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加快推進自貿港核心政策落地,錨定封關運作“一號工程”

三亞:聚力創新,挑大梁、當先鋒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媛艷
2025年07月23日08:30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亞:聚力創新,挑大梁、當先鋒

近日,夏日的三亞灣,游艇穿梭,馳騁海面。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在三亞月亮島,科研人員查看草莓苗長勢。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媛艷 攝

查驗設施設備升級完成的三亞半山半島帆船港口岸。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全國首單隔離期間同步進行DUS測試便利化落地、海南首筆民企數據要素資產質押融資案例完成、肉類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首單業務落地、海南最大綠色礦山投產……今年以來,三亞錨定目標,實干擔當,加快推進核心政策落地,全力賦能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

  2025年是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擴大開放之年。針對“封關運作准備取得關鍵進展”“自貿港政策持續優化升級”“對外開放加力提速”等重點領域,三亞全力推進自貿港封關運作“一號工程”,科學謀劃封關前后的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工作,持續細化工作顆粒度,堅持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努力在把海南自貿港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重要門戶中挑大梁、當先鋒。

  做足准備 封關運作項目高效推進

  近日,天涯反走私綜合執法站站長李偉站在綜合指揮室監控大屏前仔細查看在港漁船情況,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防台工作。

  天涯反走私綜合執法站管轄海岸線25公裡,管轄各類船舶310艘,轄區內有港口、碼頭、船舶停泊點等。“目前站內設置監控、巡邏處置兩個工作組,科技助力大家能在線實時掌握岸線情況和轄區內各類船舶的動態狀況等。”李偉說,該站正協同各方建立全覆蓋管理服務模式,推動監管資源整合、執法力量聯動、信息數據共享,切實筑牢海上安全屏障﹔強化科技支撐,進一步優化智能監測體系,提升識別精准度和動態預警響應速度﹔突出實戰能力建設,動態完善分級分類處置預案,全面提升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當前,三亞按照“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原則,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動力,不斷完善風險預防、識別、預警、處置工作體系,加強封關運作項目軟硬件聯調聯試,抓實抓細風險防控工作,做到既“放得開”又“管得住”,確保封關運作平穩有序。

  刷臉即可秒速通行,對於這趟從三亞出發的“說走就走的郵輪旅行”,乘坐“鼓浪嶼”號郵輪的游客李女士豎起大拇指。口岸服務的提升,離不開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項目——三亞鳳凰郵輪港口岸查驗設施設備建設項目的助力,該項目建設是實現自貿港“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制度的基礎保障。

  作為口岸查驗設施,該項目通過設立衛檢智能閘機、旅檢智能閘機、大口徑行李查驗CT機等智能查驗設施設備,利用人臉識別、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為“無感通關”提供硬件和信息化支撐,進一步提高出入境查驗效率、查驗的科學性及准確性。

  “我們加大口岸智能化查驗設施投入,研發設計了全省郵輪管控系統,保障郵輪母港勤務、挂靠港勤務、海上游勤務、口岸限定區域管理等工作順利開展,有效簡化了邊檢查驗程序,大幅縮短國際郵輪旅客的通關時間。”三亞邊檢站站長曹麗說。

  作為知名的濱海旅游城市,三亞郵輪游艇游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24年鹿城接待境外始發國際郵輪訪問港旅客5.46萬人次,躍居全國首位﹔2024年“千艇之城”游艇出海達到12.79萬艘次,接待游客90.09萬人次。

  如今,在游艇、帆船聚集的三亞半山半島帆船港,口岸查驗設施項目順利建成。硬件加持,軟件賦能。曹麗透露,三亞邊檢站搭建了集成人工智能、大數據管理、北斗衛星定位、人臉識別、AR全景鷹眼等前沿技術於一體的“智慧游艇管控系統”,不斷深化“互聯網+邊檢政務服務”,推行口岸“無紙化”申報,邊檢手續“網上辦”,邊檢行政許可“全程網辦、區域互認”等便利舉措,參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單一窗口”升級建設,積極推動口岸監管模式創新,實現更加智慧、高效、便捷的通關服務,全力保障口岸人流、物流順暢。

  開拓創新“首單”“首個”不斷涌現

  一株草莓苗,從海外到海南,如何極速通關?

  得益於海南自貿港農作物種子進口審批事項下放政策,這批進口草莓苗僅兩個工作日就獲得“簽証”,原本漫長的通關時間壓縮至1到2天,不必在機場箱子裡“蝸居”的草莓苗存活率提高到95%以上﹔“打飛的”直達三亞月亮島植物隔離苗圃,輕鬆“住下”后,邊隔離檢疫邊進行進境農業植物隔離檢疫DUS測試,可少一個生長周期,加速獲得“身份証”的日子指日可待。

  這批草莓苗“絲滑”的“入境之旅”,得益於三亞在全國創新探索的進境跨關區附條件提離種苗快速通過模式和進境植物品種隔離檢疫同步開展DUS測試的新政策。苗種引進企業——海南芙銳思植物新品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引種業務負責人林潔表示,新政如同一場及時雨,種苗入境跑“高速”,縮短了植物新品種申請進程,推動植物新品種審查授權提速,提高進境農業植物新品種的開發利用率,讓好品種盡快走向市場,賦能種業振興。

  讓政策落地,讓利好外溢,更多的探索正在三亞開展。

  三亞晨海實業有限公司日前順利完成肉類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政策下的首單業務,其加工的調味牛排產品在滿足加工增值超過30%的條件后,成功內銷至內地市場。這是三亞肉類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首單業務。

  “依托三亞崖州中心漁港的地理優勢,充分利用海南自貿港‘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進出口管理制度優勢,我們在三亞率先探索開展肉類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業務,將進口的優質牛肉原材料在本地進行深度加工,並通過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確保產品品質達到市場高端標准,有效擴大了企業的業務范圍。”三亞晨海實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趙廣文說,三亞多部門靠前服務,用好用足海南自貿港優惠政策,努力讓“政策紅利”轉化為“企業效益”。

  密集推出“首創”舉措,落地“首單”業務,三亞聚力打造“一標杆、五個區”(即打造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標杆,國際旅游消費中心核心區、全國種業深海科技產業創新示范區、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美麗中國先行區、全省城鄉協調發展和兩個文明提升樣板區),聚焦制度集成創新,探索打造從“政策試驗田”升級為“制度創新策源地”,城市的創新首位度持續攀升。

  三亞市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三亞加緊推進自貿港核心政策落地,逐條對照、逐條研究、逐條落實,推動更多“首單效應”變為“規模效應”,以引領性的創新成果化解頑瘴痼疾、釋放政策紅利,努力筑牢發展硬核支撐。

  擴大開放 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

  五年實際使用外資超過31億美元,引進“三類500強”企業285家,這是鹿城對外開放交出的成績單。成績單的背后,是三亞聚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不懈探索。

  從引入新加坡鵬瑞利集團開設海南自貿港首家外商獨資醫院項目,到服務三亞市日本企業孵化中心、中意(海南)會客廳先后簽約落地,三亞緊抓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這一關鍵,努力讓境外投資者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

  “新面孔”扎根,“老朋友”壯大,越來越多企業以三亞為支點布局全球市場。如今,英特爾、恆力集團、大唐集團、紫金礦業、招商局集團等一批產業帶動性強的知名企業先后落戶重點園區,其中不少企業以三亞為出海總部基地,開展國際業務,外向型經濟實現集群發展。

  “企業發展需要國際化平台,三亞的產業政策和配套服務等滿足企業所需。我們在三亞當年落地、當年投產、當年盈利,辦理境外直接投資手續等時間至少縮短了一半,海南自貿港政策發揮了很大作用。”地中海藍鰭產業發展(海南)有限公司是馬耳他在海南落地的首筆外商投資,該公司總經理沙俊臣說。

  國際企業來了,全球業務自然蓬勃展開。海南首單大宗商品掉期清算業務、三亞首筆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業務、三亞首單境外藝術品保稅通關業務……在海南自貿港政策的加持下,多個外向型經濟領域的首單業務紛紛落地。

  當前,對標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三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積極推進投資自由便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用越開越大的開放大門,力促中外資本投資熱度持續攀升。

  “我們探索打造‘三亞自貿’微信公眾號等宣傳矩陣介紹三亞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成效,持續加大自貿港政策宣傳解讀力度,不斷增強企業投資信心,全力推動核心政策落地落實﹔突出需求導向,協同多部門大力推進商事制度、金融服務等創新,推出更多首創、首批、首單、首例事項,切實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力爭取得更多的標志性成果、實現更大的突破性進展。”三亞市深改辦有關負責人表示,三亞依托自然稟賦和開放政策優勢,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持續深化與周邊國家經貿、科技、產業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優勢疊加、功能互補,努力讓合作“快起來”、資源“聚起來”、發展“熱起來”。

(責編:劉楊、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