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海南:逐綠而行 向綠圖強

記者 周曉夢
2025年08月15日07:13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海南:逐綠而行 向綠圖強

近日,航拍儋州鬆濤水庫,水清岸綠,風景如畫。

特約記者 吳文生 攝

好消息+1。

自然資源部8月11日宣布,我國首批5個國家公園全部完成確權登記,都有了“產權証”。實際上,早在2022年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就在全國率先完成登簿。

國家綠色工廠+13。

今年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第9批綠色制造名單,該名單顯示,海南省新增13家國家綠色工廠。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計創建國家綠色工廠30家、綠色工業園區1個。

生態保護“加力”、綠色發展“加速”,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注腳。

在第三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回望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海南始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綠色轉型的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力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持之以恆:在更優生態環境中展現海南亮色

從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多年,王麗娜和同事們最近有了新“助手”。

近段時間,作為全國首個專為熱帶島嶼環境打造的全能型生態監測移動平台,“巴卡”生態智能機器狗在海南正式“上崗”,並執行完成多項生態監測任務。

“目前,‘巴卡’的工作足跡已廣泛遍布海南島內熱帶雨林生態系統、重點河湖岸帶以及海岸線等區域。”作為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水環境監測室專業技術人員,王麗娜對生態環境監測的數智化轉型感受深刻。

看得見的設備在升級,看不見的理念在轉變。

生態環境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建設生態環境世界一流的自由貿易港、打造美麗中國靚麗名片是海南肩負的特殊使命。

近年來,海南在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大棋局中積極作為,結合省情守底線、出亮點、作貢獻,做到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

破題、解題,加壓奮進,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上,海南保持力度持續開拓——

守住底線。這個底線是海南的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去年,我省在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這是我省連續第三年獲得優秀等次。

創新破題。近年來,我省制(修)訂生態文明領域地方性法規覆蓋多個細分領域,其中,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等多項立法實踐走在全國前列。

擔當作為。高質量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分領域推進美麗海南先行示范,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等“美麗系列”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向綠圖強。去年,全省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83.6%,“碳中和貸”“綠電綠証”等碳減排工具帶動碳減排量近200萬噸。

抓標志性工程。我省系統推進“2+N”標志性工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清潔能源島和新能源汽車、禁塑、裝配式建筑等標志性工程取得新的積極進展。

爭當“雙碳”工作優等生。近年來,我省實施一批藍碳先導性研究項目,進一步探索、挖掘、發揮好海南“碳庫”潛力,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展現海南亮色。

……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海南,不僅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上改革創新、先行先試,也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作出表率。

不斷突破: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無廢島”,這個看上去稍顯陌生的概念,正逐步滲透人們的生活。

“到2030年,4個地級市和昌江黎族自治縣按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要求推進,形成示范引領﹔其余市縣分類別、分領域梯次推進,形成‘無廢島’建設格局。”今年7月出台的《海南省深化推進“無廢島”建設工作方案(2025—2030年)》,為“無廢島”建設明確“時間表”和“任務單”。

遙遠的概念一步步被拉近。目前,我省明確要分梯次、分領域、分類別推進“無廢島”建設,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推動降碳減污協同增效。

啟動“無廢島”建設,意味著又一項標志性工程落地實施。近年來,海南聚焦優勢所能和國家所需,生成一批標志性工程,持續滾動打造,扎實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成效顯著,極瀕危物種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從2019年的4群30隻增長至7群42隻﹔

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超55%、位居全國前列,2024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成功舉辦﹔

首創全域“禁塑”制度體系,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率達80%。“禁塑”推動生物降解制品產銷再創新高,去年全省生物降解材料產業總產銷2.6萬噸、產值4.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9.8%、68.3%﹔

全省採用裝配式建造的新建建筑面積持續增加,去年裝配式建筑面積佔新建建筑比重超75%,“綠色”房子越來越多﹔

持續開展“六水共治”,去年193個省控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率96.9%,創近十年最優水平,主要污染治理指標均大幅提升或優於國家目標要求﹔

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減碳96.2%,正式進入近零碳運行階段﹔

此外,我省還啟動“無廢島”建設,推動中歐(保亭)綠色數字創新合作區、重點低碳園區等標志性工程落地實施……

各項標志性工程“進度”持續更新、“重頭戲”的落地,既發揮其牽引、示范作用,更為海南生態筑牢優勢。

點綠成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林下種菌菇、巡山護林……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新高峰村村民符文強手頭上的活,排得滿滿當當。在他看來,如今的日子“不砍山種地,也能越過越好。”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高峰村的生態搬遷,破解了“人進林退”的困局,走出一條“生態保護-移民安置-產業振興”的新路。

不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將“山水經”轉換為“致富經”,是對未來的最好描繪。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年來,我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優先的理念貫穿於發展的肌理之中不斷前行。

在產業項目落地上,我省充分運用“三線一單”成果,早期介入,精准識別優先保護單元,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的精細化管控要求,優化選址選線和空間布局,預防和解決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引領地區高質量發展。

在重點園區內,環保、節能、低碳是招商引資的“門檻”,也是園區建設與運營的“標配”。

在標志性工程中,清潔能源島和清潔能源汽車推廣、裝配式建筑等,既引領能源、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綠色發展轉型,也帶動風電裝備制造、裝配式建筑、全生物降解塑料等新興產業在海南從無到有、蓬勃發展,讓產業發展的底色更“綠”。

在“兩山”轉化上,我省完成五指山大葉茶碳足跡核算研究、碳標識生態價值提升方案,試點建立熱帶濱海城市GEP評價考核體系。赤田水庫跨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入選全國典型案例。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等多個大型活動實現碳中和。

綠色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長遠發展的“必修課”。

闊步前行,海南不斷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正著力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支撐自由貿易港建設。

(責編:蔣成柳、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