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先行先試豐富業態,積累經驗助力封關運作

儋州洋浦:政策“試驗田”首單效應凸顯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夢曉
2025年08月29日08:11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儋州洋浦:政策“試驗田”首單效應凸顯

  在洋浦保稅港區內,企業生產線高速運轉,碼頭集裝箱裝卸繁忙,一系列全國“首單、首票、首個”業務在此落地,這裡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壓力測試的最前沿——

  8月26日,由江南大學與海南澳斯卡國際糧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澳斯卡糧油)共建的營養食用油創新研究中心在洋浦保稅港區揭牌,成為洋浦保稅港區首個創新研發中心﹔8月27日,新加坡籍船舶“桉樹”輪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調取船舶電子証書數據,在洋浦海事局順利完成進口岸手續辦理,這是海南省內首次有國際航行船舶通過調取電子証書數據完成進口岸申報……

  自海南自貿港建設以來,洋浦堅決扛起省委、省政府賦予的“政策先行先試和封關運作壓力測試先導示范區”重要使命,堅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高質量發展,推動多項獨有和先行先試政策落地見效,創下了多個全國“首單”“首批”,積累了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

  先行先試,豐富儋洋經濟圈業態發展

  8月初,由洋浦經濟開發區企業米爾普羅(海南)船艇科技有限公司空運進口的高端救援艇座椅維修完成后順利通關放行,再通過空運出口,標志著洋浦“兩頭在外”保稅維修政策擴區首單業務全閉環落地。

  “兩頭在外”是指企業將供應鏈的 原材料採購端 和 產品銷售端 均布局在外部市場。米爾普羅(海南)船艇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曉芳介紹,當時公司從境外通過空運進口了一批貨值約20萬港幣的高端救援艇座椅,在位於洋浦的佐迪亞克儀龍工廠內完成了維修服務,而后再通過海口美蘭機場空運出口至境外客戶。

  “我們通過這次‘兩頭在外’保稅維修業務,積累了怎麼打通政策和通關全流程的實踐經驗,未來計劃以保稅維修業務模式,承接拓展集團公司在亞太地區所銷售船艇的年度大修及維修任務,並全力爭取在洋浦設立船艇亞太維修中心。”張曉芳說。

  “這有助於儋州洋浦以保稅維修政策擴區落地為契機,積累監管和服務經驗,培育豐富新興業態,助力儋州洋浦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洋浦保稅港區發展局制度創新組中級雇員李東映介紹,目前,擬開展電子產品、機電產品等更多品類保稅維修的企業也在抓緊落地相關業務。

  當前,儋州洋浦的“首單”實踐已呈現常態化趨勢,這些先行先試的成果成功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推動了區域經濟結構向多元化、高端化邁進。基於整體產業布局的需要,儋州洋浦在石化新材料、新能源、數字經濟、生物醫藥、低空經濟、健康食品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賽道上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形成了顯著集聚效應。

  釋放紅利,為封關運作積累實踐經驗

  儋洋經濟圈通過一系列突破性的“首”字實踐,不僅強化了區域發展的核心優勢,更深入驗証了自貿港政策的可行性,為封關運作積累了系統且可復制的實踐經驗。

  今年5月,在海口海關所屬洋浦海關監管下,京博(海南)新材料有限公司首票貨值4.8萬元的進口機電產品順利通關放行。在這筆業務中,成功實現了簡化機電產品進口許可管理與“零關稅”自用生產設備兩項政策疊加運用,即企業不再需要向有關部門申請進口許可証件,即可向海關進行報關。同時,免征進口環節相關稅收,降低了企業的進口成本。

  通關便利化,是檢驗海南自貿港政策壓力測試的核心標尺之一。而政策的擴區試點,則是先行先試的關鍵延伸。“洋浦海關持續深化政策擴區試點工作,全力推進高水平開放壓力測試工作,通過循序漸進的改革路徑,既保証政策落地的穩定性,又最大限度釋放了制度創新的‘乘數效應’。”洋浦海關綜合業務處工作人員符貞坤表示。

  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政策是海南自貿港最核心的稅收政策之一,2021年7月8日首單在洋浦保稅港區落地實施,后逐步擴大至海南島內的其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以及13個重點園區。2024年,這一政策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到海南島全島,適用企業不再局限於海關高級認証企業,審核權限由國家部委下放海南省。今年2月,加工增值政策從“試驗點”到“試驗田”案例入選海南自由貿易港第十九批制度集成創新案例,已成為促進海南自貿港產業發展的一張名片。

  可以看到,隨著海南封關的腳步日益臨近,洋浦保稅港區這一“壓力測試場”已碩果累累,越來越多自貿港政策在儋州洋浦實現從“首單”到“多單”、從“一家企業”到“一個行業”的轉變。

  接下來,儋州洋浦將繼續深化制度集成創新,拓展應用場景,培育新興業態,為海南自貿港的封關運作及未來發展貢獻行之有效的“儋洋模式”與“儋洋經驗”。

(責編:劉楊、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