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推動海洋空間生態整體保護、系統修復,探索海洋生態價值實現路徑——

海南: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

記者 孫慧 通訊員 尹建軍 郭雲峰
2025年08月18日07:28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海南: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

這個暑假,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紅樹林潮汐親子營店主龍寧很忙,每天醒來就要查看潮汐表,與客人約趕海時間,安排好趕海工具,迎接一撥撥客人。“暑假是趕海旺季,我們一天接待量有300人至400人,帶著客人們到紅樹林或灘涂地去撿貝殼、抓螃蟹,拍照打卡。”

可在幾年前,龍寧還在為生計發愁:“那時候因為過度圍塘養殖,紅樹林沒有了,鳥兒飛走了,近海的海魚、螃蟹也少了,我們這些靠海吃飯的漁民收入也減少了。”

改變是從陵水縣實施海洋生態修復項目開始,清退養殖塘、補種紅樹林、貝類底播增殖放流、海草床提質……一系列的生態修復措施落實,讓新村、黎安兩個潟湖濕地重新煥發生機。當地漁民們開起民宿、漁家樂,到深海區養殖……海還是那片海,隻不過,“吃”海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這樣的變化,不止在陵水。在三亞、儋州、臨高等沿海市縣,相繼開展紅樹林生態修復、海岸線整治修復、沿海污染源整治等海洋生態修復項目,推動實現海洋空間生態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構建陸海統籌、人海和諧的海洋空間開發新格局。

退塘還林還濕

海岸線重現綠韻蔚藍

“小家伙們陸續回來或路過,儋州灣又要恢復熱鬧了!”8月11日早上,儋州灣護鳥隊隊長陳正平和隊員們扛著“長槍短炮”來到了儋州灣的灘涂地,開啟了每月一次的水鳥監測外業調查。青藏沙鸻、白鷺、鐵嘴沙鸻、栗樹鴨等鳥類陸續進入眼帘,讓他感到驚喜。

儋州灣是一處集淺海水域、河口水域、砂石海灘、鹽田等多樣生境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在幾年前,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影響,大面積的灘涂被侵佔用於魚塘養殖,隨之而來的養殖密度過高、養殖廢水和污泥直排入海等問題,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底棲動物及紅樹林木及越冬水鳥的生存空間。

儋州市以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為依托,組織實施儋州灣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開展有害生物防治、海岸灘涂棲息地恢復、退塘還林、海岸帶污染治理、智能生態監測系統及科普宣教館建設等六大修復工程,使得周邊約1.95萬畝的土地生態得到有效改善。

“截至2024年,儋州灣的紅樹林植物增加到22種,大型底棲動物的物種從17種增加到50種,淨增加33種。水鳥今年上半年記錄到有57種,這都說明儋州灣的生態環境在持續向好。”儋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自然保護地管理科科長麥平說,該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讓紅樹林、大型底棲生物及鳥類資源得到恢復,從而也帶動了當地的餐飲、旅游業態的興起,帶動當地居民就業。

紅樹林是守護海岸線的“衛士”。我省各地在實施海洋生態修復項目中,科學有序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整體改善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全面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在三亞市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一株曾瀕臨死亡的百年紅欖李在林業專家的呵護下重現生機,呈現出枯枝與綠葉參半的特別形態。科研團隊對該保護區的9株百年野生紅欖李實施挂牌監護,並通過種苗擴繁技術成功實現灘涂回歸種植2000余株。

拓展親海空間

保護與發展實現共贏

在陵水新村港,海面上密密麻麻的漁排木屋排成一片,漁船“突突”地穿梭在水道上,不少游客選擇居住在疍家民宿,或在漁排上釣魚,或乘坐漁船到十幾海裡外看海草床、養殖網箱。

“我們疍家漁排民宿開業時才有4間客房,現在已經有24間了。”“90”后疍家人郭玉光和其他漁民合作,一起擠出各自家裡的海域使用面積,率先建起漁排民宿,向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展示疍家人的原生態生活。

我省各地深入開展海洋生態修復工作,修復海岸線生態環境,有效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和海岸線生態減災能力,也為游客和當地群眾提供更多游覽休閑的親海空間,實現經濟與生態的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共贏。

在蜈支洲島上,該景區推出的“珊瑚寶寶”項目讓游客在潛水游玩的同時,參與珊瑚礁生態修復工作,深受游客們歡迎。“我們定期開展清理海洋垃圾,開展珊瑚修復、增殖放流以及投放人工魚礁等措施,大力修復近海海洋生態環境。”蜈支洲島旅游區海洋部負責人王豐國介紹,蜈支洲島海域的珊瑚礁生態修復功能持續改善,也帶動了潛水、海釣等休閑漁業項目興起。

在儋州海頭鎮老市村,曾經的養殖塘清退恢復為鹽田河生態濕地,村民們開始建設鹽池、過濾池、晒鹽平台等設施,推出古法制造的“老市鹽”有機農產品,為村庄帶來了生機。“每斤海鹽能賣到5元,鹽田每月產值能達到4萬斤,每個月產值20萬元。”老市村村民梁寶麗說,未來村庄還要推出鹽療、手工制鹽等體驗活動。

據悉,2018年至今,海南共有中央和省級資金累計投入26.397億元推動實施29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完成海岸帶修復152.33公裡,新營造和修復紅樹林1225.94公頃,新增修復珊瑚礁27.8公頃,全省自然岸線保有率持續保持全國最高水平。

(責編:蔣成柳、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