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高質量黨建“引擎”驅動鄉村蝶變

人民網海口9月12日電 清晨的檳榔林,萬寧市北大鎮尖嶺村黨支部委員胡成雲帶著村民穿梭往來,採下一片片飽滿的鷓鴣茶葉。“以前沒人管的野樹,現在成了增收的‘金葉子’。”他肩上的籮筐越來越滿,村民的腰包也跟著鼓了起來。
尖嶺村地處尖嶺自然保護區內,坐擁海南典型的熱帶雨林,生態資源豐富但產業基礎薄弱。近年來,在萬寧市委、市政府和省市相關鄉村振興派出單位等多方力量的共同發力下,尖嶺村的鷓鴣茶種植、槳板運動等產業發展初具雛形,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
“尖嶺村的幫扶不是‘從零開始’,而是‘接力奔跑’。”海南省營商環境建設廳派駐萬寧市北大鎮尖嶺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王躍霖介紹,2023年,省營商環境建設廳接過鄉村振興“接力棒”,聚焦“補短板、強優勢”發力:幫助村裡完善路燈、球場等基礎設施﹔對接資源提升槳板運動的規范化運營﹔推動鷓鴣茶向生態化、品牌化升級……這些植根鄉土的實踐探索,正逐步形成海南營商環境系統“黨建+鄉村振興”特色的鄉村振興助力模式。
在鷓鴣茶產業的發展中,“如何提高鷓鴣茶附加值”成了擺在尖嶺村面前的一道難題。王躍霖及時將需求反饋到省營商環境建設廳,村裡的“需求清單”很快變成了廳黨組的“服務清單”。“我們積極對接相關部門,不斷鞏固鷓鴣茶有機認証工作,推動‘尖嶺·鷓鴣’等一批農產品商標相繼續展和新增注冊。”王躍霖介紹,2023年,尖嶺鷓鴣茶品牌入選海南省農業品牌目錄﹔2024年,尖嶺鷓鴣茶林下種植基地獲評省級生態農場。
駐村干部還領著村民,通過村集體投入和個人投資等方式,建起68畝“檳榔+鷓鴣茶+可可”“橡膠+鷓鴣茶+可可”復合栽培基地,形成茶園、加工坊、展銷店於一體的鷓鴣茶產加銷體系﹔同步打造300畝“橡膠+山蘇菜+地龍”三層立體種養基地,形成全省規模最大的山蘇菜種植基地。尖嶺村黨支部書記黃家叢介紹,這兩種林下經濟模式每年給村集體帶來6萬元分紅收入,帶動近20名村民實現就近就業。此外,在“橡膠+山蘇菜+地龍”立體種養模式中,10戶出租土地的農戶每年每畝還能拿到300元租金。
除了田間地頭的產業,村裡的“水上文章”也越做越活。尖嶺村依托6.8公裡龍尾河資源,由村集體企業運營槳板運動項目,5名村民經培訓成為持証槳板安全員。15歲的小伙黃文泰,更是在2024年中國槳板俱樂部聯賽(海口站)中斬獲青少年組男子U15組亞軍,讓“尖嶺槳板”名聲大噪。隨著游客越來越多,村裡的民宿和農家樂生意也跟著火了起來。據介紹,尖嶺村2024年村集體收入突破50萬元,入選海南百個特色旅游村,從“單一農業村”變身“復合型景點”。
尖嶺村的變化,是海南省營商環境建設廳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該廳通過“黨建+鄉村振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形成廳黨組定向領航、相關處室齊心聚力、村支部落地生根的工作格局,聯動相關市縣黨委政府與基層力量,助力萬寧尖嶺村、豐丹村和海口東和村等駐村點補齊發展短板,讓黨建力量成為鄉村振興的“催化劑”。
下一步,海南省營商環境建設廳將始終堅持以高質量機關黨建為引領,通過搭建黨建共建平台、推動政策資源下沉、引導黨員干部深入基層等方式,在產業幫扶、人才培育、組織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為海南鄉村全面振興添磚加瓦。(李學山、譚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