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百余年,海南再次發現兩個壁虎新物種
壁虎家族“上新”

趴在岩石上的劉氏壁虎。

自然保護地壁虎。

周潤邦在雨林中考察。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經過嚴格的核實與論証,海南省林業局於今年5月發布發現新物種的消息:時隔一個多世紀,在海南再次發現新的壁虎物種——自然保護地壁虎。一個多月后,好消息再次傳來,研究人員在萬寧大洲島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又發現了新的壁虎屬物種——劉氏壁虎。
迄今,海南已記錄到中國壁虎、蹼趾壁虎、海南壁虎、自然保護地壁虎、劉氏壁虎共5種已知的壁虎屬物種。這些海南島的“原住民”,或身披斑斕花紋,或擁有靈動雙眼,在不經意間萌化人們的心。它們有著怎樣的獨特魅力,科研人員是如何發現它們的?讓我們一起探索壁虎的奇妙世界。
百余年后再次在海南發現壁虎新物種
壁虎是一種小型爬行動物,它們廣泛分布於全球溫暖地區,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最為常見。
在全世界范圍內,壁虎科有不下50余屬1680余種。壁虎屬目前包含92個公認物種,主要分布於東亞、東南亞、西北大洋洲等地區。自然保護地壁虎、劉氏壁虎的連續發現,讓中國的壁虎物種數量增至24種,海南省內增至5種。
海南島這座分布著茂密熱帶雨林的島嶼,早在百余年前就吸引著生物學家前來探索。據資料記載,海南此前已發現中國壁虎、蹼趾壁虎和海南壁虎。其中,海南壁虎是1923年由國外人員首次在海南發現並命名的。
自然保護地壁虎則是海南本地百余年來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壁虎屬物種。緊接著,劉氏壁虎成為第三個在海南本地發現並命名的壁虎屬物種。
據了解,這5種壁虎喜愛的棲息地略有不同。蹼趾壁虎以樹棲為主,依賴原始雨林的樹干、樹皮縫隙及灌木叢,極少出現在次生林或人類居住區域。中國壁虎則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森林、丘陵、村庄等附近的牆壁、岩石或樹干上。
海南壁虎喜歡棲息在熱帶雨林、丘陵灌叢、村落牆壁或岩石縫隙裡,喜愛溫暖潮濕的環境。自然保護地壁虎被發現活動在霸王嶺熱帶雨林深處潮濕的岩石壁上,或原始森林的樹干上。劉氏壁虎主要棲息於萬寧大洲島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內的露兜樹或雜灌枝條上,極少數也在灌木下裸露的岩石上棲息。據發現者周潤邦介紹,他看到的第一隻劉氏壁虎就出現在一株露兜樹的刺葉上。
晝伏夜出的小型爬行動物
壁虎多為夜行性動物,白天,它們躲在避風避光的石頭縫隙、枯樹皮下等角落,養精蓄銳。一到夜晚,它們便如魚得水,活動頻繁。壁虎擁有適應攀爬的足部結構,讓它們能在各種環境中自由穿梭,食物范圍更廣泛,是森林裡有名的“捕獵手”,也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環節。
壁虎主要以昆虫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如蚊子、蒼蠅、蟋蟀、蟑螂等。繁殖方式上,壁虎多為卵生,每次產下1枚或2枚白色的卵,卵剛產下時富有彈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卵殼逐漸變硬。雌壁虎選擇將卵產在岩石裂縫或樹皮下等隱蔽的角落,經過2個月左右的孵化,小壁虎破殼而出,並迅速開始獨立生活。根據周潤邦等研究人員的觀察發現,壁虎卵通常是成對出現,且兩個卵在黏附岩壁或樹皮時呈現相互粘連的特性,偶爾還會發現一堆卵擠在一起的情況,一般認為這是“集體產床”現象,即多位“壁虎媽媽”選擇光熱濕條件近似的“育兒所”。
也許是為了便於隱藏在自然環境中,大多數壁虎演化出不同的花紋膚色,這也成為識別它們的一個特征。比如新發現的自然保護地壁虎,成年個體的背部和尾部有疣鱗,四肢光滑,趾間有蹼,整體呈深綠色。它的背部、頭部和四肢的底色是淺綠色,點綴著淡綠色的線條和斑塊,從脖子到尾基部橫跨著6條深綠色和6條灰褐色的大色帶,再仔細觀察,還能隱約看到1條淡色脊線,從項部一直延伸至尾基部。
“起初以為這隻壁虎是因為趴在布滿青苔的岩石上才呈現綠色保護色,但我們在一株樹的棕色樹干上發現另一隻,同樣呈綠色,這才意識到這種壁虎本身就偏綠,進而懷疑這有可能是新物種。”自然保護地壁虎的發現者之一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陳凱崢說。
劉氏壁虎的頭部和背部呈灰棕色,身體背面至頸后部至薦椎部有6條或7條大的棕黑雙色橫帶,從上至下逐漸變小。背部中央有1條棕色條紋,自頸部延伸至尾基部。尾部基色為棕色,飾有6條不規則交替的白黑條紋,條紋邊緣為淡棕色波浪狀。劉氏壁虎與它的近緣種間的最大差異是其性成熟個體體形要小得多。“我們剛採集到劉氏壁虎的時候,一度認為可能是中國壁虎或海南壁虎的亞成體。然而,當我們發現同樣體形的雌性個體肚子裡有兩枚明顯趨於成熟的卵時,這才恍然大悟,好運或許會再次降臨!”周潤邦如是說。
海南島壁虎物種多樣性有可能被低估
“海南島壁虎物種的多樣性有可能被低估了,我們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系統性調查研究,來為這座熱帶島嶼的壁虎家族繪制真正完整的‘族譜’,也為后續的精准保護奠定科學基石。”自然保護地壁虎和劉氏壁虎的主要發現者周潤邦認為,目前,我省對壁虎屬物種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
周潤邦介紹,在早期研究中,由於大多數調查者並非專業的分類學家,他們普遍認為海南省的壁虎僅由中國壁虎和海南壁虎組成,忽視了該地區壁虎物種的潛在多樣性。但是科研工作者最近對北部灣地區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研究表明,北部灣沿岸的種群(包括中國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以及越南東部)代表不同的物種。而近期自然保護地壁虎和劉氏壁虎接連被發現,也証明了海南本土壁虎物種的潛在多樣性。
實際上,很多學者認為,海南島是包括壁虎、瞼虎等在內的爬行動物的基因庫。據不完全統計,海南島的爬行動物種類佔中國爬行動物物種總數的20%以上。近年來,科研工作者在海南發現了海南脆蛇蜥、周氏瞼虎、中華瞼虎、霸王嶺瞼虎、圓鼻巨蜥等許多珍稀爬行動物。
有科學研究認為,歷史上海南島曾與大陸相連,但后來與大陸分開形成獨立島嶼,很多與大陸兩棲爬行動物有親緣關系的物種獨立進化成新種。海南島兩棲爬行動物的珍稀性、特有性很高,與當地優良的生態環境和島嶼地理特征息息相關。
物種保護的基礎是保護其棲息地,而在物種棲息地中,自然保護地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正因如此,才有了第一個以“自然保護地”命名的壁虎屬物種。當前,海南正在積極做好自然保護地的管理保護工作,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為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更為寬廣的安全保護屏障。林業科研工作者在自然保護地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生態監測、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等。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調查的深入,海南島上的熱帶雨林裡,叢林灌木中、小溪岩石旁,將會有更多新發現。海南島的生物多樣性,遠未窮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