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 多項指標居海南省前列

人民網三亞8月14日電 (熊淑婷)8月14日,在“全國生態日”即將到來之際,三亞市召開了生態文明建設專題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作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前沿城市,三亞始終堅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綠色轉型等領域亮點紛呈,多項指標位居海南省前列。
污染防治攻堅成效顯著 生態質量持續領跑
2025年上半年,三亞市生態環境狀況等級為優,生態質量指數達75.14,自然生態系統覆蓋比例高、生物多樣性豐富。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6.1%﹔11個地表水斷面(點位)水質優良率、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各類水體達標率均為100%﹔三亞河分別入選生態環境部美麗河湖和水利部幸福河湖優秀案例,三亞灣、海棠灣入選國家級美麗海灣典型案例。
“無廢城市”建設成效突出,新增610家“無廢細胞”,涵蓋校園、商場、工廠、鄉村等多個領域,形成5個具有三亞特色的典型案例,其中《三亞市蜈支洲島“無廢景區”建設》短視頻入選“ ‘無廢城市’中國故事”短視頻優秀案例。
“六水共治”三年連優 治水模式成典范
自2022年全面啟動“六水共治”以來,三亞市構建起“1+8+8”工作機制,實現“廠網河湖庫海”“供排淨治”一體化綜合治理。經過三年攻堅,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等6項指標穩定保持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別較啟動前提升14.8及37.7個百分點,連續3年獲得海南省考核優秀。
在治水實踐中,三亞創新推出多項舉措。西水中調工程(一期)全線通水,中部水廠投入運行,率先在海南省實現城鄉+農墾居供水“同城、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100%﹔創建21條省級幸福河湖,三亞河成為海南省唯一入選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建設清單項目﹔持續鞏固節水型城市建設成效,海南省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連續11年獲得優秀等級。
生態修復多點突破 森林管護模式海南推廣
三亞市林業局堅持“三綠”並舉、“四庫”聯動,在生態修復領域取得顯著成效。通過對甘什嶺自然保護區高爾夫球場、南海佛學院進出公路山體等重要受損地實施針對性修復,使受損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投入近6億元實施海棠河、鐵爐港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清理外來物種,恢復本地紅樹林生態系統﹔完成34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總投資1.7億元,目前所有礦坑植被生態系統已全面穩定。
在森林資源管護方面,三亞市森林覆蓋率長期穩定在70.08%。建立220名護林員組成的網格化管理體系,實現對三亞市9.74萬公頃森林面積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管護﹔累計發放森林生態保護補償資金6.1億元,惠及29.22萬人次,讓保護森林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此外,三亞正積極推進國際濕地城市創建。三亞濕地資源約2.11萬公頃,佔比10.37%,其中三亞河擁有我國唯一在城市內河具備完整生態功能的紅樹林﹔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對全市1631株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落實管護責任,海棠灣免稅三期·太古裡項目原址保護2株見血封喉樹成為典型案例。
三亞市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三亞市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錨定全國一流生態環境質量目標,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全面推進美麗三亞建設,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深化和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不斷滿足市民游客對三亞生態環境的美好需求,在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生態一流、綠色低碳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體現三亞擔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