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海油:深耕海南熱土三十載 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人民網記者 毛雷 孟凡盛
2025年09月01日09:20 |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小字號

三十載春秋,中國海油在海南熱土上鐫刻下央企擔當的深刻印記。

從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校舍重建到五指山深處光伏電站的熠熠生輝,從“保亭柒鮮”品牌讓山貨出山到“雛鳳”助學計劃托起千名女孩的求學夢,中國海油累計投入超2.9億元,以教育為基、產業為翼、生態為魂,在海南中南部山區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這場跨越三十年的幫扶接力,正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書寫著央企與地方共謀發展的時代答卷。

教育幫扶 從校舍重建到精神重塑的育人之路

“閩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后要回來五指山當一名老師,回饋社會。”性格略微腼腆的黃梓玥,說這句話的時候,卻格外堅定。

黃梓玥是中國海油“雛鳳”基金的受益者之一。

中國海油在定點幫扶五指山市下鄉鎮中學調研時了解到,當時五指山市66%的初三女生畢業后外出打工,因文化素質低、工資待遇低影響到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為了讓女孩們繼續接受再教育,2007年6月8日,中國海油五指山市“雛鳳”助學協會正式。

助學金分春、秋兩季進行發放,每人每學期1000元,當年應屆大專以上的學生可一次性獲得3000—5000元不等的助學金。

“這筆錢對我來說,意義非凡。”黃梓玥說,中國海油的幫扶,讓她感覺到猶如在雨夜中艱難前行,突然有人遞把傘的那般感動和溫暖。

截至目前,五指山已發放“雛鳳”助學金93人次21.9萬元。據統計,雛鳳助學項目開始以來,共資助1544人次124.0779萬元,讓許多山裡的女孩圓了“上學夢”。  

在海南保亭,教育幫扶依舊是中國海油投入的重點。

“用‘重建民族中學’來形容中國海油的幫扶,一點都不過分。”海南保亭民族中學校長徐秉軍說,從一個眼看要倒閉的學校,到如今可以努力去爭取省級示范校的規模和提升辦學水平,保亭民族中學“蝶變”的背后,是中國海油的不懈支持。

海南保亭民族中學面貌煥然一新。 人民網記者 孟凡盛攝

海南保亭民族中學面貌煥然一新。 人民網記者 孟凡盛攝

一張泛黃的照片與新校園全景圖形成強烈對比:2000年初的校舍僅是幾排低矮平房,操場雜草叢生﹔而今佔地120畝的新校區裡,智慧教室的電子屏正閃爍著知識之光,全縣最大的校園圖書館藏書量突破10萬冊。這座由中國海油援建的學校,見証了央企幫扶從"輸血"到"造血"的深刻轉變。

“30年來中國海油共投入6400余萬元助力保亭教育發展,幫助4所學校建設12棟校舍,擴充了930個高中學位,受益師生15.3萬人次。”中國海油鄉村振興挂職干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副縣長楊濤說,經過一系列努力,保亭初中升高中比例由原來的38%提高如今超過50%。

品牌賦能 讓綠水青山“含金量”更高

“丹紅保亭,果‘燃’精彩,大家可以看看我們這嬌艷欲滴的紅毛丹,覺得不錯就可以直接下單,我們馬上安排發貨!”如果不是有字幕提醒,不少網友很難想象,這個面對鏡頭侃侃而談的“主播”,是副縣長楊濤。

副縣長親自“下場”當主播,有沒有啥顧慮?

“其實主要還是因為我們保亭的東西好,我才有開直播的底氣。”楊濤笑著說,自己也算是為保亭鄉村振興出一份力。

樓上的直播間副縣長親自推介,樓下的工人們,已經開始在打包發貨了。

中國海油鄉村振興挂職干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副縣長楊濤(左)在直播中推介優質特色農產品。人民網記者 毛雷攝

中國海油鄉村振興挂職干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副縣長楊濤(左)在直播中推介優質特色農產品。人民網記者 毛雷攝

“紅毛丹、山竹,還有我們保亭的‘國產榴蓮’,這些都是發往北上廣的,大家反響很好,很多都是回頭客。”保亭電子商務協會會長、海南七仙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海漫一邊指揮工人打包,一邊向記者推介起保亭水果。

地處北緯18°、森林覆蓋率高達84.89%……綠色生態是保亭熱帶特色農產品最大的品牌。

如何踐行“兩山”理念,深挖綠色產業效益?保亭給出的答案是,打造“保亭柒鮮”公用品牌,讓保亭的綠水青山“含金量”更高。

2021年7月,“保亭柒鮮”公用品牌正式上線。目前,以“保亭柒鮮”公用品牌為核心,保亭逐步完善和建設了7大特色單一產業型子公用品牌,每個子公用品牌下重點發展3個龍頭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通過資源共享、抱團發展帶動全縣N個企業、合作社和農民共同發展,提高縣域經濟內生發展動力。

“公共品牌的打造,並不只是注冊個商標這麼簡單,整個背后的邏輯是推動農業標准化建設,積極引導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楊濤說。

“品牌效應很明顯,我們7月份紅毛丹出貨量高峰的時候每天大概1000件,關鍵是價格也好很多。”宋海漫說,目前保亭紅毛丹已擴種至5.1萬畝,年產值5.8億元,規模效應不斷凸顯,“農民種植積極性空前高漲”。

數據顯示,2024年保亭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62元,同比增長7.3%,增幅在全省排名前列。

“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暖”的綠色高效農業和精品農業發展模式正在保亭逐步形成。

因地制宜 “茶山”也能變“金山”

“不好意思,我現在忙著帶團,稍后給您回電話。”接到記者的採訪邀約電話,鐘斐秋“婉拒”了。

鐘斐秋是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新村村民,在當地,她是“忙人”,也是“名人”。

忙是因為經常要“帶團”,出名是因為她是當地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水滿鄉地處五指山腳下,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森林覆蓋率達89.13%,是名副其實的生態核心區。這裡緯度低、海拔高,擁有熱帶雨林,單純依靠傳統產業,村民收入難以提高。

不能讓老百姓捧著“金飯碗”討飯吃。

近年來,水滿鄉致力於發展茶產業、旅游業,推動茶旅融合發展,讓村民們既能在這片好山好水裡端穩“茶葉飯”,又能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鐘斐秋就是吃“旅游飯”的帶頭人。

鐘斐秋(左四)帶領研學團隊採茶。受訪者供圖

鐘斐秋(左四)帶領研學團隊採茶。受訪者供圖

2021年,鐘斐秋注冊了祥藍迷(苗語“真愛你”音譯)茶坊。“主要是表示對鄉村振興幫扶的感恩。”鐘斐秋說,在新村定點幫扶單位中國海油和五指山市政府的支持下,新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圍繞茶山的旅游棧道也建了起來,發展茶旅融合產業的條件已經具備。

“我們現在跟十個脫貧戶簽約,帶游客到他們的茶園採茶、制茶、品茶,還收購他們的茶青,大家現在積極性都很高。”鐘斐秋說,今年暑期,旅游團加上調研團,自己已經接了十多個了。

靠山吃山,靠茶吃茶。為了吸引、留住游客,水滿鄉精心設計鄉村旅游路線,將轄區內景區串聯成線,打造集觀光採摘、科普研學於一體的茶旅融合生態農業基地,讓游客沉浸式體驗生態游、鄉村游、民俗游。游客多了,村民們就在家門口賣起茶葉、開起農家樂,日子越過越紅火。2024年,全鄉累計接待游客約5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4000余萬元。

同年,五指山全市茶葉種植面積已達到1.79萬畝,較2022年增長80.8%,產量516.8噸,同比增長62%﹔擁有合作社等茶業經營主體92家,產業發展一片繁榮。

中國海油鄉村振興挂職干部、五指山市副市長縣長李曉濤(中)參加消費幫扶活動的照片,推廣五指山紅茶。受訪者供圖

中國海油鄉村振興挂職干部、五指山市副市長李曉濤(中)參加消費幫扶活動的照片,推廣五指山紅茶。受訪者供圖

“因地制宜,‘茶山’也能變‘金山’。”中國海油鄉村振興挂職干部、五指山市副市長李曉濤說。

三十年幫扶路,中國海油在海南熱土上播撒的種子已長成參天大樹。當"輸血式"幫扶升級為"造血式"振興,中國海油正以實際行動詮釋:真正的幫扶,是讓教育點亮希望,讓產業激活內生動力,讓綠水青山成為永恆的金山銀山。

這場跨越三十年的接力,不會因時間流逝而停歇——正如五指山間永不褪色的綠色,中國海油的幫扶初心,將在海南自貿港建設中綻放更璀璨的光芒。

(責編:蔣成柳、席秀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