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用好交通線、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開展生產自救……中共崖縣縣委帶領人民與日寇抗爭

梅山赤幟照天涯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艷玫
2025年07月23日08:38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梅山赤幟照天涯

三亞市梅山革命史館館陳記載了中共崖縣縣委帶領人民抗擊日寇的歷史。圖為該館負責人孫世慶正在進行講解。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三亞市崖州區的梅山一帶,曾鐫刻下一段蕩氣回腸的抗日史詩。推開梅山革命史館大門,仿佛穿越時空隧道——泛黃的照片,斑駁的文物,有力的文字……將人們帶回那個風起雲涌的革命年代。

  “在這片浸透鮮血的熱土上,梅山兒女用赤誠與無畏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在梅山革命史館負責人孫世慶深情講述中,參觀者仿佛看到梅山兒女揮舞大刀、端起鋼槍,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的壯烈場景。

  勢如破竹:

  抗日烽火速燎原

  梅山這方革命老區,背靠青山、面朝大海,守著三亞到樂東的交通要道,是崖縣革命最熱鬧的地方﹔而角頭村,正是點燃崖縣抗日火種的地方。

  1936年冬天,中共瓊崖特委派劉秋菊、林茂鬆到崖縣重建黨組織。他們看中了角頭村背山面海、能攻能退的地形,搭起間小茅房,假裝釀酒謀生,悄悄干起了革命。就在這兒,梅山黨組織扎下了根,革命根據地也慢慢發展了起來。

  “劉秋菊、林茂鬆和當地黨員黎茂萱、何赤一起,走村串戶宣傳抗日,還辦起夜校教大家學文化、明事理,著手拉起抗日隊伍。”孫世慶說,陳英才、何赤、黎茂萱這些黨員,還在梅東、長山、梅西、角頭等村物色好苗子,孫維青、黎光宗等一批熱血青年火線入黨。

  1937年初,梅山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梅東村黨支部成立了。它就像一粒火星,在梅山燃起了抗日救亡的火苗。1938年秋,中共崖縣委員會在崖城建立,葉雲夫擔任縣委書記,從此崖縣有了集中統一的黨的領導機關。

  1939年2月,日軍侵佔海南,崖縣落入敵手。中共崖縣縣委以梅山為根基,帶著全縣人民與日寇抗爭。“梅山地形山高林密,海陸都能走,打不過就躲,瞅准了就打,再加上老百姓一心向著黨,簡直是游擊戰的天然戰場。”孫世慶說。

  為了跟瓊崖特委聯系上、指揮全縣抗日,崖縣縣委把土地革命時期的海上交通線重新用了起來——從紅塘、保港出發,經梅山角頭、望樓港、球尾灶、鶯歌海,一直到雙溝、嶺頭,直通特委。還新辟了兩條陸地線路:一條從梅山桔棵、中灶、望樓港,經新村、新豐、老孫園到七寒頭坡,跟西南臨委對接﹔另一條從梅山桔棵,經山腳、抱筍、草嶺、紅五、山公穴、翁公頭,也能到七寒頭坡。1943年昌感崖聯合縣委成立后,又加了一條水陸線,從東方感城、嶺頭、新村、黑山、鶯歌海、望樓港、樂羅、角頭,直抵梅山青嶺。

  “這些交通線上的聯絡站,就像革命的毛細血管。”孫世慶感慨道,“交通員們提著腦袋干活,闖過敵人一道又一道封鎖線,把消息送出去、把命令傳回來。有了這些線,崖縣的抗日斗爭就像加滿了油的戰車,在上級指揮下越打越猛。”

  在縣委領導下,梅山抗日根據地范圍逐步擴大,東邊到了崖一區的崖城、白超、力村,西邊抵到崖五區的鶯歌海、佛羅、土倫、響水,抗日的烽火越燒越旺。

  民心凝聚:

  政權引領抗頑敵

  1939年2月,日寇的鐵蹄踏破榆林、三亞和崖縣縣城(今崖城),隨即對梅山革命根據地展開瘋狂的“掃蕩”與“圍剿”。在這危急存亡之際,中共崖縣縣委果斷決策,指示梅東黨支部書記孫珠江將“梅仿抗戰團”與“打獵會”整編為“梅山抗日游擊隊”,如同一把尖刀直插敵人心臟。隨著1940年5月青年抗日救國會的成立,以及次年婦女救國會、民兵和兒童團等抗日組織的相繼組建,梅山大地上的抗日力量愈發壯大。

  1942年6月,一面鮮艷的旗幟在梅山高高飄揚——崖縣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梅山鄉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經過民主推選,孫惠公眾望所歸出任鄉長,黎光宗、孫家琪擔任副鄉長。這個新生政權猶如黑暗中的明燈,照亮了梅山人民的抗戰之路。

  在中共崖縣縣委的堅強領導下,民主政府迅速展開三大重點工作:組織武裝力量奮勇抗擊來犯之敵﹔推行減租減息政策,組建幫耕隊為烈軍屬排憂解難﹔廣泛發動各階層群眾,構筑全民抗戰的銅牆鐵壁。這些舉措讓飽受戰火摧殘的梅山大地持續增強斗爭底氣。

  然而,敵人亡我之心不死。日寇與國民黨頑固派沆瀣一氣,在軍事鎮壓的同時實施嚴酷的經濟封鎖,加上反動分子的不斷騷擾,梅山軍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當時日寇在短短6公裡范圍內就設立了3個據點,但梅山人民以驚人的勇氣和智慧頑強抗爭:妻子送丈夫、兄長送弟弟、父母送兒女上戰場﹔群眾自制火藥、紡紗織布、煮海為鹽……”孫世慶說。

  在這場生死較量中,梅山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系列突破:他們破壞敵人的交通線和通信設施,巧妙實施減租減息政策,積極開展擁軍優屬工作。更令人振奮的是,他們成功鏟除了漢奸黎亞四、黎光選父子,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正如孫世慶所說:“梅山黨組織堅如磐石,梅山人民英勇無畏,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戰壯歌。”

  全民抗戰:

  赤誠之心照汗青

  在梅山的抗戰史詩裡,大生產運動閃耀著軍民團結、共克時艱的智慧光芒。1942年春天,日寇與國民黨頑固派狼狽為奸,在軍事“掃蕩”的硝煙中又筑起經濟封鎖的鐵壁,將梅山軍民逼入絕境。前線將士的糧草供應幾近斷絕,根據地的生存面臨嚴峻考驗。

  危急時刻,中共崖縣縣委吹響了“一手拿槍、一手拿鋤”的號角。黨組織帶領群眾響應黨中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在瓊崖特委的具體指導下,掀起了一場生產自救運動。田間地頭,到處是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村前屋后,處處回蕩著“開荒種糧為前線”的激昂口號。

  “當時提出‘寸土不荒’的戰斗口號。黨員帶頭,青抗會、婦救會和民兵組成搶耕隊,白天躲避敵人掃蕩,夜裡就著月光搶種搶收。收割的糧食要及時藏進山洞,就像在進行一場無聲的戰斗。”孫世慶說。

  一首質朴的勞動歌謠道出了當時的情景:“大嫂小妹齊上陣,織布紡線到三更﹔開荒種地不怕苦,前線將士等糧餉。”在這歌聲鼓舞下,梅山群眾在敵人眼皮底下開墾出800多畝荒地。棉花地裡銀浪翻滾,番薯田裡綠意盎然,這些來之不易的收獲,滋養著前線將士的鋼鐵身軀。

  與此同時,一場深刻的土地變革正在梅山展開。抗日民主政府推行“二五減租”政策,孫惠公等率先垂范,主動為佃農減租減息。這場變革如春風化雨,讓貧苦農民第一次挺直了腰杆,抗日熱情空前高漲。

  最動人的是梅山人民的無私奉獻。“有人拆下嫁妝上的銀飾,有人獻出積攢半輩子的銀元,沒有錢的鄉親就上山砍柴換錢捐獻。”孫世慶說。正是這樣的人民,用籮筐扁擔支撐起了抗日前線,用紡車織機編織著勝利的希望。

  “可以說,正是有了梅山人民這份無私的支持和巨大的幫助,中共崖縣縣委才能在這片土地上,帶領全縣人民持續深入開展抗日斗爭,一步一個腳印,最終迎來了抗日斗爭的偉大勝利。”孫世慶充滿敬意地說。

(責編:劉楊、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