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五指山下“智囊團”:借智引才 破題攻堅的“張唐策”

枉源
2025年08月25日20:49 |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小字號

在海南中部蒼翠的群山環抱中,五指山市如同一顆生態明珠。然而,深處山區也意味著人才、技術與高端管理經驗的相對稀缺,這一難題也成為制約五指山發展的“緊箍咒”。如何破題?一支由省委組織部“點將”、精准派駐的“人才特派員”隊伍悄然進駐,化身山城發展的“外腦”與“尖兵”。他們如一股活水,注入五指山農投、城投等重點企業,激蕩起產業升級與項目攻堅的澎湃動能。

近日,人民網記者走近兩位特派員代表——五指山市農投集團副總經理張彪與城投集團副總工程師唐治斌,解碼這支“智囊團”的實踐密碼與山城答卷。

“茶香裡的科技經”:農投的“特派賦能鏈”

五指山農投集團副總經理張彪的辦公室裡,總飄著一縷淡淡的茶香。這香氣,連接著五指山紅茶的產業未來,也凝結著人才特派員帶來的科技力量。

“省委組織部這次選派,就是瞄准了市縣重點產業和企業發展的‘卡脖子’需求,”張彪開門見山,“對我們農投而言,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科技短板,就是最迫切的需求。”

作為海南生態核心區,五指山擁有發展高山農業的天然稟賦,但如何讓好山好水孕育出高效益的產業?科技特派員的到來,為這條轉型之路裝上了關鍵引擎。

張彪如數家珍地描繪了特派員構建的“三位一體”賦能鏈。

專家坐鎮,全鏈護航。“我們最缺的就是產業鏈高端智力。”張彪說。特派員主動牽線搭橋,成功引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生物所、香飲所兩名高級職稱專家擔任農投長期顧問。“從茶園土壤改良、病虫害綠色防控,到加工工藝優化、市場趨勢研判,專家團隊提供了貫穿‘種、加、銷’全鏈條的技術支持和決策參考。”過去憑經驗的茶農,如今有了科學種植手冊﹔曾經粗放加工的茶廠,引入了標准化流程,五指山紅茶的品質與品牌價值正穩步提升。

資源下沉,組團問診。特派員不滿足於“單兵作戰”,更善於撬動“大后方”。他們積極協調,組織熱科院成果轉化處、生物所、品資所、測試中心等多領域專家組成“智囊團”,深入農投的種植基地、加工車間現場“把脈問診”。“圍繞產品研發單一、技術升級乏力等痛點,專家們現場開方,針對性極強。”張彪提到,專家們的建議直接推動了新產品開發和工藝革新。更可貴的是,特派員還促成農投基地成為“田間課堂”,組織周邊市縣村干部前來學習朱頂紅、何首烏等特色種植技術,“示范效應迅速擴散,真正把技術種在了鄉土裡”。

項目孵化,人才造血。特派員深知,外力終需轉化為內生動力。他們積極爭取熱科院基本科研經費支持,促成多項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在五指山落地轉化,為產業持續注入“科技基因”。同時,眼光向內,從省農業農村廳爭取到寶貴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名額,重點提升農投中層骨干的管理與技術能力。“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本土‘領頭雁’,才是產業長遠發展的根基。”張彪強調。

科技特派員的“點石成金”,正在讓五指山的“綠葉”變成“金葉”。茶園更綠了,加工更精了,品牌更響了,農民的錢袋子也更鼓了。張彪展望:“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依托特派員這座‘橋’,在項目聯合攻關、核心技術突破上發力,為五指山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插上更硬的科技翅膀,讓鄉村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實!”

“工地上的定盤星”:城投的“特派攻堅術”

與飄著茶香的農投不同,五指山城投集團副總工程師唐治斌的戰場,是機器轟鳴的建設工地和亟待修復的土地。擁有十年工程領域經驗的他,作為人才特派員下沉城投,肩挑重任:毛道鄉水庫安置點基礎設施配套和市五中旁制革廠地塊土壤污染治理。

“基層一線,是檢驗能力的試金石,更是錘煉本領的‘練兵場’。”唐治斌坦言。對於五指山這樣的山區市,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和生態治理項目,最缺的就是兼具深厚專業功底和豐富實戰經驗的高端技術管理人才。

特派員的到來,恰恰補上了這塊關鍵短板。

專業定心,民生為要。在水庫安置點項目上,唐治斌作為代管單位現場負責人,負責項目“三控三管一協調”的全過程管控。“安全、質量、進度,一個都不能鬆。”他深知,水庫移民安置是重大民生工程,容不得半點閃失。特派員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標准,更是成熟的項目管理體系和風險預控能力。他組織各參建方有序推進,緊盯關鍵節點:“接下來三個月,必須完成前期手續和‘三通一平’,為后續主體施工掃清障礙,確保庫周道路、生產路等配套設施按期建成,讓搬遷群眾早日安居樂業。”

技術攻堅,守護淨土。相比已開工的安置點項目,唐治斌對尚未啟動的制革廠土壤污染治理項目傾注了更多審慎。“這關乎市五中師生的健康,是良心工程!”他強調,技術方案必須絕對安全可靠,經得起檢驗。“特派員的身份讓我能更超脫、更聚焦於技術本身,確保治理方案科學可行。進度要趕,但安全底線絕不能突破,要讓周邊居民和學生真正放心。”這份對技術的執著和對民生的敬畏,正是特派員帶來的寶貴品質。

經驗傳承,團隊筑基。唐治斌不僅自己沖鋒在前,更著眼長遠。他計劃在城投內部牽頭組建“技術攻堅小組”,針對項目建設中的共性難題進行攻關,形成可復制的解決方案。同時,他格外重視“傳幫帶”:“基層是年輕技術人員最好的成長沃土。”他利用現場巡查、案例復盤等機會,手把手指導剛畢業的技術員,將十年積累的規劃、施工、驗收經驗傾囊相授。“為城投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過硬技術團隊,是我作為特派員的另一項重要使命。”

在唐治斌看來,人才特派的價值遠不止於單個項目的成功:“它打破了人才流動的壁壘,讓省級的優質資源精准滴灌到基層最需要的領域,這是破解發展瓶頸、推動區域協調共富的一招‘活棋’。”

智匯山城,未來可期

張彪在茶產業鏈上的“科技繡花”,唐治斌在工程項目中的“精工細作”,是五指山下“人才特派員”智囊團發揮效能的生動縮影。他們從省市機關、科研院所、駐瓊單位中走來,帶著專業的知識、前沿的理念和豐富的資源,精准嵌入五指山發展的關鍵環節。

他們的實踐揭示了一個清晰路徑:“人才特派”絕非簡單的人力輸入,而是構建了一套“需求精准對接-資源高效整合-項目深度嵌入-本土能力提升”的閉環賦能體系。它有效彌合了基層高端人才不足的鴻溝,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更在實戰中為當地培育了一批“土專家”和業務骨干,實現了“輸血”與“造血”的有機統一。

雲霧繚繞的五指山,正因這支充滿智慧與活力的“智囊團”而煥發新的生機。

茶園裡,科技的因子在綠葉間流淌﹔工地上,專業的力量在夯實發展的基石。人才特派員的實踐,為這座生態山城蹚出了一條“借智登高、破題攻堅”的特色發展之路。隨著機制的深化完善,這支活躍在青山綠水間的“智囊團”,必將為五指山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加強勁、持久的人才動能,奏響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更強音。

(責編:蔣成柳、席秀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