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亞市第二屆鹿城新鋒最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丨最美外賣騎士選樹候選人系列報道
林武:4年騎行30萬公裡零投訴 98%准時率成“流動坐標”

烈日下苦候失主四十分鐘,惡語中輾轉送達救命藥,綠化帶裡俯身拾撿煙頭……三亞京東秒送騎手林武4年騎行近30萬公裡,以98%配送准時率、零投訴的服務紀錄成為“流動坐標”。
四十分鐘的等待:烈日下的“拾金不昧”
商品街廣場旁的樹蔭下,林武配送電動車停放,車筐裡整齊碼放著待送的餐食與包裹,他手中托著一部智能手機——這是他十分鐘前在配送途中撿到的。
“叮鈴鈴……”手機鈴聲突然響起,林武立刻按下接聽鍵:“您好,您的手機我撿到了,現在在商品街廣場等您,您別著急,路上注意安全。”挂斷電話,他的配送APP不斷彈出新訂單提醒,屏幕上“即將超時”的提示閃爍不停,但林武沒有絲毫猶豫,重新戴上安全帽站在原地等候。
四十分鐘后,失主匆匆趕來,看到手機完好無損,當即從錢包裡抽出兩百元現金遞向林武,卻被他笑著擺手拒絕。“這是我應該做的,您快看看手機裡的東西少沒少。”林武一邊說著,一邊跨上電動車,“我還有好幾單餐要送,得趕緊走,別讓客人等急了。”話音未落,電動車已匯入車流。
這樣的場景,在林武4年騎手生涯中並非個例。從幫獨居老人代買生活用品,到冒雨將高考准考証送到考生手中,他總說:“配送的是訂單,承載的是信任,不能辜負這份托付。”
自2021年加入京東秒送以來,林武駛過三亞的迎賓路、商品街、河東河西等繁華區域,累計行程近30萬公裡,每天200公裡的飛馳,讓他成為這座旅游城市裡一道堅韌的“流動風景線”。
急藥與惡語中的堅守:一單背后的“將心比心”
“看到路線堵、訂單多,我就不敢多接單,寧願少賺點,也不能耽誤客人的事。”在林武的配送准則裡,“准時”不僅是平台要求,更是刻在骨子裡的信條。在他負責的配送區域,日均40單的工作量下,98%的准時率始終保持,這背后藏著一段讓他難忘的經歷。
去年,林武接到一單送往小區的藥品訂單。抵達小區門口時,他才得知外來人員嚴禁入內,只能聯系客戶到門口取藥。電話那頭,客戶因病情反復情緒格外焦躁,語氣中滿是不耐煩。
盡管無端承受著惡語相向,林武卻沒有絲毫抱怨。他一邊耐心安撫客戶情緒,一邊在保安崗亭反復溝通,說明藥品對客戶的重要性。近二十分鐘的周旋后,保安終於同意讓他將藥品放在客戶家門口的指定區域。林武仔細核對藥品名稱、劑量,確認無誤后放在門口,才放心離開。
“那天訂單沒超時,但我更怕耽誤人家用藥。”林武回憶道,也是從那時起,他更加明白“准時”背后的意義——有時是病人的希望,有時是家人的期待。此后,遇到有送藥、送母嬰用品等緊急需求的訂單,他總會提前規劃路線,必要時繞路優先送達﹔面對催單的客戶,他也會逐一向對方解釋配送順序,用真誠化解誤會。4年來,憑借這份“將心比心”,林武創下了“零投訴”的紀錄。
從送餐到掃街:把街道當成“第二個家”
脫下紅色工裝,林武依然在傳遞溫暖。今年以來,他已兩次主動報名參加外賣騎手協會組織的社區公益活動,從清掃街道到搬運物資,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天天在路上跑,看著街道干淨、大家方便,我也開心。”林武的話簡單卻真誠。如今,三亞旅游旺季來臨,京東秒送訂單量持續增長,他仍在完成配送工作之余,持續以公益行動守護著“第二個家”,讓溫暖在街巷間不斷傳遞。(熊淑婷/文 實習生王忠華 楊瑩/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