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來,海南從“邊陲海島”變為“開放前沿”
經濟發展,實現巨大躍升

海口國際免稅城。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元才 攝
時間的指針回溯到1950年5月1日。這一天,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海南島的上空,號角、歡呼,驅散沉積已久的陰霾。自此,海南島全境解放。
嶄新的紀元,徐徐拉開帷幕。
之后的75年間,特別是1988年4月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瓊州大地實現了從封閉落后的邊陲海島到我國改革開放重要窗口的歷史性巨變。
破舊立新 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
1950年5月1日,海南島迎來全島解放。然而,解放初期的海南生產力水平低,科技發展滯后,經濟基礎十分薄弱。
這一時期,海南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幾乎為零。海南島剛解放時,全島工農業總產值僅約2億元,人均購買商品僅50元左右。農業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自給型農業,農田灌溉面積僅佔耕地面積的4.3%,幾乎是靠天吃飯。交通阻塞,公路通車裡程僅1147公裡,運輸依賴人畜力﹔文化教育比內地落后得多,各類學校在校生僅佔總人口的7%,醫療水平也相當落后。
面對困境,從戰火硝煙中重生的海南迅速開啟經濟恢復工作。“海南島解放后,經濟工作任務主要是恢復和發展生產,醫治戰爭創傷。”《中國共產黨海南歷史第二卷(1950—1988)》中如是記錄。
1950年7月25日,海南財政經濟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當年財經工作的方針和任務是貫徹執行中央“統一多收少支”的方針,整理財政平衡收支,掌握金融物價重點,恢復改進與發展生產,促進城鄉物資資料生產。
當時,海南區黨委和海南行政公署大力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恢復和發展生產,銀行按照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海南實際,給工商企業和農業及時發放貸款。廣大工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高漲,全島國民經濟很快得到恢復並逐步發展。到1952年,順利完成全面恢復經濟的任務。
“解放初期的海南,百業凋零,經濟落后,人民生活十分貧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勤勞的海南人民百折不撓、負重拼搏,在短短的幾年內迅速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海南歷史上偉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賴永生評價道。
時間的列車一路疾馳,進入20世紀八十年代,海南迎來發展的“重要站點”——加快開發,以及建省辦經濟特區。
1980年,隨著全國改革開放大潮涌動,海南島的開發建設問題被提上中央議程。當年6月30日至7月11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海南島問題座談會。加快開發建設海南島,是當時座談會的主題。
這是改革開放后召開的第一次關於海南島開發的會議。同年7月24日,國務院批轉《海南島問題座談會紀要》,決定大力支持加快海南島的建設。
1983年4月1日,中央發出《關於批轉〈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的通知》。《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提出,海南要實行“以對外開放促進內部開發”的方針,明確把開放作為海南開發建設的主線,並強調給予海南在對外經濟合作方面較多的自主權。
海南對外開放帷幕已拉開,更大的建設步伐隨之而來。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正式批准設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經濟特區。一舉將海南島推向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海南島的歷史從此掀開了嶄新一頁。
建省辦經濟特區后,海南率先探索“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構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展“多規合一”改革、農墾體制改革,率先設立洋浦經濟開發區。在實行“先上車后買票”的企業登記制度、“一腳油門踩到底”交通規費制度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砥礪蛻新 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行
時間的長河裡,翻滾著無數今非昔比的浪濤。
建省前,海南僅有大英山一個軍民合用運輸機場,沒有洲際航線。島內交通同樣不發達,“晴天出門一身土,雨天出門一身泥”是常態,全省連一個紅綠燈都沒有。
如今,天塹變通途。世界首條環島高鐵在海南貫通,全省公路通車總裡程超四萬公裡,境外航線累計開通77條,海口美蘭、三亞鳳凰、瓊海博鰲三大國際機場以及海口港、洋浦港等港口便捷聯通中外,將世界從“天邊”拉到了“眼前”。
民生福祉不斷增進。建省初期,貧困人口比重大,85%的商品依靠內地調進。如今,海南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87年呈數十倍增長,在家門口上學、就業、看病等等不再遙不可及,安居樂業從心中願景變為眼前實景。
邊陲海島變度假天堂。今天的海南擁有全球最大單體免稅店、中國密度最高的國際高端酒店群,離島免稅、入境免簽和航權開放等政策,讓海南成為旅游熱門地區之一。
產業結構升級優化。75年來,特別是建省辦經濟特區后的快速發展,使得海南的產業結構實現了從單一農業到多元化產業的轉變。目前,海南正突出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加快培育。
對外開放加力提速。截至去年,全球自貿區(港)合作伙伴增至38個﹔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增值電信、醫療、保健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領域進一步獲批擴大對外開放。
回望來路,海南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這片熱土在歲月變遷中幾經沉浮。
20世紀九十年代,經歷過“洋浦風波”、房地產泡沫經濟破滅后的海南痛定思痛,決定腳踏實地利用好獨特資源,走出一條具有海南特色的特區建設路子。
1995年1月,海南初步提出“一省兩地”“六大基礎”“八大支柱”的產業發展新框架。次年2月,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相關文件,提出“努力把海南建設成為中國的新興工業省、中國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和中國度假休閑旅游勝地”,正式確定海南“一省兩地”的產業發展目標。
“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誕生於建省后海南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時期,對海南經濟重新加速起飛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是確定海南日后發展道路的基本出發點,讓海南逐步實現從恢復性增長向穩健增長的轉變。
隨后,海南先后實施科教興瓊、人才強省等戰略,有力推進海南的開發建設進程,特區發展迎來新氣象。非典時期“力保海南無疫區”、率先在全國取消農業特產稅和免征農業稅、穩步發展海口保稅區、開展航權開放試點、成為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等,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海南的想象。
每一個轉折點的曙光,都是時與勢賦予海南的寶貴機遇。
2009年12月31日,國務院出台《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牢牢抓住這一重大機遇,邁向全新的發展征程。
馳而不息 將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四月的海南,一片夏日“火熱景象”似乎提前到來。4月20日,位於海口市國興大道的cdf海口日月廣場免稅店內,冷氣給得很足,三三兩兩的市民游客在各個櫃台前挑選商品,進口酒水、腕表配飾、香化護膚等商品的優惠活動引人駐足。
免稅與海南的故事,由來已久。37年前,在與如今日月廣場距離僅幾公裡處的望海國際廣場(原望海國際大酒店)內,也同樣有過免稅店。
“海南省外幣免稅商品供應公司在海口設有免稅商場,位於當時海口中心區的望海國際大酒店大堂東西兩側,營業面積1800平方米,經營的商品一律收取外幣,主要以港幣標價,經營上萬種商品。”《海南年鑒(1990)》中記述,為繁榮特區市場,改善投資環境,經國務院批准,1988年底海南開始試辦免稅商業。海南省外幣免稅商品供應公司是首家地方國營免稅公司。
免稅購物,是讀懂開放背景下海南“消費故事”的一把鑰匙。
海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賦予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重大使命。
2018年4月、2020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等重要文件先后出台,明確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定位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中心任務。
瓊島大地,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當前,海南經濟轉型成效顯著,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增加值佔比提升,種業、深海、航天“陸海空”三個未來產業不斷培育壯大,高端購物、醫療、教育“三大境外消費回流”成為發展“金字招牌”……海南在“成為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示范”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開放型經濟擴量提質、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與之相應的,是就業結構在不斷優化。
按三次產業分組從業人員及構成來看,1978年全省從業人口221.48萬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別佔比78.63%、7.87%、13.5%﹔截至2023年,這組佔比數據變成30.44%、11.26%、58.3%。
從建省辦經濟特區的“闖海人”,到如今參與自貿港建設的“新海南人”,海南發展歷程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平台,許多人的夢想在此拔節而生。
七十五載春秋,從一個較為封閉落后的邊陲海島發展成為中國最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一個生動縮影,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每一次突破都始於敢為人先的探索,這片熱土的故事,仍在續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