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海南要做好“兩個連接” 打造外資投資寶地

開欄的話:經黨中央批准,海南自由貿易港全島封關運作將於2025年12月18日正式啟動。《自貿港“大家”談》大型訪談節目第三期,對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丨海南發展一定要跟大灣區連在一起丨
記者:海南自貿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同為國家戰略,全島封關之后,雙方如何更好實現聯動發展?
鄭永年:用聯動這個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國家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怎麼構建呢?就是要聯動。海南的發展一定要跟粵港澳大灣區連在一起。因為大灣區本身在中國的經濟版圖裡面,已經是比較特殊的。那麼,海南作為自由貿易港,更具特殊性。所以,下一步,大灣區可以借助海南作為自由貿易港的一攬子政策來發展。同時,海南也可以利用自己這一攬子的比較優勢,跟大灣區的社會經濟活動聯系起來。我們要客觀地看待海南,海南不能說是一個經濟大省,但是自由貿易需要流量,這個流量怎麼來呢?跟大灣區是分不開的。大灣區需要很多的出口,無論是貨物貿易、規則規制,還是人才等,讓更多的流量跟海南對接起來,對彼此都是雙贏的。
記者:可以在哪些重點領域發力,來提高這個流量?
鄭永年:深圳,實際上,作為制造業中心、科創中心,好多東西需要轉化,到什麼地方去轉化呢?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非常先進。舉例來說,十多年來全世界20%多的創新藥,都是中國的企業在做。但是,創新藥要落地,就要很多改革。那麼,海南作為自由貿易港,已經有這個政策了,可以精准地對接,將類似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在海南落地。
丨加快實現綜合性、一攬子改革丨
記者:海南是正在建設的自貿港,而香港是比較成熟的自貿港,未來如何推動瓊港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鄭永年:海南發展的方向,跟香港的發展是完全相向而行的。香港作為一個自由貿易港,規則規制非常好。那麼,完全可以把香港跟海南對接起來,這非常重要。海南這些年其實已經做了不少。封關運作前后應當有個不同,封關之后,要真正做到“塊塊”的改革,就是實現海南綜合性、一攬子的改革。如果海南能適應“香港+”這個模式,就能加快發展的進程,盡快興旺發達起來。
規則規制已經有了,如WTO、RCEP、CPTPP等。需要真正把海南看成一個“塊塊”,而不是說“條條”。那麼,海南成功的話,它不僅是自己發展,還會擴散輻射到中國其他地方。高標准的規則規制已經有了,還是需要繼續對接,那誰來對接呢?封關以后的海南,就是第一個抓手。
記者:那具體來看,瓊港在哪些領域可更好地互補?
鄭永年:香港跟海南互動,還是要把香港的一些規則規制學過來。制造業可以搬,服務業不可以搬,服務業的核心就是規則規制,所以,海南要學習香港各個方面的規則規制來發展服務業,這一點很重要。規則規制不可以搬動,但是可以學習。
記者:在專業人才的培養、交流合作方面,會有哪些探索和實踐?
鄭永年:海南自貿港的政策是非常好的,國家從來沒有給另一個地方那麼好的人才政策,境外高校可以在海南自貿港獨立辦學。海南如何利用好這些政策是關鍵。我上次碰到一個德國人在上海,他說他們去辦了。
記者: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
鄭永年:對,這個挺好。海南應當多設一些應用型大學,因為隻有應用型的大學才能把一些基礎科研轉化成為具體的經濟活動、具體的產業。那麼,這一塊跟香港是互補性很強的,香港的基礎科研強大,把香港的基礎科研放到海南來轉換,這裡就涉及到人才的問題,海南可以往這方面去思考。
丨做好“兩個連接” 讓企業有利可圖丨
記者:海南全球自貿區(港)伙伴增至40個,新加坡就是其中之一,未來雙方如何更好地合作發展?
鄭永年:海南背靠內地、面向世界。海南能不能把新加坡的規則規制用過來,作為中國企業出海的第一站呢?我覺得完全可以考慮,這個量不小。其實,如果看比較優勢的話,海南經濟發展背靠內地這一塊,是新加坡所不能比擬的。自貿區(港)伙伴各有各的優勢,尤其在經貿方面,一定要雙贏、多贏,而不是惡性競爭。
記者:有人認為,投資海南就是投資未來,海南在吸引利用外資方面,需要做哪些努力?
鄭永年:做外資的話,說白了,就看能不能賺錢。一方面,要跟中國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關聯起來﹔另一方面,要跟東盟,乃至世界關聯起來,這樣外資就會覺得海南是寶地。跟中國內地那麼大的市場連接起來,跟東盟十國連接起來,通過“兩個連接”,讓企業覺得有利可圖,能賺錢就來。
去新加坡、去香港、去海南,外資的考慮都是一樣的。企業都是用腳投票的,看哪個成本低、哪個質量好、哪個便利,它就去哪裡。那麼,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會更加便利化,但是我覺得還是要做好“塊塊”的改革,這更有利於形成友好的營商環境,吸引國際資本,讓海南成為連接中國跟國際的交匯點。
(文字整理/張成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