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精准發力各展所長 多家央國企助力海南鄉村振興

2025年09月10日14:34 |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海口9月10日電(記者毛雷、李學山)在五指山,大唐海南公司鄉村振興工作隊化身“科技特派員”,讓65座村級光伏電站煥發新活力,為村集體增收筑起“聚寶盆”﹔在瓊中,海南聯通為這裡的燕窩果優稀果蔬產業園打造了燕窩果產業大腦數據中心,為生產標准化、管理可視化、決策精准化提供支撐,保障果品質量,更好地守護百姓舌尖上的甜蜜……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即將收官之際,駐瓊央企和省內國企瞄准關鍵領域精准發力,各展所長,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

深山裡的“陽光捕手”有了專業管家

“以前鳥糞糊住了(光伏)板子,發電量掉了三成都不知道症結在哪裡,現在總算找到原因了。”近日,在大唐海南駐水滿鄉牙排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幫助下,曾經困擾了水滿鄉牙排村支書卓財德很久的一樁煩心事終於得到了圓滿解決。

近年來,隨著光伏發電在鄉村的推廣和使用,五指山市水滿鄉也建起了很多光伏電站,這些“陽光捕手”在為深山農家帶來“綠電”創造的光明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減碳工作﹔但由於缺乏維護,很多村級電站普遍陷入了“帶病運行”的困境。

牙排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操作無人機清洗光伏板。王星供圖

牙排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操作無人機清洗光伏板。王星供圖

針對這一問題,今年初,大唐海南駐水滿鄉牙排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啟動了專項技術攻堅。工作隊員化身“科技特派員”,創新採用“天地一體”運維模式:無人機搭載紅外熱成像儀巡飛診斷,精准鎖定27類運行隱患﹔光伏清掃機器人定期為組件“洗塵美顏”,配合人工修剪周邊植被。三個月內完成30座電站“體檢報告”,讓11座“病休”電站重新並網。

清洗前的光伏板。王星供圖

清洗前的光伏板。王星供圖

清洗后的光伏板。王星供圖

清洗后的光伏板。王星供圖

大唐海南駐水滿鄉牙排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王星介紹說,清洗后的光伏板效率顯著提升,經測算,由承擔運維的65座電站年均可增加綠電75萬千瓦時,滿足近千戶農家全年用電。“綠電”生金,生態富農,這些“陽光收益”直接注入村集體經濟,為牙排村民宿改造、毛納村茶產業升級等項目輸送動能。未來隨著發電效率提升,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38噸,相當於在熱帶雨林新植2.4萬棵樹。

王星說,目前大唐海南駐水滿鄉牙排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正在探索建立“村企共管”長效機制,培訓村民擔任電站“健康管家”,真正實現技術幫扶,進一步幫助當地村民“用好電”,實現“靠電富”和“生態美”的目標。

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依托自身優勢,2023年9月,大唐海南公司在牙排村成立了鄉村工匠培訓基地,加強與農業類知名院校合作,為村民提供農作物種植、茶葉制作工藝等技能培訓。選派村民赴國內專業院校或相關產業成熟示范項目基地開展研學,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教授,為牙排村產業發展培養優秀人才、技術骨干和致富帶頭人。

數據顯示,牙排村“鄉村工匠培訓基地”成立以來,累計開展種茶、制茶等培訓15次,直接受益群眾800人次。在大力提升村民栽培技術和管理水平,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促進農民群眾致富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下一步,大唐海南公司還計劃建設就地就近開發利用的風電項目,探索形成“村企合作”的風電投資建設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新機制,推動構建“村裡有風電、集體增收益、村民得實惠”的風電開發利用新格局。

雨林深處的燕窩果基地有了“產業大腦”

一說到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這些比較有“科技含量”的名詞,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高大上的人工智能、裝備制造行業,但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燕窩果種植基地,這些技術名詞已經落地生根,助力智慧農業蓬勃發展。

海南聯通產品經理演示燕窩果優稀果蔬產業園駕駛艙平台功能。王舒婷供圖

海南聯通產品經理演示燕窩果優稀果蔬產業園駕駛艙平台功能。王舒婷供圖

“大屏上的數據都來自田間地頭,它們可以實時監測土壤的濕度、溫度、養分,還可以監測果實的生長情況,有了這些數據,農民就可以更加科學地進行管理,提高產量和品質。”海南嬿窩果智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泉凱指著一塊鋪滿整面牆的智慧農業大屏控制系統說,它相當於種植基地的“產業大腦”。靠著它,基地不僅能在智慧平台全流程實現可監控,還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現信息公開、在線溯源信息展示,“三品一標”管理查詢等功能,實現農產品質量可追溯。

“能夠為海南發展智慧農業助力,實實在在地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力量,我們也是非常自豪。”作為這一“產業大腦”的建設者,中國聯通海南省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勾善文說,海南具有發展燕窩果特別是反季節高品質燕窩果的天然條件優勢,但海南燕窩果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存在著規模小、栽培技術水平不高、商品果率低等急需解決的制約產業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專家在基地察看燕窩果生長情況。王舒婷供圖

專家在基地察看燕窩果生長情況。王舒婷供圖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聯通海南省分公司和海南嬿窩果智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攜手合作,依托“雲計算”“移動互聯網”技術,在嬿窩果智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100畝種植基地上建設了智慧農業系統,通過整合種苗、水肥、土壤、氣象、病虫害、市場供需、行情價格等數據,實現了全方位、全要素產業數據一圖全覽﹔構建大數據分析模型,借助5G網絡、大數據、物聯網等手段對燕窩果等熱帶高效水果進行全生命周期、全生產流程管理,為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分析。

“借助信息化手段,我們能實時掌握自家農業生產的動態變化,精准算清生產經營的成本與收益 —— 哪項成本高了、哪類產品收益好,數據一目了然。”朱泉凱說,中國聯通海南省分公司為燕窩果種植基地建設的“產業大腦”不僅能讓他們獲得針對性的生產經營分析建議,提前收到風險預警(比如病虫害預警、土壤溫濕度告警等),還能少走 “憑經驗判斷” 的彎路,靠數據定方案、做決策,既提高了生產經營效率,又實實在在降低了運營成本。

各展所能助力鄉村大振興

位於三亞市吉陽區的博后村是一個黎族村落,雖然毗鄰游人如織的亞龍灣旅游區,但此前卻因為土地貧瘠、基礎設施落后等原因而無法和亞龍灣旅游圈內的其他村庄一樣依靠旅游業實現快速發展。

海南電網儋州供電局工作人員對新州鎮鹽場村農村電網進行升級改造。翁一平攝

海南電網儋州供電局工作人員對新州鎮鹽場村農村電網進行升級改造。翁一平攝

為了進一步提升博后村供電可靠性及適應美麗鄉村景觀需求,讓村民安心吃上“旅游飯”,從2018年開始,海南電網三亞供電局投入資金超百萬,將該村主干道架空線路改遷電纜入地,連續三年實施新增變壓器、“以小換大”工程,實現了該村10千伏雙回路供電,戶均容量4.5千伏安,供電可靠性持續升級。

“電壓穩了,電量足了,我們也敢買電器開民宿了,生活是越來越好了。”一提到村裡的電網改造,博后村村民符號深有感觸。

2021年至今,博后村年均用電量突破1600萬千瓦時,充沛電力為鄉村振興提供發展動能。目前博后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3萬元,全面實現小康。

博后村美麗嬗變的背后,是海南電網大力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持續加大農網投資建設力度,助力更多鄉村從“用上電”到“用好電”的縮影。近年來,為加快解決農村電網在電壓質量、供電可靠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升農村電網整體裝備水平與運行服務水平,給偏遠地區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電力保障,海南電網持續加大農網投資建設力度,一項項舉措加快部署,一個個項目加速落地。

目前,海南電網已累計完成246個小城鎮中心村及瓊海、文昌2個“小康電示范縣”電網升級改造,全省3835個脫貧村動力電通到了家門口,實現了鄉村從“用上電”到“用好電”的跨越,托起了脫貧群眾奔小康的夢想。

海南電網白沙供電局組織專人對茶廠周圍的線路、設備進行特巡特維。余盛本攝

海南電網白沙供電局組織專人對茶廠周圍的線路、設備進行特巡特維。余盛本攝

據海南電網相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海南電網還將累計安排農網投資15億元,重點解決高壓配網主變及線路過載問題,動態消除低壓台區低電壓、重過載、安全隱患問題,有效滿足農村負荷增長需求。上半年,累計完成農網投資10.47億元,投產35千伏及以上主變容量59萬千伏安,線路224公裡﹔10千伏及以下配變496台,總容量14.47萬千伏安,線路798公裡。農網供電質量持續穩步提升,農村地區客戶平均停電時間下降至1.76個小時,較2024年同期下降41.33%。

此外,海南電網還安排幫扶資金361.8萬元,覆蓋全省11個定點幫扶村,重點建設光伏發電、果蔬種植、水稻收割配套等,抓好項目全過程管理,有效帶動村集體和脫貧群眾增收。

而中國聯通海南省分公司在深耕智慧農業的同時,近年來還緊扣智慧海南建設要求,充分發揮中國聯通數字鄉村品牌優勢,推出了平安鄉村監控、智慧路燈、數字鄉村平台等多款產品,以數智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成果和經驗,搭建鄉村振興交流合作平台。在全省809個村推廣數字鄉村平台,並在瓊中、樂東打造縣域級數字鄉村3.0,打通數字鄉村治理信息通信的“最后一公裡”。

勾善文表示,農業物聯網技術改變了過去基於感性經驗的農業生產管理方式,數字經濟新技術、新設施、新業態在鄉村的應用和轉化,則進一步激發了鄉村內在活力﹔未來中國聯通海南分公司將進一步以數智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加快實現“數字鄉村一張圖”,打造數字鄉村樣板,為建立靈敏高效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加快形成數字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注入更多的科技能量。

(責編:蔣成柳、席秀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