、中轉和使用效率。

數據顯示,自2018年4月前述中轉基地建設以來,截至今年2月,海口海關實施便利化措施累計支持引進大豆、玉米、豌豆、向日葵、椰棗苗、羅非魚苗、種蝦、種用食蟹猴等各類優良動植物種質資源940批次、460余個品種,價值11.8億元,有力促進了海南自貿港種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敖必強表示,2025年是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擴大開放之年,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下一步,海口海關將根據海南省委、省政府推動“種源+種業+種市”一體化發展的總體定位,積極配合海南省和三亞市推進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月亮島專區建設,統籌發展與安全,在嚴守生物安全底線的基礎上,支持種質資源高效便利引進,為實現“向種圖強”貢獻海關力量。

(責編:劉楊、席秀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