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芯片下鄉,數字賦能:中國電子精准幫扶重塑臨高鄉村面貌

枉源 符武平
2025年09月01日11:33 |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小字號

一片片稻田裡藏著傳感器,一座座村庄變身為研學基地,一間間實驗室裡誕生著人工智能作品,中國電子以科技力量悄然改變著海南省臨高縣的發展軌跡……

儲備糧項目實施,助力鄉村振興。受訪者供圖

儲備糧項目實施,助力鄉村振興。受訪者供圖

“最大的變化就是公路既通達又寬敞,給村民帶來了很多方便。”在臨高縣東英鎮黎安村,陳學偉站在耕讀山房前欣喜地告訴記者。他親眼見証了村庄從“典型空心村”到如今游客絡繹不絕的蛻變。

黎安村的變化只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子”)幫扶臨高縣的一個縮影。2013年以來,這家以網信事業為核心主業的中央企業,將自身的數字技術與臨高縣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半導體進村:耕讀山房裡的科技火種

黎安村的耕讀山房項目頗具特色。

村集體整合農戶閑置土地、房屋等資源進行統一辦証確權,將鄉村資源變為固定資產,再以村集體名義將資源和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入股。

項目採取了村集體負責前期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社會資本負責日常運營、管理、營銷的方式,降低企業投入成本,避免重投資、輕運營的問題。

2022年,耕讀山房打造了農旅融合的研學基地,將農事體驗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創始人陳江豪表示:“在做青少年研學的時候,為了吸引更多小孩過來,也讓村裡或農村的孩子能認識到一些高科技,能走出去、能引進來的這樣一個理念。”

中國電子贊助建立的海南省第一所半導體科普研學基地的多媒體教室。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中國電子贊助建立的海南省第一所半導體科普研學基地的多媒體教室。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中國電子為此贊助建立了海南省第一所半導體科普研學基地。“在半導體領域當中,我們是唯一一個在村裡就能讓城鎮和鄉村小朋友了解到手機芯片是怎麼做的,從一粒沙子到芯片的整個過程。”陳江豪介紹。

半導體科普研學基地裡的先進科技設備。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半導體科普研學基地裡的先進科技設備。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這種科普教育不僅讓鄉鎮的小孩接觸高科技,也吸引省裡的小孩來到村裡,既開拓視野,也看到農村擁有的高大上資源,促進青少年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雙驅動教育理念。

數字種糧:金糧農業的智能化轉型

臨高金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萬娟介紹了另一種變化。

金糧公司承接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振興鄉村產業的使命,通過創建本地化收儲的儲備糧產業發展新模式,實現了從水稻種植3800畝到14000畝的跨越。

糧食豐收讓農民切切實實獲得了收益。受訪者供圖

糧食豐收讓農民切切實實獲得了收益。受訪者供圖

“儲備糧項目的實施,讓農民切切實實獲得了收益,極大地調動了農戶種糧的積極性和耕地畝產量,解決農民務工次數達20000余次,讓農戶直接受益335萬元。”杜萬娟說。

在中國電子的助力支持下,公司分兩期建設完成了“臨高縣儲備糧種收數字化平台大數據調度指揮中心”,構建了“生產監測-精准調控-智慧決策”一體化平台。

該平台集成“數據中台+AI算法+可視化指揮”功能,生成種植建議、災害預警,應急應防響應等決策指令,實現全省縣域糧種供需精准匹配。

科技種糧,實現臨高縣域種糧供需精准匹配。受訪者供圖

科技種糧,實現臨高縣域種糧供需精准匹配。受訪者供圖

目前,平台已覆蓋臨高縣12個基地的監測數據採集,28套數字化土壤環境監測、氣象數據、病虫害預警等9類指標的實時採集與傳輸。實現數字化種養監測面積1.15萬畝,數據准確率達90%以上﹔實現農機智能調度,已接入農機設備41台,作業跟蹤監測數據及傳輸准確率達99%。

心理與科技:校園裡的雙重關懷

在西南大學臨高實驗中學,中國電子的幫扶呈現出另一種形態。

學校心理健康活動室建設於行政樓二樓,裡邊包含三個小房間與一個大房間,每個小房間面積為10平方米,一個大房間面積為40平方米。

心理健康活動室裡,學生和老師一起開啟游戲互動。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心理健康活動室裡,學生和老師一起開啟游戲互動。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心理咨詢室教師楊馥蘭介紹:“我們心理咨詢室於2024年上半年開始建成並投入使用,已經接待了2000多位學生。”心理咨詢室配有閱讀區、老師辦公區、心理宣泄室以及沙盤室,引進了很多新科技儀器,幫助學生通過自我宣泄和自主管理做好心理建設。

一名學生告訴記者:“我剛玩了跑酷還有騎車,玩完這兩項我覺得有點累但是我很開心我很快樂。在這裡我可以讀很多書,還可以跟同伴們一起玩游戲,還可以跟老師進行交流,在這裡我很開心。”

老師和學生一起閱讀書籍。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老師和學生一起閱讀書籍。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與此同時,學校裡的“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則聚焦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工程實踐能力。實驗室以集成電路半導體領域為核心研究方向,配備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無人機、智能尋跡小車套盒等設備。

通用技術教師陳冬瑩表示:“在建成小平科技實驗室之前,我校學生對於科創基本上都是通過課堂學習或講座。舉個例子,比如尋跡小車的運行原理和編程,基本上都是通過課本了解,但並不知道怎麼樣讓小車動起來。”

學生在實驗室裡調試尋跡小車。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學生在實驗室裡調試尋跡小車。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實驗室建成后,同學就可以去摸一下小車,自己編編程讓它動起來,激發了我校學生的編程能力和科創精神。”

實驗室自投入使用以來,學生在國家級、省級科技競賽中屢獲佳績,包括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挑戰賽多項獎項,CSP-J/S非專業級軟件能力認証全國一等獎,以及數字媒體藝術全省一等獎等。

在“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裡,學生和老師一起做實驗。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在“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裡,學生和老師一起做實驗。人民網記者 符武平攝

未來,中國電子將聚焦農業現代化和數字賦能,通過建立立體種植、智能管控、產銷聯動的全鏈條體系,建立覆蓋“生產標准化-流通降成本-銷售強品牌”的全鏈條體系,打造助力鄉村振興的綜合性數字紐帶等項目,為臨高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動能。

記者手記:

中國電子的幫扶不是簡單的資金投入,而是將數字技術與鄉村實際需求深度融合。

在黎安村,半導體實驗室讓農村孩子親眼看見一粒沙如何變成芯片﹔在金糧農業,數字化平台讓種糧從靠天吃飯變為精准調控﹔在實驗中學,心理宣泄室和科技實驗室並重,關注學生身心健康與創新能力培養。

數字化幫扶不是高高在上的技術炫耀,而是真正解決臨高縣產業發展中的痛點問題。

從儲備糧收儲到農產品銷售,從課堂教學到心理輔導,中國電子用科技力量為臨高縣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之路。

(責編:蔣成柳、席秀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