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魚鱗魚皮“美麗”變身記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一條魚身上最有價值的莫過於鮮美的魚肉,但很少有人知道,吃完魚肉后,剩下的魚鱗、魚皮等副產物,還會有什麼價值。但在位於海口國家高新區的海南華研膠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華研)的生產車間裡,它們被“變”成了一包包小分子膠原蛋白肽,這些膠原蛋白肽已經被廣泛應用於食品、美容、醫藥等多個領域。
“可以這樣說,大家平時喝的飲料,吃的保健品,用的化妝品,很多都含有我們的產品。”海南華研研發部研發員齊新原不無自豪地告訴人民網2025“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採訪團成員,通過創新性利用魚鱗、魚皮等副產品進行再加工,他們已經成為國內“肽領域第一品牌”和海洋經濟新賽道上的重要一員。
魚皮、魚鱗等魚類加工副產物經生物酶解技術轉化為高附加值小分子肽。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我們關注到作為海洋大省的海南,每年海產品加工量特別大,而水產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魚皮、魚鱗等副產物,這些原料富含膠原蛋白,但缺乏系統的高值利用方式。”齊新原說,傳統處理方式往往是廢棄或低價銷售,既浪費了資源,又帶來環保壓力。最終,海南華研技術團隊圍繞“資源高效利用”這一方向展開技術攻關,最終確立了以定向酶切為核心的工藝思路。
把魚鱗、魚皮投進設備,經過一系列工序,最后出來的就是環二肽產品。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在研發初期,海南華研的團隊卻面臨著無路可循的考驗。
海南華研副總經理趙子方說,為了研發出一套關鍵設備,他們不僅要實現從0到1,要通過自主設計找到專業的廠家去定制設備,還要不斷地提高設備的生產效率,以達到大規模生產的條件。這個過程,他們整整用了兩年半,光是各種實驗就做了近3000次。
趙子方坦承,盡管海南華研在創業初期就把“每年將銷售收入的8%-10%專門用於研發”作為發展准則,但在研發技術、設備方面的投入還是遠超他們最初的計劃。
得益於海口出台的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相關政策,海南華研自主創新項目獲得了政府資金支持。這也讓相關技術、設備加速轉化落地,如今,該公司全球首創的設備,可讓收購價約4元一公斤的魚鱗,生產出價值2000元一公斤的膠原蛋白環二肽。從生產車間裡加工出來的各種魚膠原蛋白肽粉,多達20多個品類,產品成功銷往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持續翻倍。
海南華研的產品。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我們的鰹魚膠原蛋白產品上市后,讓國外的同類產品價格從1.5萬元/公斤的高價,跌到了5000元/公斤,實現了讓更多人以合適價格用上高品質膠原蛋白產品的目標。”齊新原說。
高品質的產品離不開高水平的科研團隊。目前,海南華研研發團隊碩士及以上人員佔85%,教授及博士8人,省高層次人才6人。先后承接的國家、省市的研發項目共有17個,目前已獲得14項對應的技術研究階段性或結題成果。
海南華研實驗室先后承接的國家、省市的研發項目共有17個。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依靠著高水平的科研團隊,海南華研建起了國內首家魚膠原蛋白實驗室、國內第一家魚膠原蛋白專業生產工廠,並先后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海洋創新示范企業、海南省“專精特新”企業、海南省高新技術“瞪羚”企業。
趙子方說,下一步,海南華研將繼續圍繞“功能肽+高端原料”進行布局,副產物高值化利用深化、高端功能肽研發平台升級、合成生物學導入及國際市場拓展方面發力,力爭在2027年前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國際有影響力的功能性肽原料研發與制造平台。(李學山、牛良玉、符武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