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海南村之形

海口文毓村民小組的圓形田洋包裹著一個約2畝的圓形池塘。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元才 攝
文昌十八行村成排成行的房屋。山野 攝
五指山市初保村的茅草屋依山勢而建。新華社發
澄邁縣羅驛村的民居沿古塘有序分布。資料圖
【編者按】
海南有不少形態優美的村落,比如“太極村”、成排成行的扇形村、背山面水的帶狀村等,本期《海南周刊》封面以“形聚鄉愁”為題聚焦海南村落的形狀,敬請關注!
千村千面,形色各具。
蔚藍穹頂之下,瓊島各地村落經過積年累月的成長變遷,形成了多種布局:有的沿河流驛道而建,呈帶狀分布﹔有的圍湖繞田而居,“開枝散葉”般發散擴張﹔有的在深山雨林中輾轉騰挪,形成星星點點的分散布局……
村落因何長成如今的模樣?近日,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走進海口文毓村民小組、澄邁羅驛村等地,從地理、資源、人文等角度,剖析海南“村之形”的形成原因和其中巧思,探究村落發展的內在邏輯。
村落模樣 圓形、水弓形、扇形等
7月17日午后,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長南村文毓村民小組,幾位村民正沿著田埂,向中間的池塘踱步而去。
自高空俯瞰,可見大體呈圓形的38畝田洋包裹著一處約2畝的圓形池塘,形似時鐘,兩條水泥村道則如時針、分針般連接著池塘和外圍民居。
“我們村始建於明朝,有400多年歷史。”已逾古稀之年的村民李學思告訴記者,村內民居均是圍田而建、向塘而居,即面向池塘這一中心點,由內向外延伸拓建並構筑巷道,逐漸形成如今文毓村民小組“一塘十二巷”的總體布局。
據傳,村裡曾有古訓,要求村民所建房屋不得侵佔這片田洋。多年來,大伙幾乎都遵從古訓,不在其中起屋蓋樓,才能使這兩個“同心圓”較為完整地保存至今。
“如今,這片田洋大多種植水稻,四季之景各有不同。”文毓村民小組組長李學紀介紹,每到豐收時節,村中金色稻浪環繞碧玉模樣的池塘,風光秀美,吸引不少游客、騎行愛好者前去拍照打卡。
而在20多公裡外的千年古村——澄邁縣老城鎮羅驛村,村民同樣依水而居。村裡三眼池塘古已有之,分別叫作日湖、月湖、星湖,取“日月星辰臥虎地”之意。
其中,日湖、月湖間為村庄的中心,古代的祠堂、議事廳建在這裡。三眼古塘邊,坐北朝南的480多間火山岩民居有序分布,村巷縱橫交錯,有很強的規劃設計感。
“我們的族譜記載,羅驛村早期村庄布局形似鳳凰,后人在‘兩翼’處各建一座塔,以期留住文脈和靈氣。”羅驛村黨支部書記李運達說。
海南大學國際傳播與藝術學院副研究員楊衛平從事海南古村落研究20余年,著有《海南古村古鎮解讀》一書。他告訴記者,海南村落大多沿江河、道路而建,呈帶狀或水弓形(帶狀的一種)分布,也有部分村落發散成扇形布局,如東北部文昌市、瓊海市的一些村落。文昌市會文鎮十八行村有明顯的排列線,形成了十八條平行的巷道,很有特色﹔中西部山區的許多黎族村落依山勢分布,呈星羅棋布之勢。
何以成形?地理、資源、人文等疊加影響
古色古香的火山岩建筑,以及古牌坊、古驛道傳遞著厚重的歷史氣息,三眼古塘“日月星辰”波光粼粼……這是7月15日,記者在羅驛村看到的一幕。
“村子始建於宋代,地勢高低錯落,古時先祖們為了就近採掘火山岩蓋房,挖了不少池塘。有專家考証,三眼古塘一部分就是因此形成的。”李運達說,這一說法大家都比較認可,因為村中的牌坊等建筑,所耗石材頗多,古時候這些石材要從外地運來相當困難,很可能就地取材。
除了建筑資源,地勢和水源也是影響村落布局的重要因素。文毓村民小組一帶,在古代距離水源較遠,村民取水不便,而農業又離不開水,灌溉就成了早期村落發展遇到的一大難題。
李學思說,村裡地勢中間高、四周低,祖輩們便在中心處挖塘蓄水,並開設小溝渠引水至周邊灌溉農田,“這也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記者走訪了解到,在羅驛村、文毓村民小組等地,巷道的設計布局也頗具巧思,各類巷道大多直通水塘,形成了筆直通暢的“冷巷”(涼爽的巷子)。作為冷源的水塘和巷道進出風口銜接,冷熱交替加快了空氣流通,對村落建筑群內部通風降溫十分有利。
人文因素同樣深刻影響著村落的發展。李運達介紹,據族譜記載,早在唐代村子尚未成形時,附近有一處驛站,驛站周邊有幾個外姓的小村落,后來一教書先生在此開堂講學,吸引各村村民送孩子求學。“至宋代,羅驛村逐漸形成,以李氏家族為主的村民繼續繁衍,人口不斷增加,外姓村落逐步遷出。”李運達說,如今村中還有不少井,以那些村落的名稱命名。
楊衛平說,海南古村落中,像羅驛村這樣獨姓、以一支宗族發展而來的成長型村落很多。從布局上看,這類村落往往是以祠堂為中心,宗族的長子靠近祠堂蓋屋,次子等其他孩子的房屋分列兩旁,后代以此為基礎不斷發展。“當村子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源不夠用時,就會有村民遷出,形成新的族群和村落。”
在文毓村民小組,同樣可見大量石制建筑。漫步其間,除了火山岩民居,還可以看到不少保存至今且較為完整的石門、圍牆。據傳,古代當地經常受到海盜、土匪侵擾,村民為求自保,搬運石材建造了石門、圍牆等。
發展演變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研究海南文化,村落是一個重要的切入口。”楊衛平說,海南島的島嶼形態和遷入人口較多的歷史背景,決定了海南村落形態的豐富多樣,“各地移民在海南建設的村落,多少都會帶有他家鄉的特點,比如儋州市南豐鎮還保留著客家圍屋,有的村落保留著廣東潮州民居布局特色等”。
楊衛平介紹,從年代上看,海南島西部、西北部村落的形成時間,整體上早於東部和東南部村落,這是緣於歷史上海南島的開發進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海南的村落逐漸有了人口遷出,不少農民到鄉鎮、城市工作生活,城市擴張將一些村落變成了城中村,同時拆除了許多舊屋。最近這些年,隨著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實施,又有不少人回流農村。”他說,在這一過程中,村落的形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在楊衛平看來,難得的是,在發展過程中,一些村落延續了原有建筑風貌和布局特點。比如,三亞市保平村仍保留著不少明清時期的民居,民居上可看到燕尾、直梁等閩南特色元素。“不過這一類靠近城鎮和古代駐軍點的村落,和獨姓的成長型村落不同,往往會因為資源、區位等優勢變成雜姓的開發型村落,因為人口遷入、新建房屋的影響,難以維持村落的原有形態,海邊的漁村也有類似的特點。”
位於海南島腹地的不少黎族村落,大致沿著山腳處的等高線建房,面朝田野。比如,被譽為“海南第一黎寨”的五指山市毛陽鎮初保村,依山勢布局,自上而下呈階梯狀分布著十行茅草屋,村前便是一大片梯田。村民用黎語稱初保村為“德什龍”,意為“大水田之上的村寨”。
“黎族村落大多呈散布狀。”楊衛平說,古時候黎族人遷徙相對頻繁,這是因為他們採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模式,很少對土地進行復耕,經常需要搬家找地,船型屋等建筑的特點也契合他們的遷徙需求。“如此一來,現在就很難找到駐地固定的黎族古村落。”
這些年來,楊衛平通過走訪、記錄、研究、協助建設鄉村博物館等形式,持續為海南村落文化發展助力,“希望更多人能夠參與到海南村落文化的保護和研究中,讓豐富的海南村落文化被更多人看見和知曉”。
行走在羅驛村,隻見綠樹掩映間,一間間火山岩民居靜靜佇立,露出斑駁的歲月痕跡。“澄邁正計劃引入騰訊集團,對村子的整體布局重新進行打磨和設計,利用這些火山岩民居建設庭院民宿、餐廳等,打造街景牆。”李運達介紹,龍頭企業的入駐,將為他們挖掘羅驛村的歷史文化、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很大的幫助。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浪潮中,像羅驛村這樣的村落迎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海南“村之形”也將有更多的新變化和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國部分“形村”
江西菊徑村·圓形
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是一個典型的山環水繞的村庄,四周高山聳立,一條小溪環繞住整個村庄,村庄的形狀呈近圓形,被譽為“中國最圓的村庄”。
安徽宏村·牛形
位於安徽省黟縣,從高處看,該村宛若一頭斜臥山前溪邊的牛,雷崗為牛首,民居分布區為牛軀,水圳為牛腸,南湖為牛肚,河溪上的四座橋為牛腿。
浙江諸葛八卦村·八卦形
位於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村庄以九宮八卦形狀布局,房屋錯落有致,空中輪廓優美。位於村中心的鐘池和旁邊的一塊空地(晒場)組合成太極圖形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