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加大新技術推廣應用 補齊農田水利“最后一公裡”短板

人民網海口9月8日電 (記者李學山)隻需要安裝一塊800多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通過開啟“光電控水”系統,太陽能供電驅動虹吸管泵,就可以實現遠程調水和智能灌溉,滿足周邊玉米、瓜菜種植的用水需求,同時節約能源和水資源,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在位於三亞市崖州區大墳坡村的一處南繁基地裡,這套名為“光電控水”的農田灌溉系統在給基地極大的便利的同時,也節約了成本支出。
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雅亮村也是“光電控水”農田灌溉系統的受益者。雅亮村雖然距離大隆水庫隻有1公裡左右,卻曾因地勢較高,農田裡常年缺水。為解決這一難題,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村民用電力抽水機從大隆水庫揚水至村裡的扎吉水庫,再由扎吉水庫引水進行農田灌溉。但這種方式的電費成本太高,令村民不堪重負。
2019年8月,在當地政府部門支持下,雅亮村用上了“光電控水”農田灌溉系統,運用太陽能供電,實現日供水量約3000立方米,為村民解決了生活和灌溉用水問題,受益耕地和坡地面積2000多畝。
“光電控水”農田灌溉系統的發明人、海南廣源隆節能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周學東介紹說,傳統的農業灌溉方式是利用地形地勢,讓水從高處往低處流,採取漫灌等方式灌溉。但這樣耗水量較高,易造成滲漏、流失,水資源利用率低。抽水機的出現克服了部分地形限制,可以從低處提水灌溉,但是抽水機的動力來源於柴油、汽油、電,這些能源成本高,而且消耗石化能源也會帶來污染。
周學東舉例說,按照1個自然村有1萬畝土地來估算,如果用電力抽水機灌溉,電費每年就要幾十萬元。而海南大多數地區為丘陵,耕地分散,採取抽水機灌溉方式,均攤成本很高,不利於發展綠色農業和鄉村振興。
而“光電控水”農田灌溉系統通過太陽能、電力、機械動力、水利和自動控制集成技術,對水進行遠近、大小、高低、防滲漏等調控處理,可以滿足農業灌溉、水利調水(引水)、人畜飲水、沙漠治理、生態環境治理等需求。
海南省農業機械鑒定推廣站高級工程師董學虎認為,“光電控水”技術全面利用太陽能調水,實現節能減排和綠色環保,設備維護成本低,配件更換維修方便。此外,“光電控水車”的出現,更靈活、方便地解決了農業灌溉和水產養殖“最后一公裡”供水問題,不受地域限制,無需架設電網和石化能源,系統智能化、自動喚醒,是綠色環保供水產品 。
為進一步擴大這一農業革新技術的應用,2023年3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探索開展光電控水等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建設,逐步補齊農田水利‘最后一公裡’建設短板。”
據周學東介紹,目前,“光電控水”技術已在海南省內16個市縣得到推廣應用,建設光電控水項目80多個,解決了20多萬畝土地的低成本灌溉問題,受益人口3萬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從三亞南繁基地到萬寧菠蘿種植基地,再到陵水、昌江等市縣的農田,都有“光電控水”技術的身影。下一步他們還將繼續加大推廣力度,通過“光電控水”技術的應用為海南鄉村振興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