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亞市第二屆鹿城新鋒最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丨最美快遞員選樹候選人系列報道
林明居:280萬次“送達” 日派件量躍升十倍的七年快遞路

清晨7點30分,三亞天涯區同心家園六期兔喜快遞超市內,快遞員林明居已彎腰鑽進這片忙碌之地。剛從轉運車卸下的第一批包裹堆成了幾座小山,他手持掃描槍,對准包裹條形碼,“嘀”的一聲,入庫信息便在屏幕上跳動。彎腰、抱起、轉身,包裹被精准麻利地放進對應編號的貨架格口。這套看似簡單的動作,林明居日復一日地重復了整整七年。
七年間,經他手掃描、分揀、派送的包裹累計超280萬件,平均每天要處理近1100件。他所在的玉春社區兔喜快遞超市,也從七年前“一天處理一百多個包裹”的冷清模樣,蛻變為如今“一天吞吐量穩定超過一千三百件”的繁忙樞紐,默默見証著社區物流網絡的飛速發展。
高峰日處理2000件,風雨無阻保送達
“只要快遞到了分撥中心,分揀出來到了站點,我們就得想辦法送出去。”談及特殊天氣下的配送工作,林明居語氣平靜,毫無抱怨。
他對某次強台風過后的場景印象深刻。當時道路積水剛退,分撥中心積壓的快件便如開閘洪水般涌向各個站點。傍晚時分,驛站內包裹堆積如山,從地面一直摞到接近天花板,幾乎無處下腳。這場與包裹的“戰斗”,他和同事們一直堅持到深夜11點之后才結束。
在風雨中保障包裹安全,林明居有自己的訣竅:“用防水布裹緊點,裝車時箱子注意碼放,然后一件件送完。”
而在“雙十一”等業務高峰期,站點業務量達到頂峰。林明居回憶,最忙時他和兩三名同事一天要處理超過2000件快遞,從早上七點半忙到午夜是常態。午飯往往是匆匆扒幾口盒飯,有時剛拿起筷子,客戶的催件或查件電話就來了,飯盒只能再次被擱置一旁。
深夜善舉暖人心,停車守護20分鐘
去年一個尋常夜晚,將近10點,林明居送完最后一車快遞,騎著電動三輪車返回驛站。途經一條相對僻靜的輔路時,車燈光束掃過路邊,一個蜷縮的黑影映入眼帘。他放慢車速靠近,發現是一位老人倒臥在地,渾身散發著濃烈酒氣,一動不動。
林明居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將車停在老人前方幾米處,打開雙閃燈警示后方來車。他蹲下身輕聲呼喚老人,對方卻毫無反應。考慮到老人狀況不明,他不敢隨意挪動,迅速掏出手機撥打110報警,清晰報出具體地點和老人當時的狀態。之后,他守在老人旁邊,隔一會兒就試著叫一聲,觀察其呼吸是否平穩。大約二十多分鐘后,老人恢復意識並自行站立離開,林明居確認老人安全后才騎車離開。
七年成長伴變遷,日派件量躍升十倍
2017年底,林明居剛進入快遞行業時,整個站點一天的派件量僅一百多件,他個人負責的區域派件量更少。七年過去,隨著電商的蓬勃發展,包裹量激增,僅他所在的這個兔喜快遞超市,月均處理快遞量就穩定超過四萬件,日均超一千三百件。
面對近十倍的業務量增長,林明居坦言自己也在被推著不斷成長。“每天接觸的人形形色色,取件的、寄件的、問詢的、催件的,脾氣急的、性子慢的都有。處理得多了,慢慢就知道怎麼溝通更有效,怎麼解決問題更快。”因此,他的服務投訴率極低。
他的工作方法很直接:客戶一旦有疑問或不滿,立即響應。貨物顯示簽收但客戶沒收到?他馬上核查系統記錄和簽收底單照片。包裹破損?他立刻聯系發件方和公司理賠專員,主動告知客戶處理流程,絕不推諉。“第一時間弄清楚,第一時間給人家回話。”這是他常挂在嘴邊的話。
林明居還連續參加了兩屆三亞市郵政快遞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在賽場上,他所展示的,正是日常工作中早已重復千萬遍的動作:快速准確識別地址、高效規范打包易碎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分揀路線規劃。
驛站、街巷,林明居風雨無阻地穿梭其間,將一個個包裹遞到收件人手裡,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派送。(熊淑婷/文 實習生 王忠華 楊瑩/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