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飛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借自貿港東風,實現從零到“小巨人”的跨越成長
這家無人機企業在海南“越飛越高”

近日,在海南飛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研究產品改進方案。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琛 攝
開欄的話
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將於2025年12月18日正式啟動。在這一重大歷史節點日益臨近之際,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將重磅推出《投資自貿港》欄目,走進一批有實力、有口碑、有代表性的企業一線,以探營者的親身體驗和真實視角,以視頻和文字報道的形式,生動呈現企業在自貿港的運營亮點、投資價值與發展規劃。
我們將聚焦政策紅利釋放、產業集聚加速、人才引進落地等熱點,透過企業故事和“人”的成長,真實記錄這片熱土正在發生的變化。9月1日起,讓我們一同走進《投資自貿港》,感受澎湃新潮的創業氛圍,見証海南自貿港邁向更高水平開放的新篇章!
安防巡檢的無人機、海洋監測的無人船、深海探勘的水下機器人……近日,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走進海南飛行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行者科技)展廳,“硬核裝備”陳列其中,數款無人機大小不一、功能各異,卻同樣令人眼前一亮。
這些可不是普通的無人機,它們全都搭載了“智慧大腦”,會學習,能思考,甚至可以自己做決策,如今正廣泛應用於自然資源調查、能源、應急、電力、交通等諸多場景。
“你看這架flyer-qx350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是我們的一款‘拳頭產品’。”介紹起這些產品,海南飛行者科技創始人兼總經理翁澤龍如數家珍。“它兼具高強度與輕量化設計,適合長航時、大載重任務,不管是測繪地圖、監測環境,甚至送快遞,它都在行。而旁邊這台深海勘探水下機器人能輕鬆下潛450米以上,支持精准定位與自主控制,不久前剛榮獲了2025法國設計獎產品設計類金獎。”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多維感知決策一體化無人機系統,利用定位、視覺、避障傳感器等融合技術,彌補了在衛星信號丟失或因障礙物遮擋致信號減弱等復雜場景下,無法精准控制無人機起降、定位、避障和控制的技術短板。
“既能上天、又能入海,這些設備可以實現協同運行嗎?”面對記者提問,翁澤龍信心十足。“當然可以。通過我們開發的空海跨域協同控制系統,無人機、無人船與水下潛航器已經實現‘三端聯動’,構建‘空—海—潛’全域數據的實時互通與智能指揮閉環。”
作為一家海南本土企業,飛行者科技創立於2016年,主營業務為無人機、深海潛航器和無人船的研發與制造及行業應用、空間信息數字化等,以聚焦解決各類實際應用場景中的痛點而廣受市場認可。
這家從海南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初創時隻有幾個人,第一架產品是東拼西湊出的3萬元工業無人機。而如今,他們靠著自主研發創新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累計承擔了9項國家級示范科研項目,參與了2項國家標准的制定,還獲評為海南省無人智控工業設計中心。
飛行者科技飛速成長,靠的是什麼核心競爭力?“我們提供的不只是無人機,而是以定制化設備為基石,提供‘硬件+數據服務’一站式解決方案。”在翁澤龍看來,無人機產業競爭的焦點已經從“制造”轉移到真正貼合場景的“智能服務”。
以創新突圍的飛行者科技,選擇海南扎根並非偶然。“作為海洋大省,海南蘊藏著豐富的海洋資源與業務需求,深海潛航器在這裡大有用武之地,可廣泛應用於海域探測、水下科研、船舶檢修等場景,市場前景廣闊。”翁澤龍說。
與此同時,海南自貿港的政策優勢,也為低空經濟與海洋科技企業提供了寶貴試驗場。“向海圖強”“向天圖強”“向數圖強”,海南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也讓飛行者科技進一步找准發力點。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目前,公司已組建起一支結構合理、層次豐富的人才團隊,其中包括海南省高層次人才(C類3人、D類2人、E類5人)以及南海系列“南海英才”2人。“很多選擇加入我們的伙伴,正是看中了海南在低空與海洋經濟領域的巨大前景,這裡不僅是熱土,更是技術人員實現價值的舞台。”翁澤龍說。
自貿港的政策紅利,也正在實實在在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動力。他舉例道:“我們剛引進了一台47萬元的高性能3D打印機,通過‘零關稅’政策節省了6萬元稅款,直接減輕了成本負擔。”此外,自貿港對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稅實際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免征,這讓企業在引才、留才方面更具競爭力,“人才優勢正在不斷轉化為我們的技術優勢。”
隨著海南全島封關運作的臨近,翁澤龍充滿期待:“封關以后,跨境物流、國際業務往來都會更加高效便捷,為我們拓展海外市場、開展國際技術服務提供極大便利。”他希望,飛行者科技能乘著自貿港的東風,真正實現“越飛越高、越飛越遠”的願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