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海南省從職業傷害保障、工會驛站服務、安全和技能培訓等方面構建保障制度——

為新業態勞動者兜牢“保障網”

記者 王洪旭
2025年06月26日08:05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新業態勞動者兜牢“保障網”

  在三亞市金雞嶺社區外賣驛站,外賣員等戶外工作者在驛站歇腳。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近日,海口街頭,一位快遞員在派送大件包裹。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洪旭 攝

  6月24日下午2點,京東物流海口國貿營業部,“6·18”后的繁忙景象仍在繼續。上午送了100多件快遞的快遞小哥張小山,正和同事們熱火朝天地卸貨、分揀、裝車。他們要趕在下午3點出發,將快遞一一送達客戶。

  同樣的烈日高溫,不一樣的奔跑。當天下午5點,閃送科技網約配送員楊歡,從海口市國興大道某寫字樓出發,為一名男士將一束鮮花送給家中的愛人,及時送達愛與幸福。

  傍晚7點,在瓊海市城區穿梭了一天的網約車司機馮程,送完最后一單乘客,准備回家歇息、吃飯。晚上出車,他准備再跑3小時。

  這是我省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忙碌的一天。

  近年來,平台經濟迅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在海南,依托互聯網平台就業的網約車駕駛員、貨車司機、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

  為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我省從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以下簡稱“新職傷”)、一站式糾紛調解、安全和技能培訓、工會驛站服務等方面構建保障制度,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安心放心踏實工作,助力海南自貿港“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

  “新職傷”試點3年

  25.64萬人吃下“定心丸”

  手機下單,外賣上門,足不出戶享美味。這份便利的背后,是無數外賣員、騎手等風雨無阻、任勞任怨地奔跑。為了及時送達,他們的職業傷害風險也隨之而來。

  去年12月,海口騎手小陳騎電動車送餐途中,不小心碾壓到路面一塊磚頭,失去平衡摔倒在地,就醫后被診斷為肋骨受傷。受傷當天,小陳就在所屬配送站點站長和平台經辦人員幫助下,通過騎手App后台提交了“新職傷”理賠申請。

  最終,小陳報銷了醫療費,並獲得了休養期的生活補助金,在家休養好后,重新返回站點上班,“有了職業傷害保障,跑單工作時也挺踏實。”

  小陳的經歷是我省職業傷害保障“護航”的一個縮影,“新職傷”讓更多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吃下了“定心丸”。

  為了保障遭受職業傷害的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平台經濟規范健康發展,海南於2022年6月出台了《海南省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實施辦法(試行)》。

  自2022年7月起,海南作為全國7個試點省市之一,啟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美團、餓了麼、閃送、達達、快狗、貨拉拉、曹操等7個平台企業參加試點,將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全部納入職業傷害保障范圍。平台企業按照就業人員的接單數,每單進行繳費,實現每單必保、每人必保,就業人員發生事故傷害后即可享受相關待遇。

  “每單都有保,我們出車也放心。”三亞網約車司機李寶玉說,網約車作為城市的流動名片,他一直堅持熱心、細心、耐心服務好每一名乘客。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我省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密切協調配合,認真抓好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各項工作組織實施。2022年7月至今年5月底,海南全省職業傷害保障參保人數為25.64萬人,保障平台企業訂單總量8.03億單,已支付職業傷害保障待遇693人次共1318.2萬元。

  “目前我省基金結余充足,試點工作運行情況良好。”省社會保險服務中心工傷保險處負責人沈萌介紹,試點工作三年來,我省依托現有工傷保險經辦模式,細化職業傷害保障經辦服務流程,實現職業傷害保障業務全流程網辦。同時積極開展創新,大力推進落實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小傷”快認快支工作,進一步縮短各環節辦理時限,提升新就業形態人員的職業傷害保障理賠體驗。

  下一步,海南將擴大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分步驟、漸進式推進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進一步兜住、兜准、兜牢職業傷害保障底線。自今年7月1日起,我省將新增滴滴出行、滴滴貨運、順豐同城、滿幫省省等4家平台參加試點工作,預計全省將新增參保人員約20萬人。

  織密驛站服務網

  做好暖心“娘家人”

  “簽訂合同是責任,依法簽約不推諉……”5月19日,海口市總工會用“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的方式,為100多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送上了“法治大餐”。

  活動現場,海南省勞動模范、美團騎手陳瓊龍結合多年的工作經歷,分享來自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避“坑”指南。

  陳瓊龍2018年加入外賣騎手行列,已送出外賣超10萬單。“要想干好這一行,不僅要熟悉路線,還要有高度的責任心。”陳瓊龍說,訂單多的時候要規劃好配送路線,根據車流分析交通狀況,及時穩妥送達。此外,他還積極投身工會事業,幫助外賣聯合會6000余名會員解決電車救援、申訴指導、糾紛調解等問題。

  護航“新職傷”,筑牢“安全牆”。近年來,我省持續加強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工傷預防知識宣傳、安全和技能培訓、交通安全普法等工作,累計開展現場培訓74場,現場培訓人員近6000人,線上宣傳視頻觀看人數超30萬人次,有效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和法治意識。

  在一場培訓中,海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有關負責人以實際案例分析騎車時接打電話、不正確佩戴頭盔、逆行、闖紅燈等違章違法行為的危害,並叮囑新業態勞動者在行車路上杜絕僥幸心理,一定要把生命安全擺在首位。

  “我學到了交通安全和工傷保險的知識,要時刻提醒自己不逆行、不闖紅燈。”參加培訓的快遞員小柯如是說。

  曾經,外賣員、快遞員最擔心手機和電動車沒電,導致訂單、快件沒法送。

  如今,遍布海南全省各市縣主城區的792個“工會驛站”給他們救了急,解了難題——累了能歇腳,渴了能喝水,熱了能避暑,沒電能充電。

  位於海口龍華區國貿商圈中心的金貿街道“工會驛站”24小時開放,讓快遞員、外賣員等新形態就業勞動者感受到溫暖。海口市龍華區金貿街道工委副書記、政法委員陳運導介紹,該驛站增加了就業服務,可提供就業招聘信息和指導服務。

  積極請進門,當好“娘家人”。近年來,我省各級總工會積極邀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推動工會驛站與就業驛站、勞動關系服務站點有效整合,織密暖心服務網。海南省總工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全省已成立貨運行業工會組織498個,吸納會員28697人﹔成立快遞行業工會組織285個,吸納會員17409人﹔成立網約車行業工會組織90個,吸納會員34977人﹔成立外賣配送行業工會組織59個,吸納會員24867人。

  持續提升就業培訓服務質量。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我省持續完善“就業驛站”管理制度,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站、“15分鐘”就業服務圈﹔積極開展網約配送員、互聯網營銷師、全媒體運營師、區塊鏈應用操作員等新業態相關職業(工種)的培訓﹔持續深化校企合作,在技工院校新增開設了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專業,助力培養新業態人才。

  構建多重保障制度

  減少職業發展顧慮

  “現在開網約車收入還可以,但擔心年齡大了沒保障”“做網約配送員比較自由,有社保就好了”……採訪中,多位網約車司機、外賣員、網約配送員對當前的職業認同感很高,但對未來長期發展仍有顧慮。

  那麼,如何減少職業發展顧慮,讓他們更加放心踏實地工作?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省著力優化政策機制,先后出台多項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其中,2021年出台《關於外省戶籍人員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本省基本養老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戶籍限制,讓符合條件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保。修訂《海南省勞動保障監察若干規定》,於2023年6月1日起施行,將新就業形態企業遵守勞動者用工管理和權益保障等情況納入用工事項監督檢查范圍。

  同時,強化糾紛協商化解能力。持續推進裁審銜接機制建設,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省高院發布勞動人事爭議典型案例、每年就涉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進行研討、培訓,提升辦案人員能力素質,統一辦案尺度。探索構建一站式調解工作新模式。2024年12月,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六部門聯合出台《關於做好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一站式調解工作的通知》,推動合力化解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服務保障我省平台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促進勞動關系和諧與社會穩定。

  “計劃用半年時間,推動解決一批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的突出問題。”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該廳將聯合交通運輸、市場監管、郵政快遞、工會、稅務、社保經辦、住房公積金管理等部門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水平提升專項行動,多渠道聽取平台企業和勞動者意見建議,聚焦建立健全常態化協商懇談機制組織企業與勞動者開展集體協商,推動訂立集體合同或協議。按有關規定做好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擴圍和社保、公積金繳存經辦工作,切實提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海南自貿港新業態蓬勃發展。

(責編:蔣成柳、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