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產業的三“度”空間

看產業,謀發展。
著力構建具有海南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必答題”。
海南,優勢幾何?特色幾多?通過溫度、深度、緯度的故事,或可見一斑。
溫度:在三亞端穩“中國飯碗”
“一周沒見了,看看我的‘寶寶們’咋樣了。”
清明節假期剛過,河南大學宋純鵬教授團隊朱艷彬博士就迫不及待飛到三亞——他們團隊最新培育的一批節水、優質、高產玉米種苗即將長成,馬虎不得。“看著還行,差不多五月份就可以‘出閣’了。”朱艷彬笑著說。
河南大學朱艷彬博士(右)在三亞查看玉米種苗。人民網記者 毛雷攝
宋純鵬教授團隊打造的玉米單倍體倍性育種平台,是全國唯一在國家南繁核心區內校企共建的高效玉米單倍體誘導、加倍、擴繁、鑒定服務平台。
“說白了,通過我們的技術,可以讓南繁育種單位和育種者7個月就拿到想要的后代雙單倍體,相比以往效率提升20%以上。”朱艷彬說。
自從2012年讀碩士研究生時第一次來三亞,十多年來,朱艷彬每年都會在三亞育種三個多月。
“今年時間會長一些,為了加快進度,我們抓緊時間種了兩茬。”朱艷彬說,考種(對某一物種親緣關系、遺傳特性進行溯源的活動)等選育工作可以全過程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完成了——自從研究院植物生物技術實驗室啟用,利用熱帶氣候實現農作物加代繁殖的南繁工作上了一個大台階,南繁的“游擊戰”變成了“陣地戰”。
如今,“南繁硅谷”已建成20個種業科研平台,南繁種業產值同比增長50%以上。隨著“南繁硅谷”的打造,種業周邊的各種服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現在從租地到制種,從育苗到收獲,都有專業的服務公司,好讓我們心無旁騖搞科研。”
“向種圖強”的故事,如火如荼。
深度:在萬米深海“向海圖強”
“雖然還沒有機會潛入萬米深海,但有幸跟那裡的‘居民’在三亞見面,還是令我激動不已。”4月7日,談及自己的研究成果,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實驗研發高級工程師韓默臉上寫滿驕傲。
3月6日,全球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以封面專輯的形式,重磅發布了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華大集團等共同主導的深淵生命科研成果——1篇旗艦文章勾勒項目全貌,3篇研究論文分別聚焦深淵中的原核微生物、無脊椎動物(鉤蝦)和脊椎動物(魚類)。韓默就是原核微生物論文的主創之一。
2023年,沖著三亞“出門就是深海”的獨特優勢,韓默和團隊來到崖州灣科技城,開啟了他們的“深海探索”。很幸運,一開始他們就接觸到了來自萬米深海的“客人”。
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實驗研發高級工程師韓默在研究深海微生物。人民網記者 毛雷攝
“深淵生命,就是生活在海深大於6000米海域的生物,我們這次研究的樣本,大部分來自馬裡亞納海溝。”韓默說,他們的研究構建了迄今最完整的深海原核微生物基因數據集,並鑒定出7564個物種水平的代表性基因組,其中89.4%為尚未被報道的新物種,其多樣性與全球已知海洋微生物總量相當。
深海微生物,研究啥?
“舉個例子,深海裡的氧化壓力非常大,這裡的生物要生存,就必須解決抗氧化的問題,他們體內的抗氧化機制或者耐氧的小分子,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對象。”韓默說,這些研究成果在抗衰老產品乃至醫療領域,都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
2024年,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台試運行,“探索三號”入列,中國首個深水高壓氣田投產。海南區域海洋創新指數位居全國第一梯次,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4%。“向海圖強”帶動整個深海產業鏈蓬勃發展。
緯度:在文昌開啟商業航天新紀元
清明假期,張小軍也沒閑著,時不時去廠房看看火箭和衛星,到一號發射工位查看發射架的恢復和准備情況。
張小軍是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首席指揮員。3月12日凌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首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長征八號遙六運載火箭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將千帆星座第五批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標志著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具備了雙工位發射能力。
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首席指揮員張小軍(左)在檢查一號發射工位恢復情況。人民網記者 毛雷攝
“說是‘兩年磨一劍’,其實真正留給我們准備的時間並不多。”張小軍說,2023年9月,懷揣對商業航天的夢想,他從西昌來到文昌,加入海南商發子公司——文昌航天發射保障有限公司,成為一名“商業航天人”。
這裡是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在張小軍看來,他們在“創造歷史”。
“今年計劃的發射任務,還是很重的。”作為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最年輕的首席指揮員,張小軍感覺肩上責任重大。
任務重的背后,是商業航天產業巨大的市場需求。近年來,海南提出“向天圖強”,全力競逐商業航天新賽道。
“你看那邊,眾多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已經落地。這邊,我們的二期建設已經啟動,三號和四號工位已開始建設。”在一號發射工位發射塔架,張小軍指著遠處說,二期項目2026年年底建成后,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將新增每年30—40發年發射能力,年總發射能力將達到60發以上。
2024年,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首發,成功衛星超級工廠主體結構封頂,遙感衛星應用產業綜合信息與服務平台竣工,火箭總裝總測復用廠房等一批產業項目開工……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端穩中國飯碗……海南自貿港的建設者們,正將大自然賦予的獨特優勢,與國家重大發展需求相結合,奏響高質量發展和美樂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