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海南首次發現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距今1萬年前后

記者劉曉惠
2025年05月16日08:11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南或河遺址發掘工作場景。本組圖片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在南或河遺址發現的磨制石器。

  5月14日,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或河遺址發掘領隊處了解到,此前發現的白沙黎族自治縣金波鄉南或河遺址,是海南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南或河遺址位於白沙黎族自治縣金波鄉石碌河上游的支流南或河北岸。該遺址於2023年被發現,經考古工作者實地踏查、試勘確認其為一處以舊石器時代為主體的文化遺存。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9月至12月,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學聯合對南或河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

  遺址目前已出土編號石制品6000余件,篩洗出土石制品已達2萬余件,另有相當數量的果殼和炭屑遺存。經光釋光測年,初步得到遺址年代結果為距今1萬年前后。

  從發掘情況來看,該遺址有火塘遺跡以及保存良好的人類石制品打制活動現場,結合果殼的發現,可以推測古人類在此發生了打制石器制作等生產和生活行為。

  從目前尚屬有限的考古發掘與調查結果來看,南或河遺址是海南島已知面積最大、保存狀況最好、地層堆積最厚、文化層序最多、文化遺物數量和內涵最豐富,且具有明確年代序列的唯一一處史前曠野遺址,極大地豐富了海南地區史前考古的遺址類型和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考古新發現價值。

  從現有的初步觀察整理結果考量,南或河遺址發掘的石制品具有中國南方的礫石石器文化傳統的特征,又不同於目前所見中國華南地區的石器技術特點﹔其在一定程度上與東南亞和平文化可以對比研究,又不乏本有的自適應特色。

  南或河遺址的考古發現意味著什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侯亞梅介紹,該遺址較為完整地保留了當時人類石制品打制和其他豐富生活行為的証據,為進一步的石器技術演變與古環境耦合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系統考古調查表明南或河流域不隻包含一個單一遺址,而是一個聚落群,為進一步的流域系統考古發掘與研究提供了基礎。同時,也為研究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的人群互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據,具有多方面深遠的學術價值。

(責編:吳佔桂、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