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不渝三十七載 三亞博后村衛生室換新蝶變

博后村村醫夫妻符永吉和周莎。三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供圖
人民網三亞4月18日電 (熊淑婷)“嘀——”隨著5G健康一體機發出提示音,61歲的三亞市博后村村民黎阿叔的心電、胎心數據已上傳至市縣級醫院的診斷中心。診台前,符永吉輕點鼠標,基層醫療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即時智能問診。這幅充滿科技感的基層醫療圖景背后,藏著村醫夫妻符永吉和周莎37年的堅守故事。
伉儷攜手,扎根鄉村醫路
博后村衛生室,村醫夫妻符永吉和周莎二人相互配合,一人挎著醫療箱走村串戶診療,另一人坐診。符永吉扎根鄉村,用耐心和醫術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周莎則以無痛輸液、急救等專業技術,打破了村民“女人不能看病”“外來醫生看不好病”的偏見。有一次,得知有孕婦在村外土路上緊急生產,周莎立刻帶上醫藥箱奔赴現場,夫妻二人齊心協力,幫助孕婦順利分娩。
多年來,他們夫妻分工協作,既負責臨床診療,又承擔公共衛生服務,還是鄉村建設的黨員先鋒,從最初的微薄收入到如今穩定的福利待遇,他們的堅守見証了三亞鄉村醫療的進步與變遷。37年來,這對村醫伉儷成了村民最信賴的“健康守護者”。
舊室煥新,醫療保障升級
曾經,博后村衛生室條件簡陋,符永吉常在自家或部隊舊營房給村民看病。如今,而如今,在三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推動下,村衛生室實現了從標准化建設到高質量發展的全面提升,面貌煥然一新。現在的衛生室面積超180平方米,按“四室分離”標准建設,環境整潔、功能完善。
今年,衛生室還將獲得三亞市“中醫閣”專項經費10萬元,用於裝修和設備升級。未來,這裡將打造特色中醫區域,融合傳統與現代醫療。心電圖機、5G遠程會診設備等的配備,讓衛生室應對急診更從容,為村民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多虧了衛生室及時轉診,我這條命才保住了。”一位突發心梗的村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心有余悸,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像這樣的急診案例在衛生室並不少見,符永吉和周莎一次次守護著村民的生命健康,為美麗鄉村建設筑牢了醫療防線。
專家助力,醫保惠民利民
“以前看病跑遠路,現在專家在家門口。”
為了讓村民們能夠享受到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每周二和周六,三亞市人民醫院的蔡乃亮、王蓉輝和邱勝衛會定期到博后村衛生室坐診,為村民提供針灸、中藥、小針刀等特色診療服務。村民們看病更便捷,衛生室的診療量也大幅增加。
醫保政策的落地實施,如同一股春風,吹進了博后村的家家戶戶。現在,衛生室基本藥物報銷種類多達80多種,藥價大幅下降。曾經30多元的“老高糖”藥品,報銷后隻需1.9元﹔二甲雙胍更是便宜到僅需1元多。這一利好政策,不僅減輕了村民的經濟負擔,還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就醫意願。特色中醫治療因避免打針輸液,安全有效,也更受村民青睞。
37年的風雨兼程,符永吉和周莎用堅守詮釋了鄉村醫生的責任與擔當,他們的故事,是三亞基層醫療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無數鄉村醫生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下一步,博后村將定向培養中醫人才,傳承拔罐、針灸和黎醫藥技術,解決基層招人難的問題,助力打造和美鄉村博后村醫療樣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