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當前,暑期來瓊的機票已進入預訂高峰期

“避暑海南”,是認真的!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邱江華
2025年07月28日08:26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避暑海南”,是認真的!

在瓊中的海南百花嶺熱帶雨林文化旅游區,游客感受溪水的清涼。體記者 李天平攝

  2025年夏天,全國多地持續被高溫“炙烤”,仿佛成了露天“桑拿房”。在這樣的背景下,“哪兒涼快哪兒待著”不再是玩笑話,避暑成了大眾出游的剛性需求。

  令人意外的是,連日來,“到海南避暑”的話題在社交平台不斷發酵。有網友不解:一向以熱帶風情著稱的海南,主打的不是“避寒過冬”嗎?怎麼和“避暑”扯上關系了?

  這並非網友的調侃,現實中已有不少人用行動給出答案。當前,暑期來瓊的機票已進入預訂高峰期,美團旅行數據顯示,暑期進出海南的機票出行峰值將一路延續至8月下旬。

  更有意思的是,許多游客專程奔赴海南避暑。航旅縱橫數據顯示,截至7月9日,暑運期間從東北三省飛往三亞的機票預訂量環比增長約1倍,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6%。

  海南的夏天究竟“涼快”在哪兒?這座常年以“暖冬”為招牌的海島,又藏著怎樣的“消暑密碼”,能在炎炎夏日成為人們的避暑新選擇?

  “到海南避暑,認真的嗎”

  雖地處熱帶,卻並非我國夏季最炎熱的地方

  以“海南”“避暑”為關鍵詞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發現,網友討論熱度很高。有的表示詫異,“到海南避暑,認真的嗎?”更多的表示認可,甚至給出了游玩攻略,“剛從三亞回來,海風吹得很舒服,特別是晚上,很涼快”“已經多次暑假帶娃去海南,真的不熱”……

  “別被‘熱帶’二字困住了想象,以為越往南的地方越熱。”近日,東北游客孫明來三亞度假,他驚喜地感慨道:“當漠河氣溫飆到35℃,東北的夏天變得難熬。沒想到白天溫度30℃出頭、晚上海風習習的三亞竟比東北涼快!”

  無獨有偶,網友小曾在社交平台上發帖:“當父母和朋友聽說我暑假打算去海南,基本上都是一副‘你確定?’的表情。可當我真正來到海南才發現,並沒有想象中的熱,尤其是在沙灘邊,涼爽的海風吹不停。家人們可以放心大膽來!”

  氣溫數據也佐証了“海南並非我國夏季最炎熱的地方”這一說法——中央氣象台發布的消息顯示,7月以來,黃淮、江淮、江漢、江南等地多高溫天氣,大部地區最高氣溫37℃至39℃,局地達40℃至41℃,而同期海南大部分地區極端氣溫在37℃以下。

  此外,統計數據表明,常年(1991—2020年)夏季兩淮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日最高氣溫37℃以上的高溫天氣年均超過5天,最多接近10天,而夏季海南島同級別的高溫天氣僅0.5天,盛夏時節海南島比國內許多地區還要涼爽。

  這讓人不禁疑惑,為啥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地處低緯度的海南,卻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熱?

  對此,海南省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吳勝安科普道,首先是“海洋護體”,四面環海的海南,水比熱容大,冬天降溫慢,夏天升溫也慢,這使得海南冬季平均氣溫約20℃,夏季平均氣溫也僅約28℃,氣溫波動幅度遠低於內陸,夏季極端最高氣溫也明顯低於內陸眾多“火爐”城市。

  其次,海南島主體位於北緯18度至20度之間,與夏威夷、加勒比海等世界級的度假勝地同處黃金氣候帶,屬於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無酷暑。一方面,在夏季,較低的緯度能避免副熱帶高壓帶來的熱穹頂效應困擾,另一方面,海島海陸風效應使得夜晚變得清涼。

  加之海南保留有大面積的熱帶雨林、紅樹林、濕地等,能很好地蓄積熱量,有效調節局地小氣候。在省會城市海口,周圍濕地環繞,五源河濕地公園、美舍河濕地公園、邁雅河濕地這些“城市綠肺”成為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利器。

  海口市林業局總工程師任逸文說,濕地的空間布局,優化了城市風道,促進空氣流通,水體和植被覆蓋可有效降低地表溫度。此外,濕地公園的喬木樹冠層和植被覆蓋區域可有效阻擋部分紫外線,降低城市熱輻射強度。

  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小而精的“口袋公園”,不僅為市民提供納涼的好去處,也在調節著城市的“微氣候”。海南將口袋公園建設列為2025年10項省級民生實事項目之一,目前已經啟動49個口袋公園項目建設,涉及16個市縣。

  為何會形成“刻板印象”

  與多年來海南旅游產品的供給息息相關

  既然如此,為何還有大量游客誤以為海南的夏天一定酷暑難耐?有業內人士認為,這與多年來海南旅游產品的供給息息相關。

  “海南因為緯度低,光照充足,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超2000小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戶外活動的熱情,也對海南夏季的旅游業產生了一定影響。”海南大學國際旅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潘志新談道。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海南被貼上了“冬季避寒康養勝地”的標簽。“要想身體好,常來海南島”,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可以說是伴隨著海南旅游事業一起揚名的,也讓海南“養生島”的形象家喻戶曉。

  據了解,冬季的海南曾多次入選中國氣象局與文旅部聯合發布的“避寒康養好去處”榜單。以三亞、保亭、陵水等地為代表的南部區域,因溫度適宜、空氣質量優良,已成為國內康養客群的熱門目的地。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主推冬季來海南,在持續強化冬季旅游優勢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夏季旅游市場的聲量。這使得大眾對海南旅游的認知形成了季節性偏差,忽略了夏季海島的獨特魅力。

  另一方面,多數游客來海南的行程安排仍以日間活動為主,無論是濱海觀光、景區游覽還是水上運動,核心體驗集中在日照充足的白晝時段。夜間消費場景與文化體驗項目開發相對滯后,這也讓游客難以感受到海南夏夜的清涼與活力。

  部分沿海旅游城市如三亞,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長期佔據海南旅游市場的核心地位,在旅游開發進程中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傾斜與市場關注。

  此外,海南中部山區市縣的旅游價值還需要更深入地挖掘。這些區域海拔相對較高,夏季氣候涼爽舒適,特別是熱帶雨林氣候清涼宜人、生態景觀獨特,成為天然避暑場所。隨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設,這些區域將進入多數游客的出行選擇清單。

  潘志新認為,近年來,避暑旅游需求愈發旺盛,打造“清涼城市”可很好地滿足市場對避暑地的需求。海南具備發展“清涼城市”旅游的多種有利條件,可以開發出很多“玩法”。

  今年夏天,為打破外界對海南夏季“酷熱難耐”的誤解,海南不斷創新優化夏季旅游產品供給,系統構建了以“上山、下海、入館、悅文”四大維度為核心的旅游產品體系,旨在為游客朋友提供層次豐富、內涵深厚的沉浸式避暑體驗。

  具體而言,“上山”游,是深耕雨林生態,釋放自然清涼價值﹔“下海”游,是升級濱海度假,引領親水時尚潮流﹔“入館”游,是厚植文化底蘊,打造人文清涼空間﹔“悅文”游,則是激活夜間經濟,營造都市清涼風情。

  刺激消費再加碼,海南還推出了“清涼一夏 海南度假”4000萬元夏季旅游消費補貼,向本島居民、入島游客發放實質性補助,涵蓋交通、住宿、餐飲、景區門票等領域,補貼比例從15%至30%不等,讓游客真正實現“少花錢、多體驗”。

  怎樣當好“避暑搭子”?

  優化產品供給,探索“涼資源”的N種打開方式

  面對火熱的避暑游市場,海南應當如何把握機遇?

  走進五指山紅峽谷旅游區,一艘艘皮劃艇沿著河流蜿蜒而下,穿過急流、怪灘、險彎,兩岸滿目雨林蔥翠,河水叮咚,歡笑不斷,游客們一身暑氣在漂流中消散。

  “熱得無處可躲的盛夏,走進山林深呼吸真的很愜意。”來自湖南的游客劉奕曼帶著孩子來五指山度假,“這裡環境舒適,人也不多,是納涼避暑的好去處。”

  五指山市旅投集團總經理曹銀橋介紹,圍繞清涼,五指山精心策劃了“游山玩水 天賜‘涼’緣”淡季旅游營銷系列活動,旨在通過差異化破局、年輕化表達和生態化賦能,打造“親水避暑+雨林音樂”的淡季旅游產品矩陣。

  在海口,長影環球100奇幻樂園“極限飛車”劇場裡,配合音效和燈光,汽車摩托車特技表演團隊“華家班”的大型飛車特技表演引得看台上爆發出陣陣驚叫和掌聲。走出劇場,室外空地上的千年非遺打鐵花表演吸引了許多游客駐足。

  “從游客反饋來看,夜場的演藝是最受歡迎的項目。除了極限飛車、打鐵花之外,該樂園還有不少其他夜間項目,讓游客們能夠避開熱浪玩到爽。”長影環球100奇幻樂園相關負責人田春楠介紹。

  海南旅游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健生指出,海南依托“熱島涼山 清涼海韻”的獨特優勢,可通過精准定位客群、優化產品供給、推出多元優惠等方式,將濱海、夜游、雨林、山地、冷泉等“涼資源”轉化為拉動文旅消費的“熱經濟”。

  他建議,以“清涼避暑+文化體驗+社交裂變”為核心,開發更多適合夏季的避暑旅游產品,如雨林探險、水上活動、夜間游覽等,突出海南的清涼一面。同時,針對不同客群的需求,打造專屬“涼資源”產品,並輔以針對性優惠政策,吸引各類游客消費。

  海口市旅文局局長王可表示,夏季恰是重塑旅游體驗的契機,關鍵在於打破時空限制。海口創新“反時差消費”,白天推火山口探秘、博物館看展﹔夜晚以夜市、夜游、夜演激活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備受矚目的2025年(第二十六屆)海南國際旅游島歡樂節將於8月2日至8月31日舉辦,以“清涼海島”為核心主題,全省各市縣將結合自身資源優勢,以“一縣一品”模式推出39項特色活動,形成“沿海親海、中部納涼”的全域歡樂、全域清涼格局。

  省旅文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歡樂節期間,全省景區、酒店、免稅店等涉旅企業將同步推出優惠活動,與促消費補貼形成疊加,讓游客在體驗全島清涼活動的同時,享受實實在在的消費紅利,“補貼、折扣的雙重優惠,將切實降低游玩成本,讓廣大游客到清涼海南度假,從‘向往’變為‘觸手可及’。”

(責編:劉楊、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